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文化意识分析深圳的道路、建筑、园林、服装、饮食和社会氛围等等都无不透露出深圳人强烈的文化意识。首先,这种文化意识一定程度上闪现着实用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浪漫主义的思想火花。众所周知,深圳特区的建立与发展,得益于邓小平的理论、构想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自1991 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更是坚定了特区大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而深圳发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坚持和实践了邓小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我们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为了使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经济的观念尽快地深人民心,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社会大环境,邓小平同志以他非凡的魄力和眼光,以通俗易懂和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思想。其中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等的精彩论断,事实上包含了实用主义的思想精髓。不可否认,这曾经极大地激励和影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的建设者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己经慢慢地沉淀到深圳人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当中,构成深圳文化意识或观念的底蕴之一。而文化意识中的英雄和浪漫主义则可以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被拍成电视剧中可窥见一斑。可以想象现在的人一般都会认为这种小说有点过时了,但深圳人能想到并敢于拍摄成电视剧,成功推向市场,再现了保尔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在全国的文化界掀起了一般“保尔”热。这显然是当年深圳的拓荒牛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一种延续。而且,该剧还特别受到了中学生的喜爱,说明了深圳的新生代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之后,已经自觉地意识到要珍惜和呼唤热情、英雄和浪漫。这就足于说明了深圳的文化意识当中既有着可贵的务实精神,又不失可爱的英雄主义和浪漫情怀。
其次,深圳的文化意识内涵着现实主义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经济与文化的相得益彰曾多次在深圳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最早有蛇口的“海上世界”,接着又有华侨城的各个主题公园、还有即将开放的航母“明思克”军事主题公园,等等,这些都是既是经济,又是文化,即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创造了文化,这确实需要既立足于现实但又要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这些在中国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这种创举,而不脚踏实地地从实际出发,这种创新就会失去基础。我们知道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与互动发展是近年来世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应该说这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模式能在中国试验成功,深圳是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第三,深圳文化是敏锐的现代意识和优秀的传统意识的结合。或者说市场经济先行与成熟的发展已经为这种文化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背景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们时代的最大特征,而“科学、经济和艺术构成文化领域”1近年来,深圳不仅形成了国内最大和最早的电子市场,国内最早的网站也首先出现在深圳,而且不久前深圳也举行了第一界高交会—被誉为永不落幕的高交会。这说明了深圳从市民到政府,都具有非常敏锐的现代科技意识。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已经形成的文化意识和推动文化的发展。因为“社会行为与科技实践的培育,是造就文化、文化发展及其精致化的要素。”2而放眼深圳的服装业和饮食业,在某些成功的经营中,它们的饮食文化和服装文化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而且广受消费者欢迎。这表明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在以另外一种朴实的方式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深圳文化意识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3
二、深圳文化特征分析
多元的文化。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的发展,已经为文化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深圳的文化市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的时代”等由深圳的原创歌曲,曾唱红大江南北;近几年来各种学术界活动中也不乏深圳学者的身影,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和成果都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全国各地的各种小手工艺等民间文化都可以在深圳找到它的市场和生存空间;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外来的快餐文化虽然来势凶猛,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中式快餐“面点王”也不甘示弱;既有欢快、青春的小说—《花季雨季》,又有沉重、优患的学术论著—《现代化的陷阱》。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深圳文化正在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人口结构优势对应的文化优势。深圳在人口结构上可以说有着移民城市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人口的自然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其次体现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必然使它的文化带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开放性和多种文化的交融性。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文化也被称为“熔炉文化”,正是这种“熔炉文化”给美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深圳的移民文化虽然不能与之媲美,但不可否认它同样也已经给特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大众化与世俗化趋势。深圳文化也呈现大众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一致的。布若热津斯基认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这与整个世界正是美国给世界的奉献之一。不可否认,自二战以后,美国的大众文化就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传通了世界各个角落。深圳由于地域和资讯的优势,在大众休闲娱乐等大众文化方面在国内是领潮流之先的。当然,对文化的大众化与世俗化的发展,我们应该以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
上升到思想和文化规范层次的法律。自1992 年7月1 日全国人大赋予深圳人大和市政府立法权来,特区共制订修订法律法规近200 项,不仅做到了依法治市,而且在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市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了一种自觉讲法、遵法、守法、尚法的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讲,法律已经上升到人们思想和文化规范的层次。显然,这种法律上的自觉无疑是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也必然会成为特区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学习的深圳人。深圳人有一种重学习、重知识和科技的倾向。几乎全国所有知名的大学都在深圳设了硕士和博士点,深圳的夜校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点也是居全国前列的,所以确实可以给深圳人冠上“学习的深圳人”的美称。从我们最近做的一次关于职业声望的问卷调查显示,排在职业声望最前面的依次是科学家、网络工程师、大学教授等,4这说明在深圳市民的心目中,知识和科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据统计,深圳的图书销量也是位居全国城市图书销量榜首的。这样看来,一个“文化的深圳”是指日可待的。
效率、竞争愈识与自主性。在早年特区的建设过程中,深圳早就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间观与效益观。我们知道“人的生存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时间观念”。5这种积极进取的时间观念既带来了深圳建设的成就,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深圳速度”。而年轻的移民来到深圳,大多数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立足、发展而奋斗,这样自然就会形成自强、自立的奋斗与竞争惫识。你如果不自强不息地努力,你很有可能就会被取代或淘汰。而个人的自主性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深圳的现代化建设正要依赖于市民的这种现代素质,如果说深圳正在形成一种与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的,在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朝阳文化”,6那么这种文化的蕃石就是强烈的自主惫识和自强奋斗精神。
三、深圳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模式探讨
总体上讲,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移民文化为主,原来或附近的岭南文化包括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构成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辉映的多元文化格局。而移民文化一方面可以说是在博取了中华各地文化之精华,因为保留、发扬与展现原来各自文化中优秀和特长的部分是移民们的一种自然倾向或天性。这一点可以从移民到海外的华侨身上得到确证。移民海外的华人虽然只有被同化,才能立足和融人新的社会,但他们同时也给本地带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Chi naTown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深圳移民文化必然也秉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与第一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各地的文化特长事实上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因此,移民所带来的各自的文化特长其实也就是在发扬传统文化。而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地缘特色,比如它们都特别保留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对家庭和家族的注重,也就是说家庭的价值在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老实说客家人特别是潮汕人对家庭和家族的注重程度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这正好可以一定程度上中和外来文化和急剧变迁的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使深圳文化中保留了某些传统的特色。而且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都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饮食文化、陶瓷工艺等。外来文化则主要由邻近的港澳和传播媒介传人,虽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外来文化对深圳特别是对深圳的新生代的影响将会更大。但可喜的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政治的稳定,中国人特别是特区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思想免疫力。”7所以,经过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的过程,将会更加丰富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深圳文化的内涵。
文化模式_显然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构成影响的。我们知道特区首先是经济特区.所以发展经济,提高效率是最为首要的。受其影响,深圳形成了以经济为主、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文化发展模式。例如华侨城的发展就是企业文化与效率紧密配合的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模式。不仅华侨城的地产、旅游等收到效益,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得到推广和发展。现在,这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而由于文化构成的多元化,也造成文化发展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模式。例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个性化与理性化的消费文化,建立在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基础上的轻松而融拾的人际交往文化,集购物、休闲、娱乐、学习、商务为一体的商业文化等。总之,深圳的文化模式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时间这个酵母去酿制它。” 8要形成一种模式就更需要时日了,同时也需要人们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概括。但不管怎么说,深圳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它的文化,创造着它的文化。我们期待着深圳不仅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成功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且也能提供一个成功的文化发展的模式。
不久前,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圳市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现代化都并不只是经济的现代,而且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显然,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英克尔斯认为现代化不应该只被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态(mentalty)。9也就是说社会的现代化应该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现代化和它们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更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有机统一。可以看到,特区二十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催生出了具有一定现代素质的深圳人,而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特区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可以说,特区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离不开思想解放、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10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为“如果在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的那种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已经开始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当代世界的情况下,个人现代素质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 11而人的素质要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发展经济提高其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发展教育和文化提高其精神文明。以目前深圳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化的城市就是可期的。
注释
12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 99年版,第39、12 页。
36于幼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 9年第1 期,第6 页;《于幼军谈笑风生活“热点’,》,《深圳特区报》2000年6 月18 日第4版。
4《深圳百种职业声望最新排行榜》,《深圳周刊》200 0年第5期第8 一11 页。
5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2年版,第17 页。
78白采《中国经济特区的文化使命与发展路向》.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 9年第2期,第88、85 页。
911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顾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 2年版,第20 一21、454一455 页。
10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创造性地推进文化建设—五论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特区报》2000年6 月8 日。
其次,深圳的文化意识内涵着现实主义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经济与文化的相得益彰曾多次在深圳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最早有蛇口的“海上世界”,接着又有华侨城的各个主题公园、还有即将开放的航母“明思克”军事主题公园,等等,这些都是既是经济,又是文化,即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创造了文化,这确实需要既立足于现实但又要敢于创新的精神,因为这些在中国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这种创举,而不脚踏实地地从实际出发,这种创新就会失去基础。我们知道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与互动发展是近年来世界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应该说这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模式能在中国试验成功,深圳是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第三,深圳文化是敏锐的现代意识和优秀的传统意识的结合。或者说市场经济先行与成熟的发展已经为这种文化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背景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我们时代的最大特征,而“科学、经济和艺术构成文化领域”1近年来,深圳不仅形成了国内最大和最早的电子市场,国内最早的网站也首先出现在深圳,而且不久前深圳也举行了第一界高交会—被誉为永不落幕的高交会。这说明了深圳从市民到政府,都具有非常敏锐的现代科技意识。而这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已经形成的文化意识和推动文化的发展。因为“社会行为与科技实践的培育,是造就文化、文化发展及其精致化的要素。”2而放眼深圳的服装业和饮食业,在某些成功的经营中,它们的饮食文化和服装文化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而且广受消费者欢迎。这表明不管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在以另外一种朴实的方式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深圳文化意识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3
二、深圳文化特征分析
多元的文化。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的发展,已经为文化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深圳的文化市场,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的时代”等由深圳的原创歌曲,曾唱红大江南北;近几年来各种学术界活动中也不乏深圳学者的身影,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和成果都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全国各地的各种小手工艺等民间文化都可以在深圳找到它的市场和生存空间;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外来的快餐文化虽然来势凶猛,但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地中式快餐“面点王”也不甘示弱;既有欢快、青春的小说—《花季雨季》,又有沉重、优患的学术论著—《现代化的陷阱》。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深圳文化正在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人口结构优势对应的文化优势。深圳在人口结构上可以说有着移民城市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体现在人口的自然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其次体现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必然使它的文化带上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开放性和多种文化的交融性。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文化也被称为“熔炉文化”,正是这种“熔炉文化”给美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深圳的移民文化虽然不能与之媲美,但不可否认它同样也已经给特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这种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
大众化与世俗化趋势。深圳文化也呈现大众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一致的。布若热津斯基认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这与整个世界正是美国给世界的奉献之一。不可否认,自二战以后,美国的大众文化就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传通了世界各个角落。深圳由于地域和资讯的优势,在大众休闲娱乐等大众文化方面在国内是领潮流之先的。当然,对文化的大众化与世俗化的发展,我们应该以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
上升到思想和文化规范层次的法律。自1992 年7月1 日全国人大赋予深圳人大和市政府立法权来,特区共制订修订法律法规近200 项,不仅做到了依法治市,而且在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市民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了一种自觉讲法、遵法、守法、尚法的社会氛围。一定程度上讲,法律已经上升到人们思想和文化规范的层次。显然,这种法律上的自觉无疑是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也必然会成为特区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
学习的深圳人。深圳人有一种重学习、重知识和科技的倾向。几乎全国所有知名的大学都在深圳设了硕士和博士点,深圳的夜校等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点也是居全国前列的,所以确实可以给深圳人冠上“学习的深圳人”的美称。从我们最近做的一次关于职业声望的问卷调查显示,排在职业声望最前面的依次是科学家、网络工程师、大学教授等,4这说明在深圳市民的心目中,知识和科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据统计,深圳的图书销量也是位居全国城市图书销量榜首的。这样看来,一个“文化的深圳”是指日可待的。
效率、竞争愈识与自主性。在早年特区的建设过程中,深圳早就形成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间观与效益观。我们知道“人的生存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时间观念”。5这种积极进取的时间观念既带来了深圳建设的成就,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深圳速度”。而年轻的移民来到深圳,大多数都是从一无所有开始,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存、立足、发展而奋斗,这样自然就会形成自强、自立的奋斗与竞争惫识。你如果不自强不息地努力,你很有可能就会被取代或淘汰。而个人的自主性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深圳的现代化建设正要依赖于市民的这种现代素质,如果说深圳正在形成一种与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的,在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朝阳文化”,6那么这种文化的蕃石就是强烈的自主惫识和自强奋斗精神。
三、深圳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模式探讨
总体上讲,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移民文化为主,原来或附近的岭南文化包括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构成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辉映的多元文化格局。而移民文化一方面可以说是在博取了中华各地文化之精华,因为保留、发扬与展现原来各自文化中优秀和特长的部分是移民们的一种自然倾向或天性。这一点可以从移民到海外的华侨身上得到确证。移民海外的华人虽然只有被同化,才能立足和融人新的社会,但他们同时也给本地带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Chi naTown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另一方面,深圳移民文化必然也秉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与第一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各地的文化特长事实上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因此,移民所带来的各自的文化特长其实也就是在发扬传统文化。而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地缘特色,比如它们都特别保留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对家庭和家族的注重,也就是说家庭的价值在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老实说客家人特别是潮汕人对家庭和家族的注重程度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的。这正好可以一定程度上中和外来文化和急剧变迁的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使深圳文化中保留了某些传统的特色。而且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中都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饮食文化、陶瓷工艺等。外来文化则主要由邻近的港澳和传播媒介传人,虽然,随着网络的普及,外来文化对深圳特别是对深圳的新生代的影响将会更大。但可喜的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腾飞,政治的稳定,中国人特别是特区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和思想免疫力。”7所以,经过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的过程,将会更加丰富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深圳文化的内涵。
文化模式_显然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构成影响的。我们知道特区首先是经济特区.所以发展经济,提高效率是最为首要的。受其影响,深圳形成了以经济为主、文化与经济互动的文化发展模式。例如华侨城的发展就是企业文化与效率紧密配合的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模式。不仅华侨城的地产、旅游等收到效益,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得到推广和发展。现在,这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模式已经为社会广泛接受。而由于文化构成的多元化,也造成文化发展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模式。例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个性化与理性化的消费文化,建立在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基础上的轻松而融拾的人际交往文化,集购物、休闲、娱乐、学习、商务为一体的商业文化等。总之,深圳的文化模式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因为“文化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时间这个酵母去酿制它。” 8要形成一种模式就更需要时日了,同时也需要人们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概括。但不管怎么说,深圳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它的文化,创造着它的文化。我们期待着深圳不仅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成功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而且也能提供一个成功的文化发展的模式。
不久前,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圳市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知道任何社会的现代化都并不只是经济的现代,而且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显然,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英克尔斯认为现代化不应该只被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态(mentalty)。9也就是说社会的现代化应该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现代化和它们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更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有机统一。可以看到,特区二十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催生出了具有一定现代素质的深圳人,而这反过来又成为推动特区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可以说,特区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离不开思想解放、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10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从政策上积极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为“如果在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的那种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已经开始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当代世界的情况下,个人现代素质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 11而人的素质要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发展经济提高其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发展教育和文化提高其精神文明。以目前深圳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为基础,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化的城市就是可期的。
注释
12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 99年版,第39、12 页。
36于幼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 9年第1 期,第6 页;《于幼军谈笑风生活“热点’,》,《深圳特区报》2000年6 月18 日第4版。
4《深圳百种职业声望最新排行榜》,《深圳周刊》200 0年第5期第8 一11 页。
5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2年版,第17 页。
78白采《中国经济特区的文化使命与发展路向》.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 9年第2期,第88、85 页。
911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顾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 2年版,第20 一21、454一455 页。
10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创造性地推进文化建设—五论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特区报》2000年6 月8 日。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出自《广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马云驰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