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的农业地区至今流传着跳禾楼的祭祀活动, 西至广西北海市有之, 东至广东新会市亦有之; 其间, 尤以粤西的化州、廉江一带, 罗定、郁南一带, 与粤中的开平、台山一带, 其活动更为突出。但于化州、郁南、开平的跳禾楼活动中, 在其所供奉神祗的次要成员方面, 在仪式参与者的服饰与活动程序的项目方面, 皆有所不同; 然而其主神——“禾谷夫人”与禾楼的构造——四方形干栏式草棚, 以及“鸟祀”内容——以鸡代鸟等, 却是统一确定的。禾谷夫人, 或称圣母娘娘, 无名无姓, 非佛非道, 亦非佛道两教产生后民间宗教中的某派神祗; 她是百越族系的稻作文化所固有的原始女性神祗。在云南傣族与泰国的稻作祭祀活动中, 也有此稻谷女神, 而沙捞越的肯雅族、盖必特族、卡史族与伊班族的旱稻稻作文化中亦有如此女神, 只是上述诸地祭祀仪式的主持者为族中长老或家庭主妇。傣族在水稻耕作过程中, 首先要在稻田中央设立“头田”( 名“好香”或“纳厚”) , 并用四根木桩来圈划出头田的范围, 无论是播种或收割, 都必定由主妇带头从头田中开始作业。其时, 要用“鬼鸡”与糯米饭来献祭于“谷魂”。海南黎族亦有类似的崇拜仪式, 称之为“庆母稻”, 即拜祭母稻。而贵州布依族则也有类似的“祭田节”仪式。他们都采用了鸡与糯米糍粑来做祭品。一般来说, 在我国国内祭祀禾谷夫人的同时, 都要同祭祀社神。社神即土地神, 常为土地公与土地婆。有时, 也多会请来龙神、雷神、雨神、仓神等等作陪。在汉族地区内, 道教天师派与梅山派仪式已渗透融化于跳禾楼活动之中, 其仪式, 由兼做道士的“喃呒佬”主持, 在供奉的神祗中就多了“三清”、玉皇、王母、财神、文昌、寿星、八仙等等。喃呒佬本来是指男性巫师, 或称师公, 但由于佛教与道教的强烈影响, 他们或者头戴道冠身披道袍兼作道士, 或称道公,或者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 但又不敢自称和尚, 于是被含糊地称为“喃呒佬”, 意为会念经的人。就此, 观世音菩萨也多被请来参加仪式了。享受仪式祭祀的还有诸多地方性、民族性的神坻, 但因地而异, 在下文中再叙。跳禾楼的时间多安排在秋收冬藏时节, 或者就在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前后, 但也有时安排在元宵节, 即农历正月十五。
一
化州的跳禾楼又称“禾了节”。禾了, 即秋收事毕之意。粤西一带, 自古以来多为俚人所据, 此地人少地广土薄, 农业一年一熟, 耕作粗放。其禾了节分为大小: 小禾了在八九月, 大禾了在十、十一月, 但并非两造, 只是成熟有先后之分而已。禾了节时, 便将高脚禾楼搭在土地庙前或打谷场上。禾楼的建构材料用稻草、茅草、木条、竹杠等, 形状多为四角形或八角形, 棚中央设楼堂, 楼堂中设神桌、椅子, 其楼堂大小可容二对至四对人歌舞。仪式开始时, 先将禾谷夫人与“田祖”( 有些地方称“田伯”, 并非夫人配偶) 从小庙里请到楼上, 还要请来刘三仙, 即歌仙刘三妹赴会受祭。然后, 家家备肴置酒祭祀, 拜罢, 全村的会宴与各家家宴同时进行, 男女老少分席畅用。入夜后, 男男女女便挑灯跳禾楼, 锣鼓、竹笛、号角等等齐鸣, 而一切行动由巫师以吹奏号角、响起令刀来指挥。其时, 由村民男女扮成的刘三仙与“牛哥”登上楼堂歌舞, 而村民们多在楼前广场上自由结伍而随之歌舞。据说, 当年刘三仙曾来化州助民息灭过虫灾, 人民铭记在心, 所以, 刘三仙像要挂在禾楼上禾谷夫人与田祖的一旁, 配享人间祭祀。禾楼歌的题材范围很宽, 从祭祀的到爱情的都有, 但着重歌颂刘三仙的恩德。唱歌程序分为: 《踏楼》、《跳楼》、《月令》、《对歌》等等。踏楼歌词如: “正月踏楼是年宵, 村村社社搭神寮,共衫( 指式样一致) 大嫂走年例, 四方戏场闹通宵。二月踏楼是春分……”等。月令歌词如: “正月寒潮风沙沙, 凤凰叶落露枝桠……”等等。
化州官桥镇长尾公村还有一种跳花棚活动, 也是在秋收之后举行的。其花棚亦用竹杆与稻草之类搭在庙前或禾坪之上, 但花棚上挂满了青枝绿叶、鲜花、灯笼之类。活动开始时由村中长老先吹响号角, 村民们则戴上面具, 手执道具, 如斧子、锄头、镰刀之类起舞。跳花棚的程序有: 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稻菽、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歌、送虫、参拜八仙、量棚等十八科。但主持跳棚的是道士。他们引导人们把神像——禾谷夫人与田伯( 即田祖) 从神庙抬入花棚之后, 首先作请神、酬神, 歌唱道: “锣鼓齐声入庙堂, 观音含笑坐堂上, 土地请上雄宝殿, 观音土地保平安……”。从中可以看出, 跳花棚实为跳禾楼的变体, 但其中保存了古代俚人的面具与木偶文化, 而后来又被道教正一派渗入并取得了支配地位。
罗定的跳禾楼仪式中则有特定的神舞, 在祈神项目以后开始表演, 边跳边唱着禾楼歌。舞蹈着的神, 由女巫, 或由男人扮的女巫表演, 而另有男巫师在一旁敲着小铜锣来押拍。由于所祈祷的神是太上老君和刘三姐, 因此歌词多与之相关。如: “老君喽, 祝我子民来岁好喽, 发财喽, 养猪大过牛喽, 六畜兴旺样样好喽, 我神呀! ”舞神结束后便摆开山歌擂台, 其中由男巫师扮演歌伯, 先拜过刘三仙( 刘三姐) 神像再起唱。对歌延续到天明, 甚至可以唱几天几夜。山歌曲调一般采用郁南的《连滩禾楼歌》, 谱例如下( 叶子绿记谱) :
郁南的跳禾楼则多安排在中秋时期, 其时正值水稻扬花时节。人们搭起禾楼后, 以粽子果品来供奉神灵, 并聚集在一起唱禾楼歌, 跳禾楼舞。其特殊之处在于: 舞蹈者中的女巫师必由男人扮成, 他们身穿黑衫黑裤, 头戴五佛莲花冠, 肩披袈裟, 两手分别持铜铃与锡杖。另有四人来吹奏锡制的牛角形号角( 约三尺长) 。其余舞者各持谷穗与五谷登上禾楼, 边唱边跳。其舞蹈动作有: 踏足、摆手、摆身, 颇为简易。所唱歌词如: “登上禾楼跳禾楼, 风调雨顺庆丰收, 摇肩齐歌太平世, 众执穗铃唱金秋。”等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 郁南连滩一带所种的水稻不能灌浆结米, 因而导致连年的饥荒。适逢刘三妹歌仙从广东新兴来到郁南, 于是建议大家用歌舞来感动禾谷夫人, 夫人便以亲身的奶汁来灌饱谷壳, 于是获得了水稻的丰收。所以, 村民便选定中秋时节的水稻灌浆时机来跳禾楼, 以谢祭刘三仙并且祈求年年丰收。跳禾楼活动也是通宵达旦地举行的。综观之, 各地皆一样, 跳禾楼必定由傍晚通过子夜到达天明才能完成, 子夜时分是关键时刻所在, 下文中将有说明原由之处。郁南巫师的服饰说明他们不是道教正一派人士, 而是属于喃呒佬之列, 巫师色彩较为浓郁。其活动中特别值得注目的是: 舞者皆身穿黑衫裙,头戴黑凉帽, 脚穿麻鞋, 这与乌浒族人的崇尚黑色有关。乌浒人以黑色大乌龟为图腾, 至今尚在民俗节日中保存着黑色大乌龟( 乌 , 其嘴部有钩, 能以胃鸣, ) 作成对的表演。乌浒人古代在广东与广西交界之处大量聚居, 而以合浦最为集中, 故而郁南一带亦有乌浒文化的遗存。
二
开平各地的跳禾楼与台山各地的跳禾楼是同一类型的。其活动开展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六日, 中秋节夹在其间, 由每天晚上7—9时延续到次日上午7—9时, 并且一定要在半夜子时操演仪式的核心部分——演唱《灵鸡语》, 俗称《卖鸡调》。“灵鸡”相当于傣族的“鬼鸡”, 其实是百越族系“鸟祀”中的“冶鸟”图腾。而百越鸟祀又来自于越与前于她的于夷鸟崇拜。于夷鸟崇拜体现为“皋”字的原始含义, 即是: 树干上有白鹇立着, 等待着子夜后东方的曙光, 亦即白鸟( 皋雉) 朝日之说。开平、台山一带, 在元宵节时期也举办跳禾楼, 同时还举办一种“灯楼”活动。这是两件不同性质的活动。灯楼一般设在村子的大门楼, 或可在祠堂之内。灯楼的意义在于将族人中新出生的男孩名字写在纸扎的花灯之上, 灯内点燃蜡烛, 灯的四周写上谜语, 用可以拉吊的绳索吊高。于是众人可以观赏, 并可猜谜获奖。族人中所生的女孩是不必悬挂灯笼庆贺的。这一活动反映了百越先民或南迁汉人诸民系到达岭南后在开拓过程中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的渴望与庆幸。女孩必然出嫁, 男孩必然娶媳, 所以族人的丁口决定于男孩的数目。禾楼与灯楼在元宵节期间多合并来举办。在1996年元宵节间, 我邀请了音律学家吕林岚兄, 一起奔赴开平市四九乡内塘口镇的下讴里村, 采录了该村举办的“跳禾楼”与灯楼活动, 吕兄负责录相、照相, 我负责录音、采访。
《跳禾楼》可简称《跳楼》, 因为出语不吉利而改称《楼期》。“下讴里”为“讴里”的下村, 其祖上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该村灯楼大门的对联中, 主联的上句为“南雄启裔”,下句为: “苍邑开基”。苍邑指苍城, 为开平的中心古镇, 曾做过县城。其副联为: “文明大振( 上) , 儒业永彰( 下) ”。旁门对联为: “门能添百福, 灶可纳千祥。”旁门边供奉了“火德、招财”与门官、灶君神位。在楼内大堂神台之上的神位里, 中间为“圣母太后元君神位”的木塑像, 即指禾谷夫人, 并无男性配偶神相与并座( 见附图一) 。右边有小型女神塑像二尊侍立, 左边有财神与执锤神将塑像侍立。再左边有手执龙头杖的师公塑像。而再右边则有一对社神木塑座像, 即土地公与土地婆。然后, 又于右边设社稷之神与陈圣大王之神的石刻碑。陈圣大王指地方神, 大概为纪念某贤明官员或英雄领袖而设。社稷两字本指土地与粮食而言, 自古以来为周汉民族所祀。神台下有“地主神位”, 并有“土能生白玉, 地可出黄金”的对联。开平这一带的人民多自称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迁徙的经过村寨与若干代辈也都能了若指掌。当然, 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衣冠南下的汉人,但又不算是“客家人”。显然, 在他们的意识中儒家观念极强, 如神堂大门上尚有大对联:“下拜神前逢舜日, 讴歌里内值尧天”。“讴里”一名即来自于此。在他们“跳禾楼”的仪式中, 完全由天师府道教正一派仪轨所操控。其道士虽称喃呒佬, 但身穿道袍, 头戴道冠, 其法器有铃、剑、号角、令牌、木笏等。供奉的神像主要是正统的道教神祗, 但也设有梅山派三姊妹女神在下位。这些神像是由道士随身带来且由他们悬挂在主神对面, 并不占圣母娘娘的正位, 而在神堂的门外蒙盖了大布蓬, 蓬下对着大堂另设立了小神台, 为道士主要的作法祭祀的所在。在仪式过程中, 道士二人在门内外神坛轮流拜唱, 但《卖鸡调》一歌全过程是在门外走唱的。据称: 卖鸡调有时要在村里大街小巷内走唱一遍。我们采录时的禾楼实际上安置在大堂内外, 暂且不搭草棚了。此次《跳禾楼》的全过程顺序为: 造楼, 锁楼, 辟非科, 抢扇, 灵鸡语( 卖鸡调) , 按圣, 土地科, 倒楼。辟非即辟邪, 用五雷经咒来号令一切并参拜四方。“造楼”全称为“招兵造楼”科, 招兵即招请来天兵天将, 为道教斋醮内容之一, 而造楼则为原始祭祀内容演化而来, 可见它是两种仪式的融合。其经文的唱词如有: “一拜拜得龙头转, 二拜拜得 马头回, 三拜六曹诸兵马,兵马嘈嘈护师男( 指师公自己) 。辅我师男无别事, 扶吾弟子造洪楼。造起洪楼何使用,酬恩弟子谢良恩……”。道士或巫师对神祗皆谦称“弟子”, 而对鬼魔则自称“师男”或自我尊称为“百德师男”, 以表示自己德行很多很高, 就相当于大德、高功之意。“招兵”目的是请来神兵辟邪, 并出力协助建造楼房。在此经文中所描绘的楼房已非草棚了,而是豪华大宅, 例如: “请得匠人真是巧, 灰( 绘) 出楼脊几精致, 灰出双凤朝阳局, 灰出飞鸟宿食形, 灰出狮子滚绣球, 灰出鳌头镇两边, 四边大王镇四角, 盖起四围吊金钟,打发鸣锣打发鼓, 师男赞造好洪楼。五方盖楼完已满, 交与起旗童子李童郎。”此处的灰字为名词当动词用, 即用彩色石灰水来粉刷绘画之意。从此处经文的字句上可以看出它颇具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色: 通俗、入世, 甚至粗陋, 繁琐。在经文的唱念过程中用两支唢呐伴奏( 尚有两支跟奏的是学徒) 。开场时, 造楼所反复吹奏的旋律是: ( 费师逊记谱. )
其时道士所演唱经文的声腔微弱, 仅是可辨而已, 其实是由唢呐来代劳了, 否则连续唱一昼夜以上是吃不消的。
该曲的风格爽朗活泼, 与粤赣一带民间歌舞小戏《采茶》之类很接近。其后, 道士辟非, 所用的念咒曲调各地相似。这里我们抄录台山的一首如下( 见下页例3, 陈哲琛记谱) :
《卖鸡调》是俗称, 此名的产生是因为道士在演唱《灵鸡语》时, 要将一只雄鸡安置在宝剑的剑身面上; 但由于份量颇重而不能持久, 于是就将剑身扛上肩头, 并且在场内走来越去, 甚至走入村内街巷, 边唱边走, 好像卖鸡一般, 故而得名。雄鸡站在剑上决不能跌落下来, 否则被认为很不吉利, 而且表示喃呒佬或道士的法力水平差劲, 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 不让雄鸡飞走或跳下。“剑上立鸟”的形象是百越族系古文化的遗存, 在各地出土的文物中皆有反映, 下文将详加介绍。可以说在百越系文化的祭祀仪式中, 禾谷夫人、禾楼草棚、剑上立鸟( 鸡) 是三大基本特征。现将卖鸡调所唱歌词《灵鸡语》的基本段落全文抄录如下: “灵鸡、灵鸡, 头顶红冠足踏泥, 你是凤凰三太子, 发落凡间作灵鸡。雨雪霏霏无乱语, 星头沉沉不乱啼, 今晚将来何所用, 将来坛下作灵鸡。当坛请出一只灵鸡, 说来灵鸡有来路: 自古江南无鸡种, 张赵二郎带将来, 吩咐广南人家养, 朝朝便向五更啼。自古美名叫五德, 广南人叫五更鸡。日里成群食五谷, 两足抓沙不惹泥。今晚当坛来请出, 坛前鬼祟尽消除。足踏宝剑来听讲, 吾师说来收邪怪, 有道之神来听法, 无道之鬼不敢来, 汝在广南人家养, 交转好运你就啼。”正文就此结束。开平所唱的《灵鸡语》起式旋律如下( 见下页例4, 张风记谱) :
卖鸡调后来由祭祀仪式唱腔逐步演变为表演性质的唱腔, 其歌词内容则转化为教育性和讽喻性的了, 如: 批评陋习恶行的, 开平有《懒婆娘》一歌; 或赞颂良好品德的, 台山有《绣花女》一歌; 或有数列土特产项目的歌词之类。兹摘录一首批评懒婆娘的歌调的起式一段如下( 见下页例5, 由朱锡湛演唱, 铁兵记谱, 光军整理) :
这一基本旋律后来逐渐被文艺界所采用, 如在1958年左右被用来改编为一首民歌风的群众歌曲, 名为《要让河水上山坡》, 作者是新会县文化馆音乐家黄蕾。该歌曾为中央合唱团的男声小合唱所选用, 在各地表演, 效果甚佳。而广州市曲艺团也经常用此曲调来演唱各种内容, 因此, 卖鸡调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基本唱腔了。
在粤文化区内, 跳禾楼的祭祀仪式逐步演变成为了农村广大民众自娱的机会。首先,由大家集资, 加以侨胞的赞助, 举办这一乡土性传统文化活动, 当然, 世人并不能意识到这是百越系远古稻作文化遗存。然后, 在活动中村人族人可以聚会、摆酒、交换亲友的信息, 包括升学、办学、事业的发展、福利的建设等等情况, 总之, 加强了族姓与家乡的凝聚力。最后, 结果必然是从村人与族人的凝聚力扩展而上升为中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承继、传习与薰染。应该指出, 喃呒佬的文化层次与宗教层次都很低, 其经文中错失很多, 趣味不高, 并且利欲、庸俗、鄙陋之处随处可见, 在精神文明的水准上不足以为榜样的, 与古典宗教的经典远不能相近。
跳禾楼时普遍要开展对歌活动, 在平常人与平常人之间, 或平常人与喃呒佬之间, 都可以较量才智。在跳禾楼的最后阶段, 喃呒佬还要肩扛宝剑, 作一边唱一边往各家送来祭坛周围的簸箕中撒米谷与钱币的仪式, 谁家的被撒得多, 便以为吉利。
三
现在我们从源流史的角度来考察跳禾楼的文化历史渊源, 并以典籍与文物为依据来加以证明。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其文献遗存据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它表明了稻作文化已具较完善的发达的生产能力, 虽然其耕作技术尚未达到畜力与铜铁器的应用阶段,但在稻种的驯化与培育程度与水稻的产量是水平很高的。古代的野生水稻被百越人称之为“”稻( 越南语至今仍称水稻为lua, 而在马来语中则称某种稻为bulu) , 它在中国南方各地多有发现, 尤以海南岛的分布点最密, 而又以云南的野稻品种为最多。于广东、广西, 亦多处发现有古代 稻文物遗存, 而目前为止, 以湖南的彭头山发现的 稻遗址为年代最早, 距今约有八、九千年。但对于人工培植的水稻, 学术界皆以河姆渡的稻作文化为最久。继河姆渡之后, 先后又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遗存, 它们都出现于太湖的周围, 属于越、吴越稻作文化体系。其后, 水稻耕作文化向江汉地区发展, 先后出现了江西修水的山背、湖北天门的石家河与京山的屈家岭以及湖南澧县的梦溪与广东的石峡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作文化遗存。
对于原始农业的鸟兽耕作问题, 古人多有论述, 如有“象耕鸟耘”, 以及“海陵麋田”之说。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解释说“象自蹈土, 鸟自食萍, 土蹶草尽, 若耕田状,壤糜泥易, 人随种之。”“麋田”即四不像踩田, 其情况一样, 人们可因之省去耕耘之劳,而农业主要在于把稻种的培育搞好就可以了。海南岛在近现代尚保留有“牛踏田”与“鸭耘田”的有效耕作方法, 便可以说明在古代的稻作文化中, 当时确实有此种耕作方法的存在。古代的“鸟田”文化是指于越时代钱塘江滨海地区的沼泽地带由候鸟造成的耕耘种植史实, 后来便形成了稻作文化中的鸟崇拜。鸟崇拜原本产生于稻作文化之前, 但稻作文化产生之后, 鸟崇拜又依附于稻作文化而得到了新的持久的生命力。现在, 我们就从文物源头上看起: 先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留下的文物中, 于江苏六合县出土的铜花纹图案上有“鸟田图”, 图中在稻田里有相背插秧的两个农夫, 远处有四只昂首而立的长啄鸟。而田左有干栏屋, 其屋楼上设有神案, 案上安置两罐。楼上下各有三人持禾苗而祝祷。再有, 在绍兴坡塘的狮子山出土了战国初的铜屋模型, 室顶立有图腾柱, 柱上立有一只大尾鸟( 见附图二) 。按牟永杭在《绍兴306号越墓刍议》一文中的说明: 室内“六从皆跽坐于地, 四人为乐师, 另二人双手置于腹上, 似为歌者。”这组人物的活动场面“似宜释作祭祀礼”。我想: 这些应该就是我们今天跳禾楼仪式中演唱禾楼歌的原型了。并且, 在此同时所出土的各种兵器, 如越王戈、越王矛、越王勾践剑, 与越王钟上,都有鸟篆文。先于此时, 更早有了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与五件立体鸟形匕。而后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也有屋顶图腾柱上立鸟的花纹, 与上述铜屋立鸟的文物十分相似。并且, 在与良渚文化相近似的而由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玉琮上亦刻有多种小鸟纹, 用阴刻线琢成。此外, 江苏丹徒山顶的春秋墓出土了青铜鸠杖, 杖顶饰立着一只鸠。这种鸠杖的青铜杖首与杖墩后来又在浙江绍兴的漓渚出土。前此, 亦曾在河北中山靖王墓中出土。我在今年四月访问夏威夷时亦在夏威夷大学音乐图书馆中见到一根与鸠杖外形相似的灵笛( 巫师用的法器) , 并摄下了照片。此灵笛采集自南洋群岛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其杖笛首部是用木头雕刻的斑鸠, 并髹以彩色油漆, 杖笛身部是用竹子制成的。此杖笛的吹奏孔设在杖身的中部。据采集者芭尔芭拉教授说明: 此笛由二巫师各用一支在田园中相对轮奏, 以祈求作物丰收。目前外学者中有不少人持太平洋岛屿文化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外越族系文化之说。再有: 我们现今发现在广西恭城县秧家出土有楚文化的一件铜尊, 其腹部纹饰有双蛇斗蛙的连续图案, 其间插有菱纹越式剑, 剑首有一立鸟。这可算是江汉扬越系楚文化的影响下而在广西出土的文物了。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鹿皮画, 其中画了三幢房子, 上面都有鸟形器。至今台湾高山族房上仍有此物。而在夏威夷BISHOP博物馆中亦陈列了大量的有立鸟形象的文物。等等。这些都能说明“立鸟”形象的普遍意义。而最引人瞩目的乃是上述广西恭城出土的“剑上立鸟”的图形,正是很接近我们采集到的《卖鸡调》的形象了。剑上立鸟, 后来就变成了剑上立鸡。鸟常常是鸠, 越王勾践之勾, 或为句, 亦可书写为鸠, 即鸠践。鸠是越祀之祖, 鸠在生活中可以用鸡来代替。前文中战国铜屋上的鸟正是鸠形。乃至后世的风信鸡装置, 亦是从柱上立鸟的图腾柱转化而来的。有立鸟形象的文物, 在百越系文物中已有如此众多的体现, 加之古来向有“鸟祀”与“冶鸟”之说, 这在《搜神记》与《博物志》中称之为“越祝祖”或“越祀之祖”。后世还有唐人所记载的“赤鸟集于户”、“丹鸟流室”与所谓“罗平鸟”等文化现象, 都说明了鸟崇拜文化的历久不衰。
在前文的《灵鸡语》中有“江南自古无鸡种, 张赵二郎带将来”一句。张指张天师,赵指财神赵公明, 这后半句为道教言语。而前半句说“江南”( 有时错写成‘广南’, 在粤语中发音十分近似, 而广南意指岭南) 自古无鸡种”, 那是说古代江南尚未有家鸡的饲养, 所以, “灵鸡”并不是鸡, 而实际上是鸟, 后来才用鸡来替代鸟; 因此, 灵鸡语中便称灵鸡为凤凰的三太子。我们已知河姆渡与良渚等文化中尚未应用畜力耕作, 也未发现有牛骨、猪骨、鸡骨出现在文物遗址之中。只有在江汉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城背溪遗址才发现了有种稻、养牛、养猪、养鸡与捕鱼的遗存文物, 这些是属于后来为扬越文化所承继、发扬了的稻作文化所有, 后来才再向湖广、岭南一带传播, 而最后至广南一带落户。于是, 古代“鸟祀”中的祝祷词也就演变成了今天跳禾楼仪式中的《灵鸡语》了。
一
化州的跳禾楼又称“禾了节”。禾了, 即秋收事毕之意。粤西一带, 自古以来多为俚人所据, 此地人少地广土薄, 农业一年一熟, 耕作粗放。其禾了节分为大小: 小禾了在八九月, 大禾了在十、十一月, 但并非两造, 只是成熟有先后之分而已。禾了节时, 便将高脚禾楼搭在土地庙前或打谷场上。禾楼的建构材料用稻草、茅草、木条、竹杠等, 形状多为四角形或八角形, 棚中央设楼堂, 楼堂中设神桌、椅子, 其楼堂大小可容二对至四对人歌舞。仪式开始时, 先将禾谷夫人与“田祖”( 有些地方称“田伯”, 并非夫人配偶) 从小庙里请到楼上, 还要请来刘三仙, 即歌仙刘三妹赴会受祭。然后, 家家备肴置酒祭祀, 拜罢, 全村的会宴与各家家宴同时进行, 男女老少分席畅用。入夜后, 男男女女便挑灯跳禾楼, 锣鼓、竹笛、号角等等齐鸣, 而一切行动由巫师以吹奏号角、响起令刀来指挥。其时, 由村民男女扮成的刘三仙与“牛哥”登上楼堂歌舞, 而村民们多在楼前广场上自由结伍而随之歌舞。据说, 当年刘三仙曾来化州助民息灭过虫灾, 人民铭记在心, 所以, 刘三仙像要挂在禾楼上禾谷夫人与田祖的一旁, 配享人间祭祀。禾楼歌的题材范围很宽, 从祭祀的到爱情的都有, 但着重歌颂刘三仙的恩德。唱歌程序分为: 《踏楼》、《跳楼》、《月令》、《对歌》等等。踏楼歌词如: “正月踏楼是年宵, 村村社社搭神寮,共衫( 指式样一致) 大嫂走年例, 四方戏场闹通宵。二月踏楼是春分……”等。月令歌词如: “正月寒潮风沙沙, 凤凰叶落露枝桠……”等等。
化州官桥镇长尾公村还有一种跳花棚活动, 也是在秋收之后举行的。其花棚亦用竹杆与稻草之类搭在庙前或禾坪之上, 但花棚上挂满了青枝绿叶、鲜花、灯笼之类。活动开始时由村中长老先吹响号角, 村民们则戴上面具, 手执道具, 如斧子、锄头、镰刀之类起舞。跳花棚的程序有: 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稻菽、后生唱歌、依前、陈九、锄田、钓鱼、判官、监棚歌、送虫、参拜八仙、量棚等十八科。但主持跳棚的是道士。他们引导人们把神像——禾谷夫人与田伯( 即田祖) 从神庙抬入花棚之后, 首先作请神、酬神, 歌唱道: “锣鼓齐声入庙堂, 观音含笑坐堂上, 土地请上雄宝殿, 观音土地保平安……”。从中可以看出, 跳花棚实为跳禾楼的变体, 但其中保存了古代俚人的面具与木偶文化, 而后来又被道教正一派渗入并取得了支配地位。
罗定的跳禾楼仪式中则有特定的神舞, 在祈神项目以后开始表演, 边跳边唱着禾楼歌。舞蹈着的神, 由女巫, 或由男人扮的女巫表演, 而另有男巫师在一旁敲着小铜锣来押拍。由于所祈祷的神是太上老君和刘三姐, 因此歌词多与之相关。如: “老君喽, 祝我子民来岁好喽, 发财喽, 养猪大过牛喽, 六畜兴旺样样好喽, 我神呀! ”舞神结束后便摆开山歌擂台, 其中由男巫师扮演歌伯, 先拜过刘三仙( 刘三姐) 神像再起唱。对歌延续到天明, 甚至可以唱几天几夜。山歌曲调一般采用郁南的《连滩禾楼歌》, 谱例如下( 叶子绿记谱) :
郁南的跳禾楼则多安排在中秋时期, 其时正值水稻扬花时节。人们搭起禾楼后, 以粽子果品来供奉神灵, 并聚集在一起唱禾楼歌, 跳禾楼舞。其特殊之处在于: 舞蹈者中的女巫师必由男人扮成, 他们身穿黑衫黑裤, 头戴五佛莲花冠, 肩披袈裟, 两手分别持铜铃与锡杖。另有四人来吹奏锡制的牛角形号角( 约三尺长) 。其余舞者各持谷穗与五谷登上禾楼, 边唱边跳。其舞蹈动作有: 踏足、摆手、摆身, 颇为简易。所唱歌词如: “登上禾楼跳禾楼, 风调雨顺庆丰收, 摇肩齐歌太平世, 众执穗铃唱金秋。”等等。传说是:明朝万历年间, 郁南连滩一带所种的水稻不能灌浆结米, 因而导致连年的饥荒。适逢刘三妹歌仙从广东新兴来到郁南, 于是建议大家用歌舞来感动禾谷夫人, 夫人便以亲身的奶汁来灌饱谷壳, 于是获得了水稻的丰收。所以, 村民便选定中秋时节的水稻灌浆时机来跳禾楼, 以谢祭刘三仙并且祈求年年丰收。跳禾楼活动也是通宵达旦地举行的。综观之, 各地皆一样, 跳禾楼必定由傍晚通过子夜到达天明才能完成, 子夜时分是关键时刻所在, 下文中将有说明原由之处。郁南巫师的服饰说明他们不是道教正一派人士, 而是属于喃呒佬之列, 巫师色彩较为浓郁。其活动中特别值得注目的是: 舞者皆身穿黑衫裙,头戴黑凉帽, 脚穿麻鞋, 这与乌浒族人的崇尚黑色有关。乌浒人以黑色大乌龟为图腾, 至今尚在民俗节日中保存着黑色大乌龟( 乌 , 其嘴部有钩, 能以胃鸣, ) 作成对的表演。乌浒人古代在广东与广西交界之处大量聚居, 而以合浦最为集中, 故而郁南一带亦有乌浒文化的遗存。
二
开平各地的跳禾楼与台山各地的跳禾楼是同一类型的。其活动开展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六日, 中秋节夹在其间, 由每天晚上7—9时延续到次日上午7—9时, 并且一定要在半夜子时操演仪式的核心部分——演唱《灵鸡语》, 俗称《卖鸡调》。“灵鸡”相当于傣族的“鬼鸡”, 其实是百越族系“鸟祀”中的“冶鸟”图腾。而百越鸟祀又来自于越与前于她的于夷鸟崇拜。于夷鸟崇拜体现为“皋”字的原始含义, 即是: 树干上有白鹇立着, 等待着子夜后东方的曙光, 亦即白鸟( 皋雉) 朝日之说。开平、台山一带, 在元宵节时期也举办跳禾楼, 同时还举办一种“灯楼”活动。这是两件不同性质的活动。灯楼一般设在村子的大门楼, 或可在祠堂之内。灯楼的意义在于将族人中新出生的男孩名字写在纸扎的花灯之上, 灯内点燃蜡烛, 灯的四周写上谜语, 用可以拉吊的绳索吊高。于是众人可以观赏, 并可猜谜获奖。族人中所生的女孩是不必悬挂灯笼庆贺的。这一活动反映了百越先民或南迁汉人诸民系到达岭南后在开拓过程中对于家族人丁兴旺的渴望与庆幸。女孩必然出嫁, 男孩必然娶媳, 所以族人的丁口决定于男孩的数目。禾楼与灯楼在元宵节期间多合并来举办。在1996年元宵节间, 我邀请了音律学家吕林岚兄, 一起奔赴开平市四九乡内塘口镇的下讴里村, 采录了该村举办的“跳禾楼”与灯楼活动, 吕兄负责录相、照相, 我负责录音、采访。
《跳禾楼》可简称《跳楼》, 因为出语不吉利而改称《楼期》。“下讴里”为“讴里”的下村, 其祖上从南雄珠玑巷迁来。该村灯楼大门的对联中, 主联的上句为“南雄启裔”,下句为: “苍邑开基”。苍邑指苍城, 为开平的中心古镇, 曾做过县城。其副联为: “文明大振( 上) , 儒业永彰( 下) ”。旁门对联为: “门能添百福, 灶可纳千祥。”旁门边供奉了“火德、招财”与门官、灶君神位。在楼内大堂神台之上的神位里, 中间为“圣母太后元君神位”的木塑像, 即指禾谷夫人, 并无男性配偶神相与并座( 见附图一) 。右边有小型女神塑像二尊侍立, 左边有财神与执锤神将塑像侍立。再左边有手执龙头杖的师公塑像。而再右边则有一对社神木塑座像, 即土地公与土地婆。然后, 又于右边设社稷之神与陈圣大王之神的石刻碑。陈圣大王指地方神, 大概为纪念某贤明官员或英雄领袖而设。社稷两字本指土地与粮食而言, 自古以来为周汉民族所祀。神台下有“地主神位”, 并有“土能生白玉, 地可出黄金”的对联。开平这一带的人民多自称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迁徙的经过村寨与若干代辈也都能了若指掌。当然, 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衣冠南下的汉人,但又不算是“客家人”。显然, 在他们的意识中儒家观念极强, 如神堂大门上尚有大对联:“下拜神前逢舜日, 讴歌里内值尧天”。“讴里”一名即来自于此。在他们“跳禾楼”的仪式中, 完全由天师府道教正一派仪轨所操控。其道士虽称喃呒佬, 但身穿道袍, 头戴道冠, 其法器有铃、剑、号角、令牌、木笏等。供奉的神像主要是正统的道教神祗, 但也设有梅山派三姊妹女神在下位。这些神像是由道士随身带来且由他们悬挂在主神对面, 并不占圣母娘娘的正位, 而在神堂的门外蒙盖了大布蓬, 蓬下对着大堂另设立了小神台, 为道士主要的作法祭祀的所在。在仪式过程中, 道士二人在门内外神坛轮流拜唱, 但《卖鸡调》一歌全过程是在门外走唱的。据称: 卖鸡调有时要在村里大街小巷内走唱一遍。我们采录时的禾楼实际上安置在大堂内外, 暂且不搭草棚了。此次《跳禾楼》的全过程顺序为: 造楼, 锁楼, 辟非科, 抢扇, 灵鸡语( 卖鸡调) , 按圣, 土地科, 倒楼。辟非即辟邪, 用五雷经咒来号令一切并参拜四方。“造楼”全称为“招兵造楼”科, 招兵即招请来天兵天将, 为道教斋醮内容之一, 而造楼则为原始祭祀内容演化而来, 可见它是两种仪式的融合。其经文的唱词如有: “一拜拜得龙头转, 二拜拜得 马头回, 三拜六曹诸兵马,兵马嘈嘈护师男( 指师公自己) 。辅我师男无别事, 扶吾弟子造洪楼。造起洪楼何使用,酬恩弟子谢良恩……”。道士或巫师对神祗皆谦称“弟子”, 而对鬼魔则自称“师男”或自我尊称为“百德师男”, 以表示自己德行很多很高, 就相当于大德、高功之意。“招兵”目的是请来神兵辟邪, 并出力协助建造楼房。在此经文中所描绘的楼房已非草棚了,而是豪华大宅, 例如: “请得匠人真是巧, 灰( 绘) 出楼脊几精致, 灰出双凤朝阳局, 灰出飞鸟宿食形, 灰出狮子滚绣球, 灰出鳌头镇两边, 四边大王镇四角, 盖起四围吊金钟,打发鸣锣打发鼓, 师男赞造好洪楼。五方盖楼完已满, 交与起旗童子李童郎。”此处的灰字为名词当动词用, 即用彩色石灰水来粉刷绘画之意。从此处经文的字句上可以看出它颇具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色: 通俗、入世, 甚至粗陋, 繁琐。在经文的唱念过程中用两支唢呐伴奏( 尚有两支跟奏的是学徒) 。开场时, 造楼所反复吹奏的旋律是: ( 费师逊记谱. )
其时道士所演唱经文的声腔微弱, 仅是可辨而已, 其实是由唢呐来代劳了, 否则连续唱一昼夜以上是吃不消的。
该曲的风格爽朗活泼, 与粤赣一带民间歌舞小戏《采茶》之类很接近。其后, 道士辟非, 所用的念咒曲调各地相似。这里我们抄录台山的一首如下( 见下页例3, 陈哲琛记谱) :
《卖鸡调》是俗称, 此名的产生是因为道士在演唱《灵鸡语》时, 要将一只雄鸡安置在宝剑的剑身面上; 但由于份量颇重而不能持久, 于是就将剑身扛上肩头, 并且在场内走来越去, 甚至走入村内街巷, 边唱边走, 好像卖鸡一般, 故而得名。雄鸡站在剑上决不能跌落下来, 否则被认为很不吉利, 而且表示喃呒佬或道士的法力水平差劲, 所以一定要谨慎小心, 不让雄鸡飞走或跳下。“剑上立鸟”的形象是百越族系古文化的遗存, 在各地出土的文物中皆有反映, 下文将详加介绍。可以说在百越系文化的祭祀仪式中, 禾谷夫人、禾楼草棚、剑上立鸟( 鸡) 是三大基本特征。现将卖鸡调所唱歌词《灵鸡语》的基本段落全文抄录如下: “灵鸡、灵鸡, 头顶红冠足踏泥, 你是凤凰三太子, 发落凡间作灵鸡。雨雪霏霏无乱语, 星头沉沉不乱啼, 今晚将来何所用, 将来坛下作灵鸡。当坛请出一只灵鸡, 说来灵鸡有来路: 自古江南无鸡种, 张赵二郎带将来, 吩咐广南人家养, 朝朝便向五更啼。自古美名叫五德, 广南人叫五更鸡。日里成群食五谷, 两足抓沙不惹泥。今晚当坛来请出, 坛前鬼祟尽消除。足踏宝剑来听讲, 吾师说来收邪怪, 有道之神来听法, 无道之鬼不敢来, 汝在广南人家养, 交转好运你就啼。”正文就此结束。开平所唱的《灵鸡语》起式旋律如下( 见下页例4, 张风记谱) :
卖鸡调后来由祭祀仪式唱腔逐步演变为表演性质的唱腔, 其歌词内容则转化为教育性和讽喻性的了, 如: 批评陋习恶行的, 开平有《懒婆娘》一歌; 或赞颂良好品德的, 台山有《绣花女》一歌; 或有数列土特产项目的歌词之类。兹摘录一首批评懒婆娘的歌调的起式一段如下( 见下页例5, 由朱锡湛演唱, 铁兵记谱, 光军整理) :
这一基本旋律后来逐渐被文艺界所采用, 如在1958年左右被用来改编为一首民歌风的群众歌曲, 名为《要让河水上山坡》, 作者是新会县文化馆音乐家黄蕾。该歌曾为中央合唱团的男声小合唱所选用, 在各地表演, 效果甚佳。而广州市曲艺团也经常用此曲调来演唱各种内容, 因此, 卖鸡调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基本唱腔了。
在粤文化区内, 跳禾楼的祭祀仪式逐步演变成为了农村广大民众自娱的机会。首先,由大家集资, 加以侨胞的赞助, 举办这一乡土性传统文化活动, 当然, 世人并不能意识到这是百越系远古稻作文化遗存。然后, 在活动中村人族人可以聚会、摆酒、交换亲友的信息, 包括升学、办学、事业的发展、福利的建设等等情况, 总之, 加强了族姓与家乡的凝聚力。最后, 结果必然是从村人与族人的凝聚力扩展而上升为中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承继、传习与薰染。应该指出, 喃呒佬的文化层次与宗教层次都很低, 其经文中错失很多, 趣味不高, 并且利欲、庸俗、鄙陋之处随处可见, 在精神文明的水准上不足以为榜样的, 与古典宗教的经典远不能相近。
跳禾楼时普遍要开展对歌活动, 在平常人与平常人之间, 或平常人与喃呒佬之间, 都可以较量才智。在跳禾楼的最后阶段, 喃呒佬还要肩扛宝剑, 作一边唱一边往各家送来祭坛周围的簸箕中撒米谷与钱币的仪式, 谁家的被撒得多, 便以为吉利。
三
现在我们从源流史的角度来考察跳禾楼的文化历史渊源, 并以典籍与文物为依据来加以证明。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其文献遗存据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它表明了稻作文化已具较完善的发达的生产能力, 虽然其耕作技术尚未达到畜力与铜铁器的应用阶段,但在稻种的驯化与培育程度与水稻的产量是水平很高的。古代的野生水稻被百越人称之为“”稻( 越南语至今仍称水稻为lua, 而在马来语中则称某种稻为bulu) , 它在中国南方各地多有发现, 尤以海南岛的分布点最密, 而又以云南的野稻品种为最多。于广东、广西, 亦多处发现有古代 稻文物遗存, 而目前为止, 以湖南的彭头山发现的 稻遗址为年代最早, 距今约有八、九千年。但对于人工培植的水稻, 学术界皆以河姆渡的稻作文化为最久。继河姆渡之后, 先后又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遗存, 它们都出现于太湖的周围, 属于越、吴越稻作文化体系。其后, 水稻耕作文化向江汉地区发展, 先后出现了江西修水的山背、湖北天门的石家河与京山的屈家岭以及湖南澧县的梦溪与广东的石峡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作文化遗存。
对于原始农业的鸟兽耕作问题, 古人多有论述, 如有“象耕鸟耘”, 以及“海陵麋田”之说。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解释说“象自蹈土, 鸟自食萍, 土蹶草尽, 若耕田状,壤糜泥易, 人随种之。”“麋田”即四不像踩田, 其情况一样, 人们可因之省去耕耘之劳,而农业主要在于把稻种的培育搞好就可以了。海南岛在近现代尚保留有“牛踏田”与“鸭耘田”的有效耕作方法, 便可以说明在古代的稻作文化中, 当时确实有此种耕作方法的存在。古代的“鸟田”文化是指于越时代钱塘江滨海地区的沼泽地带由候鸟造成的耕耘种植史实, 后来便形成了稻作文化中的鸟崇拜。鸟崇拜原本产生于稻作文化之前, 但稻作文化产生之后, 鸟崇拜又依附于稻作文化而得到了新的持久的生命力。现在, 我们就从文物源头上看起: 先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留下的文物中, 于江苏六合县出土的铜花纹图案上有“鸟田图”, 图中在稻田里有相背插秧的两个农夫, 远处有四只昂首而立的长啄鸟。而田左有干栏屋, 其屋楼上设有神案, 案上安置两罐。楼上下各有三人持禾苗而祝祷。再有, 在绍兴坡塘的狮子山出土了战国初的铜屋模型, 室顶立有图腾柱, 柱上立有一只大尾鸟( 见附图二) 。按牟永杭在《绍兴306号越墓刍议》一文中的说明: 室内“六从皆跽坐于地, 四人为乐师, 另二人双手置于腹上, 似为歌者。”这组人物的活动场面“似宜释作祭祀礼”。我想: 这些应该就是我们今天跳禾楼仪式中演唱禾楼歌的原型了。并且, 在此同时所出土的各种兵器, 如越王戈、越王矛、越王勾践剑, 与越王钟上,都有鸟篆文。先于此时, 更早有了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与五件立体鸟形匕。而后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也有屋顶图腾柱上立鸟的花纹, 与上述铜屋立鸟的文物十分相似。并且, 在与良渚文化相近似的而由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玉琮上亦刻有多种小鸟纹, 用阴刻线琢成。此外, 江苏丹徒山顶的春秋墓出土了青铜鸠杖, 杖顶饰立着一只鸠。这种鸠杖的青铜杖首与杖墩后来又在浙江绍兴的漓渚出土。前此, 亦曾在河北中山靖王墓中出土。我在今年四月访问夏威夷时亦在夏威夷大学音乐图书馆中见到一根与鸠杖外形相似的灵笛( 巫师用的法器) , 并摄下了照片。此灵笛采集自南洋群岛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其杖笛首部是用木头雕刻的斑鸠, 并髹以彩色油漆, 杖笛身部是用竹子制成的。此杖笛的吹奏孔设在杖身的中部。据采集者芭尔芭拉教授说明: 此笛由二巫师各用一支在田园中相对轮奏, 以祈求作物丰收。目前外学者中有不少人持太平洋岛屿文化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外越族系文化之说。再有: 我们现今发现在广西恭城县秧家出土有楚文化的一件铜尊, 其腹部纹饰有双蛇斗蛙的连续图案, 其间插有菱纹越式剑, 剑首有一立鸟。这可算是江汉扬越系楚文化的影响下而在广西出土的文物了。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鹿皮画, 其中画了三幢房子, 上面都有鸟形器。至今台湾高山族房上仍有此物。而在夏威夷BISHOP博物馆中亦陈列了大量的有立鸟形象的文物。等等。这些都能说明“立鸟”形象的普遍意义。而最引人瞩目的乃是上述广西恭城出土的“剑上立鸟”的图形,正是很接近我们采集到的《卖鸡调》的形象了。剑上立鸟, 后来就变成了剑上立鸡。鸟常常是鸠, 越王勾践之勾, 或为句, 亦可书写为鸠, 即鸠践。鸠是越祀之祖, 鸠在生活中可以用鸡来代替。前文中战国铜屋上的鸟正是鸠形。乃至后世的风信鸡装置, 亦是从柱上立鸟的图腾柱转化而来的。有立鸟形象的文物, 在百越系文物中已有如此众多的体现, 加之古来向有“鸟祀”与“冶鸟”之说, 这在《搜神记》与《博物志》中称之为“越祝祖”或“越祀之祖”。后世还有唐人所记载的“赤鸟集于户”、“丹鸟流室”与所谓“罗平鸟”等文化现象, 都说明了鸟崇拜文化的历久不衰。
在前文的《灵鸡语》中有“江南自古无鸡种, 张赵二郎带将来”一句。张指张天师,赵指财神赵公明, 这后半句为道教言语。而前半句说“江南”( 有时错写成‘广南’, 在粤语中发音十分近似, 而广南意指岭南) 自古无鸡种”, 那是说古代江南尚未有家鸡的饲养, 所以, “灵鸡”并不是鸡, 而实际上是鸟, 后来才用鸡来替代鸟; 因此, 灵鸡语中便称灵鸡为凤凰的三太子。我们已知河姆渡与良渚等文化中尚未应用畜力耕作, 也未发现有牛骨、猪骨、鸡骨出现在文物遗址之中。只有在江汉地区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城背溪遗址才发现了有种稻、养牛、养猪、养鸡与捕鱼的遗存文物, 这些是属于后来为扬越文化所承继、发扬了的稻作文化所有, 后来才再向湖广、岭南一带传播, 而最后至广南一带落户。于是, 古代“鸟祀”中的祝祷词也就演变成了今天跳禾楼仪式中的《灵鸡语》了。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出自《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第1期
作者:费师逊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