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岭南文化为何衰敝? ——读屈大均《广东新语》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从百越文化到宋明理学、近现代文明, 唐之慧能、张九龄, 宋之余靖、崔与之、李昴英, 明之陈献章、湛若水,清有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岭南三诗家”, 近代更是大家辈出。然遍查元代史书、文集, 很难举出一位铮铮有声的文化大家来, 也难寻一部岭南文人的诗文集来。难道元代百年的岭南沃土竟成了文化沙漠?
屈大均《广东新语》为解开这一疑问提供了依据。该书卷九《事语》“琼人无仕元者”条云:
宋末,琼州人谢明、谢高、冉安国、黄之杰, 从安抚赵与珞拒元兵于白沙口, 皆被执不屈而死, 于是终元之世,郡中无登进士者。
由此可见, 元代岭南不是没有文化人, 而是怀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与元朝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愿为官为宦, 以致学术不彰,呈仕人衰敝之景况。
一、宋元之际岭南知识界的心志
1235年, 蒙古军大举南侵, 蒙宋战争揭开了序幕。1276年(宋景炎元年, 元至元十三年)元军入临安( 宋都, 今浙江杭州), 俘宋恭帝赵显, 南宋皇族南逃。临安失守前夕,赵显异母弟广王赵 、卫王赵 逃奔永嘉( 今浙江温州北)。五月, 赵 在福州称帝,是为端宗。十一月端宗逃奔泉州、潮州。主战场开始移入广东。1278年赵显病死,卫王赵 继位, 六月,帝 迁小朝廷到崖山( 广东新会南)。1279年,经惨不忍睹的崖山保卫战,二月元军攻克崖山, 陆秀夫抱帝 投海死,张世杰战死, 南宋政权灭亡。
从至元十三年元军进入广东以来, 到至元十六年崖山失守、南宋灭亡之时, 其间三年之中, 粤籍知识分子或鼓吹抗元, 或举兵勤王, 或献粟饷军, 为文天祥等人与元军搏斗及维持二王政权,作出了不少贡献。其典型事例,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有数则:
东莞李竹隐先生,当宋末, 使其婿熊飞起兵勤王, 而身浮海至日本,以诗书教授。
香头坟, 在新宁县境。宋末帝舟次崖门,新宁有伍隆起者, 以三世受国厚恩,非死不报,于是贡米七千石,率其乡人捍卫。时贼臣张弘范已入广州,隆起奋身与战,累日不沮,潜为其下谢子文所杀,以首投降。丞相陆秀夫使人收葬, 以香为首, 其坟因曰: “香头坟”。予铭之曰: “天生沉檀, 以为君首。血肉非香,乌鸢所有。所以良工, 其大如斗。玉粹金纯,黄泉不朽。”

其他如宝 进士陈大震, 曾在全州(今属湖南) 抗元;咸淳进士王道夫, 曾与元军争夺广州; “读书将义,尤工诗”的马南宝, 曾于景炎二年( 1277) 端宗过其邑境( 香山)时献粟千石以饷军”; 东莞赵必 “以家赀三千缗、米五百石”赡熊已抗元军队; 增城人廖金凤, 开庆进士, 曾以所部勤王, 保卫崖山;香山赵若举, 召募潮居里民教数百以勤王”; 新会陈元辅、陈英辅兄弟,献粟数千石饷军, 支援崖山守军; 南雄珠玑里人陈猷,德末率乡人保聚, 景炎初助宋军。
崖山之变后, 南宋彻底灭亡, 粤籍知识分子无比悲痛、愤懑, 他们以民族气节拒绝仕元, 与大多数南宋遗民一样, 隐迹埋名, 遁居山林, 他们虽不如江浙、闽赣的胡三省、周密、郑思肖、邓牧、谢翱、朱思本、汪元量那么有名气, 但坚贞不屈、鄙视奴颜卑膝的精神是一致的。
南宋著名文士李昴英之门人陈大震、李春叟、何文季皆为入元之文士。大震, 字希声,增城沙村人,登宝 进士, 曾官博罗、循州长乐、雷州、全州等地,元兵入全州, 大震“誓与城存亡, 而力不支,遂归番禺。”宋亡,万念俱灰,“至元辛已(1281) ,有诏甄录旧臣,宣授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避贯, 请闲居,从之。居尝深衣广袖, 自号蘧觉先生, 立灵位以待死日, 与常所往来者饮酒赋诗, 曰: ‘吾可以下见穆陵矣! ’”不过, 大德年间大震曾主修《南海志》, 书中多有揭露元兵暴行,寄托故国之思。
李春叟, 字子先, 李昴英之族子; 何文季, 亦东莞人, “宋末弃官归, 崖门之变,恸哭成疾, 临卒, 戒子孙不得复仕。”春叟、文季常与大震等游, 诗歌酬唱,以寓黍离之感。何文季有《寄蘧觉先生》诗云:
白发相看重别离, 几回默坐 吟髭。
子猷不作乘舟兴, 庞老终无出郭时。
隔面云山如有碍, 输心泓颖寄相思。
文溪遗稿伤沦落, 此事还当付与谁。
他们的晚年生活是相当凄凉的,然而他们终于把先师昴英的遗稿收集成《文溪存稿》, 传世至今, 足以使他们聊以自慰了。
翟龛, 东莞人,景定二年以书经领乡荐,官本邑主簿。元兵入境后, “所过恣屠戮, 群情骇愕。龛与李春叟、赵必 、张元吉缔谋决策, 竭力完守,绥辑抚循。宋亡悲愤, 杜门不出。建楼贮书,以延文学, 名曰‘聚秀书院’,学者称遁庵先生。”

廖金凤, 字叔祥, 增城武功人, 开庆进士。卫王驻崖山时, 他守梅关, 即率所部勤王。“宋亡, 归隐西林,娱情山水,生平敦尚俭朴,孝友好施,抚卒爱民,仁而且忠。”

邵继贤, 番禺人,“元兵日盛, 退处赣州玉龙山中,杜门修静。元世祖以先朝名臣征之, 不出。”

罗铸夫, 顺德人,“元代有天下,铸夫不仕, 隐居教授终其身。”

又有区适子, 南海人, 入元, “优游里 , 嘉遁终身。”同邑何子达,“宋末隐遁山林间, 号柏堂。元初,以明经举, 不出, 年百有一岁”;增城叶野舟,“亦宋元间隐君子也,博学穷经,著有《四书阙疑》, 宋季有荐之为学职,固辞不就。”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琼州(今海南海口)因州人谢明等抗元, “被执不屈而死, 于是终元之世, 郡中无登进士者。”这种情况广东各地均类似。有的粤籍知识分子以“永不仕元”作为家训,如东莞何文香临终前,“戒子孙不得复仕”; 新会陈元辅、陈英辅兄弟, “遗戒子孙不得仕元。至明朝,其裔经纶辈始显”;南雄珠玑里陈猷,“嘱子孙毋仕元。延 初, 郡县以其孙考充贡有司,考遁庐山。入明朝始迁邑定居焉。永乐中,孙拜司理,死于安南黎利之难。”

终元之世, 笔者尚未发现粤籍知识分子有中进士者。元朝前期不设科举, 直至仁宗延 年间始正式设科取士, 至元末开科共16次, 今所见元代进士录仅《元统元年进士录》一种, 其中汉人、南人一榜三甲共50人,竟无一名广东籍。当然,我们不能说元代广东无一人中进士, 但迄今我们还没有找出一名广东籍进士。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一《列传》三中有: “李天泽,番禺水西人,大德间进士”。按元代科举始行于延元年(1314), 大德年间(1297—1307)既未议及更未施行科举,故“大德间进士”显然谬误,不足取。
二、元代岭南文化在衰敝中延续
元代岭南士人多隐居山林,不肯仕元,不应科举,因而蛉南地区地位较高的宣慰使、廉访使、各路总管、知州, 多为蒙古、色目人及省外汉人、南人, 京官中粤籍人士更微乎其微了。不官不宦的白身草民, 虽有满腹经纶,要想刊刻一部著作,谈何容易! 元代岭南文士既不愿为官, 虽有学术著作, 能刊刻者甚少, 天长日久,大多散佚,故流传至今者寥寥无几。如李昴英这位“弱冠起鼎魁,历仕中外,垂三十载,名在史志, 昭昭乎世宪”的大学者, 其文稿经历朝代更替,天灾人祸,若是没有其门人李春叟为之“勉收烬余”、“集资刊刻”,也就没有《文溪存稿》留世了。
据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粤籍文士各类著作如下:
( 一)经学
《易说》 元李同文撰 未见
《广州府志》: 同文, 李春叟子, 为邑令掾。
《黄岐张氏易》十二卷 元张复礼撰 佚
《粤大记》: 番禺有乡曰黄岐角,皆张姓环居之, 室庐栉比, 灯火连接, 读书之声相闻。宋绍兴间有名 者, 始迁于礼园社, 生飞一, 通《周易》,能会粹诸家之说而折衷之,广之士大夫推为宗师, 号曰黄岐张氏易。
上述两书, 至清代时已散佚,甚为可惜。但由此可知, 经学在元代粤籍士人中并未中断。《易说》作者李同文, 春叟之子,春叟乃昴英之门生;《英岐张氏易》,作者张复礼, 专门家学, 讲授相承, 于元季将张氏历代之《易经》研究精粹, “遽而为书”。
( 二)方志学
《南海县志》二十卷, 元陈大震撰 佚
此书为元代岭南方志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并未全佚。北京图书馆藏有残本六至十卷; 《永乐大典》残卷中引《南海志》共九十九条, 《广州史志丛书》编审委员会将两者合在一起,加以整理点校, 书名《元大德南海志残本》( 附辑佚) 于199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存《南海志》虽为残本, 但仍不失为了解宋元时期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文献, 尤以书中所记唐宋户数、税制、外贸、物产、海外交通等, 多为他书所无。
《南雄州志》 元黄慈孙修 佚
《梁志》: 慈孙,曲江人, 任教授, 修至元丙子( 1336)《志》。此志修于元末, 对研究粤北社会经济、人口、风俗等极有价值。惜已散佚。
《琼海方舆志》二卷 元蔡徽撰 未见
《琼州府志》:徽字希元,琼山人, 乐会学官。琼州, 今海南海口。海南岛方志本不多,此书当为海南志中较早的一部, 惜清时已不见。
( 三)文集
《陈大震集》 宋陈大震撰 佚
《兰斋稿》 宋何文季撰 未见
《覆瓿集》六卷 宋赵必 撰 存
《野泉集》 元梁伯谦撰 未见
《粤东诗海》: 伯谦, 顺德人, 至正甲午(1354) 举人,宦至德庆路总管, 有《野泉集》。
《罗希吕集》五卷 元罗蒙正撰 佚
《山中日课》 元陈颖撰 未见
《渔唱集》 元黎伯原撰 佚郝《志》: 伯原, 东莞人, 明黎光父, 季历德庆惠阳教授。
上列七种文集,前三种为宋遗民所撰, 未知文集辑于何时,但大震、文季元大德年间尚在。后四种为元人所撰。然存者仅赵必 《覆瓿集》一种, 《四库全书》收入。
另可补一种蒲寿 《心泉诗稿》六卷, 《四库全书》收入。寿 ,先世为阿拉伯人, 宋时入华。寿 父开宗时自广州迁泉州。其弟即主泉州市舶司之蒲寿庚,景炎元年(1276) 以泉州降元。寿 于咸淳七年( 1271)知梅州,未几, 改知吉州(今江西吉安), 不赴。遂居广州玳瑁巷附近之中贤街, 元军入广州,道路流离, 其妻蒲宜人抚恤时人, 因名其居为蒲宜人巷(今普宁巷)。一说寿 隐居山中。
根据上述书目, 知元代岭南文士的著述绝大多数已散佚,仅陈大震《南海志》尚有部分残卷, 两种文集亦为宋遗民之作, 难以分析、评估元代岭南文化全貌。不过, 元代岭南士人虽多隐居乡间,传授学术则不遗余力,如陈大震从学者称之蘧觉先生;翟龛建楼贮书,以延文学, 名聚秀书院, 学者称之蘧庵先生; 梁百揆,学者称为端懿先生; 罗铸夫,隐居教授终其身。以致岭南学术虽不显赫, 但传授不辍, 入明后纷纷出山,效力新朝,文章亦卓然生辉。

文献资料来源:1998年   出自《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作者:陈表义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