在粤剧音乐中, 锣鼓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演奏锣鼓的乐师(掌板) 更是整个乐队的关键。其设计的锣鼓, 演奏的技巧、方法,和表演的配合将直接影响整个戏的气氛和效果。
一直以来, 很多剧团都没有真正的指挥。而领导粤剧音乐唱腔, 配合表演动作, 控制全场节奏的只有二个位置: 掌板和头驾(高胡) ,而掌板则是最重要的。所以, 它的音乐表现功能是值得探讨的。
锣鼓的演奏效果和在乐队中的地位, 是任何乐器所不能代替的。旋律进行中、演员表演中, 在掌板的领奏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弥补。有分有合, 穿插变化, 各显其能, 共同以他们的音响音律、表演技巧, 奏出一幅和谐的乐章, 使整个表演形象有血有肉, 有灵有气, 多棱而立体。掌板对剧情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导演的意图、表演者的风格、乐队中乐器表演者的风格, 以及各种乐器在音乐中表现的功能, 都能了如指掌。经过反复推敲、构思, 设计鼓点, 配合音乐、表演。如能恰到好处, 那不仅和谐好听, 且能美化旋律, 丰富音乐内容, 增加表现能力, 使角色的感情变化有了色彩的衬托, 使角色的性格、形象更突出更有感染力。
如在芦花荡中张飞出场锣鼓的运用:
(鬼担担) 双火炮头
渐快
:0多七七仓七仓七| 仓七仓七| 仓大仓:
(出场) 多叻
转长锣鼓、冲头、做手、散才七星
(过位) (踏七星收)
这段锣鼓, 一开场给人一种火一样的热浪迎面而迫来, 接着一连串的动作、锣鼓, 表现出张飞的勇猛、粗犷。
接着一串英雄白:
白:头带( 冲头) 草帽鱼翁装( 二才过位)
胯下( 冲头) 一匹乌骓马( 二才过位)
脚踏( 冲头) 一双芦草麻布鞋( 二才过位)
手提( 冲头)一支丈八蛇矛枪( 顺三才)
俺( 包才) 燕人张飞( 二才埋位)
这段一白一做, 中间锣鼓穿插, 把张飞刚猛、善战、豁达又不失鲁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单纯表演, 或只配音乐, 而没有锣鼓, 那么张飞就不是猛张飞, 只是一个粗陋的渔夫了。
在一些悲怨的场面, 锣鼓的运用, 也能把整个气氛衬托得更动人、更有震撼力。
如红梅记之鬼怨: 李慧娘出场这段音乐锣鼓, 人未出场, 已经感觉到李慧娘的悲和怨, 而且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接着一段凄怨悲壮的音乐, 配以锣鼓, 到李慧娘冲向阳界被反弹回来时, 音乐骤然加速, 终于在积骤了极大的能量后一泻千里:
由慢渐快
到这里, 音乐由慢渐快, 到天啊时积聚力量, 456向前冲击( 大鼓齐击) , 到5 0时受到阻碍, 5庄严、低沉, 把李慧娘的怨气、怒气、傍屈气溶落在一起, 化作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拼发出来。由于找不到出路, 只能冤屈在阴间。于是乎, 悲壮的音乐加一下风锣, 把整个戏中的气氛表现出来。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音乐、节奏、锣鼓的配合, 与人物的内心情绪的外在表演高度统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意境的渲染都收到了极其满意的效果。
以上的例子表明, 锣鼓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归纳起来, 锣鼓在粤剧音乐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出场、亮相, 动作配合, 配乐中衬托气氛等。
一、出场
在整场戏中, 角色的出场、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出场, 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观众从这一印象中来揣测角色的性格、人物定向( 好、坏) , 也会将这一先入为主的形象带到以后的剧情中, 也就是说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判断。所谓第一印象, 终生难忘。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出场形式, 但不管什么角色的出场, 都离不开锣鼓: 要么是音乐配锣鼓, 要么是纯锣鼓, 不同类形的角色, 也有不同类形的锣鼓,在粤剧中有文场、武场两种, 文场的用文锣或文京锣, 文丑则用川配文锣, 武场的用高边锣、文或武京锣, 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的小生出场, 多用文场大撞点接唱长句二流(如宝莲灯刘彦昌出场,红梅记裴舜卿出场, 一个简单的大撞点, 将人物的风流倜傥性格、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衬托得恰到好处。而用其他的音乐锣鼓, 也就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花旦、青衣类的多用一些音乐配锣鼓, 或用慢板长序契锣鼓来出场(如白蛇传的白素贞出、平贵别窑宝钏出, 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果纯音乐, 没有锣鼓则好象歌剧、音乐剧, 而没有了粤剧的剧味, 一听到锣鼓, 观众就会觉得就那么回事。
而一些武场人物, 如小武、花面或女将等武将多用武场锣鼓, 如水淹七军中关羽的出场, 一段牌子后, 一个大四击转长尖(跨长) 再亮相。将关羽威武、自傲、雄风万丈的气势, 象泰山一样压向观众。这是任何音乐都不能代替的。还有上文提到的张飞, 在芦花荡中的出场, 也是一个特定的锣鼓(鬼担担) , 而一些小武有用七才头(平贵别窑之平贵出场) 有用跳架(凤仪亭之吕布)等, 都有一些适合角色性格的锣鼓, 让他们出得合理, 出得舒服。
二、亮相
众所周知, 亮相是戏曲表演中至为重要的表演特色之一, 任何一个表演动作, 如果没有亮相, 即就好象一段美妙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 一段美好的旅程永远没有目标, 终站。
一个亮相, 要有动作, 是力和点的配合。而力的来源, 就是锣鼓, 不管你做多大的动作, 用十足的真力, 如果没有音乐锣鼓的衬托, 给人感觉是没有劲。如上文所提的张飞在芦花荡中的表演, 如果没有锣鼓的配合, 看上去就是一个有孔武有力的傻渔夫在跳来窜去, 一点效果也出不来, 但配上锣鼓后, 猛张飞的形象就出来了。所以说亮相,如果没有了锣鼓, 戏曲表演就象白开水, 没味了。
三、配合动作
戏曲表演唱做念打四大要素, 都要有锣鼓的配合, 特别是做和 打更离不开锣鼓。有一些动作, 不论用什么来配, 都不如一个简单的锣鼓来得贴切, 如宝莲灯中的二郎上场遇灵芝时的仄才慢推磨, 一个大仄才将二郎的多疑、残暴、刚愎自用和灵芝的机灵、镇定衬托得恰到好处。打场更不用说了, 如果打场没有了锣鼓, 那么恐怕变成杂耍了, 不要说气氛, 就是演员自己打都没劲, 所谓一鼓作气。锣鼓一响, 精神振奋, 动作也变得流畅、有力,收扎也有度了, 气氛自然也就出来了。
还有在音乐中衬托气氛的, 也非常重要,如上文红梅记鬼怨中一段戏, 如果没有锣鼓, 那么就真的没味了。一些开场曲、间场乐, 由于有了锣鼓的衬托, 显得更紧凑、更干净, 更有性格。
所以, 锣鼓不是戏曲音乐中的陪衬品,他有其独特使命。就粤剧来说, 演员的出场、表演如果没有了锣鼓的配合, 那就不成戏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锣鼓, 不同的动作, 有不同的锣鼓。
如醉打蒋门神武松出场的锣边花,喝酒时的云云; 赵子龙催归中的锣边花; 双下山中小和尚下山的小罗相思等锣鼓, 都将人物的性格、形象, 衬托得淋漓尽致。不论是文场、武场、唱腔、悲情喜剧场面,锣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能力。如果设计得合理, 那么它不仅仅是伴奏, 而是剧情效果的催化。而掌板更是乐队的指挥、灵魂, 全剧节奏、气氛的制者, 导演的助理, 演员的知音。
所以, 如何运用锣鼓来配合戏曲表演,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直以来, 很多剧团都没有真正的指挥。而领导粤剧音乐唱腔, 配合表演动作, 控制全场节奏的只有二个位置: 掌板和头驾(高胡) ,而掌板则是最重要的。所以, 它的音乐表现功能是值得探讨的。
锣鼓的演奏效果和在乐队中的地位, 是任何乐器所不能代替的。旋律进行中、演员表演中, 在掌板的领奏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弥补。有分有合, 穿插变化, 各显其能, 共同以他们的音响音律、表演技巧, 奏出一幅和谐的乐章, 使整个表演形象有血有肉, 有灵有气, 多棱而立体。掌板对剧情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导演的意图、表演者的风格、乐队中乐器表演者的风格, 以及各种乐器在音乐中表现的功能, 都能了如指掌。经过反复推敲、构思, 设计鼓点, 配合音乐、表演。如能恰到好处, 那不仅和谐好听, 且能美化旋律, 丰富音乐内容, 增加表现能力, 使角色的感情变化有了色彩的衬托, 使角色的性格、形象更突出更有感染力。
如在芦花荡中张飞出场锣鼓的运用:
(鬼担担) 双火炮头
渐快
:0多七七仓七仓七| 仓七仓七| 仓大仓:
(出场) 多叻
转长锣鼓、冲头、做手、散才七星
(过位) (踏七星收)
这段锣鼓, 一开场给人一种火一样的热浪迎面而迫来, 接着一连串的动作、锣鼓, 表现出张飞的勇猛、粗犷。
接着一串英雄白:
白:头带( 冲头) 草帽鱼翁装( 二才过位)
胯下( 冲头) 一匹乌骓马( 二才过位)
脚踏( 冲头) 一双芦草麻布鞋( 二才过位)
手提( 冲头)一支丈八蛇矛枪( 顺三才)
俺( 包才) 燕人张飞( 二才埋位)
这段一白一做, 中间锣鼓穿插, 把张飞刚猛、善战、豁达又不失鲁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单纯表演, 或只配音乐, 而没有锣鼓, 那么张飞就不是猛张飞, 只是一个粗陋的渔夫了。
在一些悲怨的场面, 锣鼓的运用, 也能把整个气氛衬托得更动人、更有震撼力。
如红梅记之鬼怨: 李慧娘出场这段音乐锣鼓, 人未出场, 已经感觉到李慧娘的悲和怨, 而且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接着一段凄怨悲壮的音乐, 配以锣鼓, 到李慧娘冲向阳界被反弹回来时, 音乐骤然加速, 终于在积骤了极大的能量后一泻千里:
由慢渐快
到这里, 音乐由慢渐快, 到天啊时积聚力量, 456向前冲击( 大鼓齐击) , 到5 0时受到阻碍, 5庄严、低沉, 把李慧娘的怨气、怒气、傍屈气溶落在一起, 化作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拼发出来。由于找不到出路, 只能冤屈在阴间。于是乎, 悲壮的音乐加一下风锣, 把整个戏中的气氛表现出来。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音乐、节奏、锣鼓的配合, 与人物的内心情绪的外在表演高度统一, 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意境的渲染都收到了极其满意的效果。
以上的例子表明, 锣鼓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归纳起来, 锣鼓在粤剧音乐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出场、亮相, 动作配合, 配乐中衬托气氛等。
一、出场
在整场戏中, 角色的出场、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出场, 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 观众从这一印象中来揣测角色的性格、人物定向( 好、坏) , 也会将这一先入为主的形象带到以后的剧情中, 也就是说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判断。所谓第一印象, 终生难忘。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出场形式, 但不管什么角色的出场, 都离不开锣鼓: 要么是音乐配锣鼓, 要么是纯锣鼓, 不同类形的角色, 也有不同类形的锣鼓,在粤剧中有文场、武场两种, 文场的用文锣或文京锣, 文丑则用川配文锣, 武场的用高边锣、文或武京锣, 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的小生出场, 多用文场大撞点接唱长句二流(如宝莲灯刘彦昌出场,红梅记裴舜卿出场, 一个简单的大撞点, 将人物的风流倜傥性格、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衬托得恰到好处。而用其他的音乐锣鼓, 也就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花旦、青衣类的多用一些音乐配锣鼓, 或用慢板长序契锣鼓来出场(如白蛇传的白素贞出、平贵别窑宝钏出, 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果纯音乐, 没有锣鼓则好象歌剧、音乐剧, 而没有了粤剧的剧味, 一听到锣鼓, 观众就会觉得就那么回事。
而一些武场人物, 如小武、花面或女将等武将多用武场锣鼓, 如水淹七军中关羽的出场, 一段牌子后, 一个大四击转长尖(跨长) 再亮相。将关羽威武、自傲、雄风万丈的气势, 象泰山一样压向观众。这是任何音乐都不能代替的。还有上文提到的张飞, 在芦花荡中的出场, 也是一个特定的锣鼓(鬼担担) , 而一些小武有用七才头(平贵别窑之平贵出场) 有用跳架(凤仪亭之吕布)等, 都有一些适合角色性格的锣鼓, 让他们出得合理, 出得舒服。
二、亮相
众所周知, 亮相是戏曲表演中至为重要的表演特色之一, 任何一个表演动作, 如果没有亮相, 即就好象一段美妙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 一段美好的旅程永远没有目标, 终站。
一个亮相, 要有动作, 是力和点的配合。而力的来源, 就是锣鼓, 不管你做多大的动作, 用十足的真力, 如果没有音乐锣鼓的衬托, 给人感觉是没有劲。如上文所提的张飞在芦花荡中的表演, 如果没有锣鼓的配合, 看上去就是一个有孔武有力的傻渔夫在跳来窜去, 一点效果也出不来, 但配上锣鼓后, 猛张飞的形象就出来了。所以说亮相,如果没有了锣鼓, 戏曲表演就象白开水, 没味了。
三、配合动作
戏曲表演唱做念打四大要素, 都要有锣鼓的配合, 特别是做和 打更离不开锣鼓。有一些动作, 不论用什么来配, 都不如一个简单的锣鼓来得贴切, 如宝莲灯中的二郎上场遇灵芝时的仄才慢推磨, 一个大仄才将二郎的多疑、残暴、刚愎自用和灵芝的机灵、镇定衬托得恰到好处。打场更不用说了, 如果打场没有了锣鼓, 那么恐怕变成杂耍了, 不要说气氛, 就是演员自己打都没劲, 所谓一鼓作气。锣鼓一响, 精神振奋, 动作也变得流畅、有力,收扎也有度了, 气氛自然也就出来了。
还有在音乐中衬托气氛的, 也非常重要,如上文红梅记鬼怨中一段戏, 如果没有锣鼓, 那么就真的没味了。一些开场曲、间场乐, 由于有了锣鼓的衬托, 显得更紧凑、更干净, 更有性格。
所以, 锣鼓不是戏曲音乐中的陪衬品,他有其独特使命。就粤剧来说, 演员的出场、表演如果没有了锣鼓的配合, 那就不成戏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锣鼓, 不同的动作, 有不同的锣鼓。
如醉打蒋门神武松出场的锣边花,喝酒时的云云; 赵子龙催归中的锣边花; 双下山中小和尚下山的小罗相思等锣鼓, 都将人物的性格、形象, 衬托得淋漓尽致。不论是文场、武场、唱腔、悲情喜剧场面,锣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能力。如果设计得合理, 那么它不仅仅是伴奏, 而是剧情效果的催化。而掌板更是乐队的指挥、灵魂, 全剧节奏、气氛的制者, 导演的助理, 演员的知音。
所以, 如何运用锣鼓来配合戏曲表演,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问题。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出自《戏曲艺术》2000年第3期
作者:苏学成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