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要素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广州培育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品格、高度创新精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世界文化名城。”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很宏大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文化学者,必须在领会《纲要》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已有的世界文化名城进行系统的研究,看看世界文化名城具备哪些基本要素?而广州又具备哪些要素?然后再为广州做一个科学的定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为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文作者对世界上已有的文化名城做了一个初步的考察。考察的对象,涉及全球四大洲20个国家的30个城市。分别是:巴黎、伦敦、柏林、波恩、慕尼黑、罗马、米兰、威尼斯、比萨、阿姆斯特丹、奥斯陆、苏黎世、维也纳、布鲁塞尔、雅典、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布拉格、莫斯科、赫尔辛基、多伦多、纽约、洛杉矶、开罗、京都、大阪、奈良、东京、名古屋、首尔。
综观上述城市,虽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成就各不一样,但是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它们多数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那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良、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有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公共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举办过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产生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是世界经济重镇、是国际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级的体育赛事举办地、是消费时尚之都。
二、广州的优势与不足
对照世界文化名城的13个基本要素,广州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哪里呢?让我们先看她的优势。
1,滨临南海,珠江穿城而过
广州濒临南海,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流——珠江从市区穿流而过。
广州滨海的地理优势,可以和挪威的奥斯陆、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的赫尔辛基、意大利的威尼斯、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日本的京都、大阪、东京、名古屋,韩国的首尔等13个城市媲美;有河流穿城而过的地理优势,又可以和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波恩和慕尼黑、意大利的罗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士的苏黎世、奥地利的维也纳、俄罗斯的莫斯科、埃及的开罗等10个城市媲美,可以说是兼有这23个城市之长。
这样的地理优势,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先决条件。
2,气候宜人
广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常青,三冬无雪。夏季平均气温为21.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3.3℃,冬夏温差不大。广州年降水量达1600毫米以上。
广州四季如春、温暖适宜的气候优势,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是数一数二的,在世界上,则可以和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挪威的奥斯陆、瑞士的苏黎世、德国的柏林和波恩、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奈良和名古屋等12个城市媲美。
3,自然环境优美
由于气候温暖适宜,雨量充沛,广州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随处可见,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在广州的街头和社区,到处可见榕树、凤凰木、黄葛树、木芙蓉、木棉等,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鲜花。广州既是举世闻名的“花城”,也是闻名遐迩的“水果之乡”,主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木瓜、杨桃等。广州的盆景远近驰名,以阴生观叶植物、高档盆花、鲜切花、岭南盆景为主。阴生观叶植物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一品红等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盆景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
“行花街”是广州千古相传的习俗,也就是从腊月廿八到正月初一这三天之内逛迎春花市。每当花市开市后,行花街的人总是摩肩接踵而至,八、九点钟后,总是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广州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城”,在国内只有一个昆明勉强可以和她相比,在国外,也只有一个素有“花都”之称的巴黎可以和她媲美。
4,历史悠久
广州建城始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25年的历史。周代的城名叫“楚庭”,秦朝初年叫“任嚣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广州”即由此得名。
广州在秦汉时就是一个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的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元代的广州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海上贸易非常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史称“一口通商”。“一口通商”使得当时的广州(欧洲商人称Canton)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当时的北京和英国伦敦),这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5,经济发达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商埠,拥有2200多年的贸易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广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其经济总量连续13年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根据国务院200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0年,广州的生产总值达到10604 .48亿元,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
6,消费时尚之都
广州人对饮食极为重视,因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而驰名中外,历来享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饮食业发达。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其中绝大多数都经营“三茶两饭一宵夜”(即早茶、下午茶、夜茶、午饭、晚饭、宵夜),全天供应几乎没有中断。二是食品用料丰富多样。三是风格特色多样。除享誉中外的“粤菜”,还有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意大利菜等。
同世界文化名城相比,广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上述六个方面。广州的不足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文物古迹众多,但地面古迹级别不够高,影响不是很大。
广州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广州的地面文物古迹,有最富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和“西关大屋”;在北京街还有清末以来的最大的古书院群;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则是广州近代建筑的代表。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越秀区一德路,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圣心大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199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级别最高的文物是地下文物,有中山四路的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在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广州的文物古迹虽然不少,但是地面古迹的级别不够高,因而影响也不是很大。不能和国内的西安、北京等城市相比,更不能和国外的巴黎、伦敦、罗马、雅典、莫斯科等世界文化名城相比。
(2)文化场所的规格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
广州现有的、比较有名的文化场所,有建于南宋的玉岩书院,建于清代的万木草堂和陈家祠,建于民国的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大学,建于1949年以后的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厅、亚运村、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友谊剧院、蓝宝石电影院、大学城等。不过这些文化场所的规格都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不能和北京相比,更不能和国外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莫斯科、波恩、维也纳、阿姆斯特丹、巴黎、米兰、纽约等城市相比。
(3)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不长,影响不够大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是2010年建成的“广州塔”。由于建成还不到一年,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还不大,许多人还不知道。
(4)文化活动的级别不够高,影响不够大
广州最有名的文化活动之一是粤剧演出。早在清代,粤剧艺人就在广州黄沙成立了“八和会馆”,此后广州便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不过粤剧只是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的一个地方剧种,由于所使用的是粤方言,它的影响不及京剧。近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影响可能还会更大一些,但需要时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至今已举办了八届。“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也是中国最有影响的音乐盛会,在国内的影响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不具备世界性的影响。
(5)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大
广州历代的文化名人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并不多,六祖惠能、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是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地道的广州人,只是在广州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的主要活动地或主要作品的产生地也不在广州。
真正具有某些世界影响的广州文化名人,包括在广州出生、成长,以及在广州生活、工作过的文化名人,有画家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赖少其,音乐家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冼星海、马思聪,以及诗人李金发、梁宗岱等,但是他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远远不能和达芬奇、梵高、贝多芬、莫扎特、拜伦、普西金、歌德这些人相比。
(6)国际政治活动较少,影响也不够大
广州市是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创始会员,曾于2009年11月成功举办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世界理事会议。这个活动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不过总的来讲,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活动还比较少,影响也不够大。广州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在这一方面,广州不仅不能和巴黎、波恩、奥斯陆、维也纳、布鲁塞尔、布拉格、赫尔辛基、纽约、开罗等世界文化名城相比,也不能和国内的北京、上海相比。
(7)国际性体育赛事较少,影响还不够大
广州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亚运会。这是广州举办的一次别最高、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不过亚运会只是亚洲的一个体育赛事,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虽然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广州还得举办更多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体育盛会。
三、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着力点
广州可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但是培育什么样的世界文化名城,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来定位。我们认为,广州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影响的扩大,这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
与其这样,广州还不如根据自己现有的优势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广州的优势有六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气候宜人,三是自然环境优美,四是历史悠久,五是经济发达,六是在饮食消费方面比较时尚。建议广州继续做好“千年商都”的文章,同时多举办一些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政治活动、体育赛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文化舞台、政治舞台、体育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这四件事,建议广州重点打好“四张牌”。
1,重现广州的“水城”特色
广州不但濒海,而且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湖泊密布,水域面积广阔。据有关资料介绍,广州的水域面积达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约913公里。这些河流(涌)、湖泊不仅构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广州,其实就是一座水城。我们看宋代的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雾、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中,竟有七处是水景。元代的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州鳌负)中,也有五处是水景。虽然明、清两代的羊城八景中,水景只有三、两处,但是我们从明、清人的诗歌中,依然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灵动的水性。例如(明)谭敬昭的《广州竹枝词》:“珠海珠江是妾居,柳阴停棹晚晴初。水头潮长卖花去,水尾潮来人卖鱼。”(清)王士禛的《广州竹枝词》:“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静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平时我们总是羡慕苏州的水景,所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而事实上,古代广州的水景并不逊于苏州。苏州人家背水而居,广州人家临水而居,可以说是各有风情。
遗憾的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建设的迅猛,广州的水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黯淡。我们看2002年评出的羊城八景(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流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中,真正的水景只有江景(珠水夜韵)和海景(莲峰观海),古时的湖景(菊湖云影、药洲春晓)、泉景(蒲涧濂泉)、河涌之景(大通烟雨、荔湾渔唱)都看不到了。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广州逐渐恢复了对于水城的记忆。以筹办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全市上下花大力气治理大小河涌,激浊扬清,培红植绿。于是,我们在2011年评选的羊城新八景中,除了看到传统的江景(珠水流光),还看到了久违的河涌之景(荔湾胜景),甚至还看到了过去未曾见过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湿地之景(湿地唱晚)。在这一届羊城新八景的评选中,一共有三处水景入选,可以说,今天的广州人对于水城的记忆和追寻,已经越过时间的隧道,走到了清朝的边界。
恢复广州的“水城”特色,无论是就保护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言,还是就培育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曾经讲过的30座世界文化名城中,濒海的城市有11个(奥斯陆、雅典、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威尼斯、纽约、洛杉矶、大阪、东京、名古屋),濒河的城市有17个(巴黎、伦敦、波恩、柏林、慕尼黑、罗马、米兰、比萨、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布拉格、苏黎世、维也纳、莫斯科、开罗、首尔、京都),濒湖的城市有1个(多伦多),真正既不滨海、也不滨河、也不滨湖的内陆城市只有日本的奈良,但是它本身离海的距离不远,本质上还是一个海岛城市。
这30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无一不拜江河湖海之赐。其中就有一些极为著名的水城,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建在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由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河为街,以船代车,因而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又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分布在14个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连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100多条运河,也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芬兰的赫尔辛基三面环海,在大海的衬托下,无论是夏日还是冬季,这座港口城市总是显得美丽洁净,被世人赞为“波罗的海的女儿”。
也许有人不赞成把广州称为“水城”,而只赞成把她称为“花城”,甚至以为我们是在标新立异。殊不知“花”和“水”本来就是相互映衬的两种美,古人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不正好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吗?古人看花,不但要看它的形,还要看它的影。花影如何呈现?除了月下,不就是水面吗?
没有“水城”做依托的“花城”,是一座没有灵气的“花城”;没有“花城”来装点的“水城”,是一座没有色彩的“水城”。“花城”、“水城”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本无须标新立异,我们只要好好体会广州先辈的用心就够了。
今天的广州,“水城”的特色诚然不够明显。但是,如果广州把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2条河流,以及老八区的231条河涌全部疏通,把搭盖在河涌上的商铺全部迁走,把河里的脏水全部冲掉,把清流引进来,让所有的河流(涌)接通珠江,再把两岸的房屋、店铺整饰一番(如果是古迹则不要动,或者修旧如旧),在岸边植上绿树,栽上鲜花;在河涌所经行的空旷之处铺设绿道,有间隔地修建若干个驿站,在驿站的门外、窗外摆上一些鲜花,在驿站里面安装一个只用来播放音乐的播音器,或者安放一个无人售报亭。以上的工作完成之后,再把尘封或者沉埋许久的“花艇”、“龙舟”清洗出来,放进河里。等岸上和水上的工作都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休闲的广州人,或者来此旅游的外地人,或在岸边徜徉,或在水上放舟,河水清且涟漪,鲜花照眼,乐声悠扬。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有理由说广州不是一个真正的“水城”?不是一个真正的“花城”吗?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之都”吗?
当人们希望一饱口福的时候,既可以在“花艇”上吃到鲜美的“艇仔粥”,又可以在岸上的小食店里吃到萝卜牛腩、云吞面、肠粉、及第粥、双皮奶、龟苓膏等各色各样的广州美食,既方便,又卫生,既便宜,又可口。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有理由说广州不是一个真正的“饮食之都”吗?
当广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水城”,一个真正的“花城”,一个真正的“音乐之都”和“饮食之都”的时候,她离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还会遥远吗?
2,充实“花城”的内涵
“广州,又名羊城,花城。”几乎所有介绍广州的工具书、教科书和宣传片等都这样讲。“花城”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难以详考,但是有几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1961年,著名作家秦牧发表了一篇名叫《花城》的散文,热情洋溢地介绍当年广州的“年宵花市”。秦牧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读者。1979年,大型文学杂志《花城》在广州创刊。在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是很可观的。1981年,“花城出版社”在广州成立,这家出版社以出版文学类书籍为主,它的发行量也是很可观的。一篇文学散文,一本文学杂志,一个文学类出版社,为“花城”这个名字在当代的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起到了任何现代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文学为城市建立的又一个功勋。
虽然“花城”这个名字起于何时不可详考,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广州自古以来就有种花、卖花、买花、赠花、插花、戴花、行花街的习俗,也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记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诗词文赋里,描写广州花卉的作品多的无法统计。许多著名作家到了广州,发现这里的花卉和内地不一样,她是四季常开的,所谓“三冬不雪,四时常花”。于是他们怀着惊诧和欣喜的心情,写下自己的所见与所感,寄回内地与亲朋好友分享。由于他们本来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写的又是来自岭南的奇异之事,所以作品很快就传播开来。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一诗写到:“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两句诗,一句从时间上讲,一句从空间上讲。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广州的花卉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不是“花城”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认为,“花城”这个名称起于何时虽不可详考,但是“花城”给人们留下美丽而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是最晚始于唐代。
重温张籍的这两句诗,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形象概括能力。也就是说,“花城”之所以为“花城”,在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在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广州的现实又如何呢?“四季都有”,这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广州的特别眷顾;而“无处不多”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我们要想在广州看到“满园”的鲜花,一般只有寥寥几个去处:一个是每年春节的“迎春花市”,一个是荔湾区龙溪路的“广州花卉博览园”,一个是花都区新华镇的“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一个是市内的部分公园,一个是市内的个别广场。
在今天的广州,拥有“满园”花卉的人家是十分稀罕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家根本就没有“园子”,哪里会有“满园”的花?绝大多数的广州人都住在“小区”里。“小区”是开发商做的并且由物业公司来管理的。他们能够在“小区”里栽点树、铺点草,已经是很不简单了,谁能指望他们再种上一点花呢?所以在广州的“小区”,鲜花是很少见的。那些爱花的广州居民,最多只能在自家狭窄的阳台上摆上几盆而已,哪里会有“满园”的感觉?
除了上述这些地方,我们就只能在部分人行天桥上,看到一点菊花或者三角梅了,依然没有“满园”的感觉。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以及马路的绿化带上,我们只能看到绿树和青草,连鲜花的影子都很难寻觅。
在今天的广州,不仅看花不易,买花也不易。广州市内的花店既少又小。有时候想买一束鲜花送人,你得穿大街走小巷奔波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花店,才发现那里摆卖的花实在是寒碜得很,品种少,数量少,而且还卖的很贵。花店里稀稀落落几个人,买花的少于卖花的。
买花的人,除了那些还有一点浪漫情调的青年情侣,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去医院里看望亲友的人。可是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附近,绝大多数是没有花店的。在医院附近,有的是药店,花店十分稀罕。如果偶然在医院附近发现一个花店,人们往往难以抑制内心的欢喜和感动:终于碰到一个懂感情的老板了!
所以广州的居民一般不会去花店买花,而是去菜市场。那里的花要便宜一点,也新鲜一点。可是菜市场毕竟是一个卖蔬菜瓜果鸡鸭鱼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花店挤在这样一个乱轰轰、脏兮兮的场所,看上去总有几分寒碜,一点浪漫的气息都没有。
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清朝人描写广州的两首《竹枝词》:
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得卖花人过河。(黄绮云)
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争及五羊城?(何梦瑶)
在古代的广州,“卖花女”是街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从“花田”(今广州市海珠区境内)出发,挑着花担,趁着如雪的月光渡过珠江河,天亮时到达城里,沿着巷子,“花来”!“花来!”声音清脆地亲切叫卖。“乍睡乍醒”的广州市民,听到她们的声音,就立刻翻身下床,打开大门,走到街上,从她们的手里接过带露的鲜花,同时不忘看一眼她们苗条的身材和略带羞涩的笑靥。
“卖花女”和她们的花担,诗化了广州四季的早晨,也诗化了广州人的心情。他们不觉得扬州的风景比广州好,广州有四季常开的鲜花和“四时不断”的“卖花声”,扬州有吗?他们通过“四时不断”的鲜花和“卖花声”,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的城市。
而今天的广州,可以说是满城绿色,绿化工作确实做的不错,但是鲜花很少见到,“卖花女”也消失了她们的身影。所以今天的广州,实际上是个“绿城”,“花城”只是个虚名而已。而缺少了鲜花和“卖花女”的城市,也就缺少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最近,广州市政府提出“绿上添花”。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通过充实“花城”的内涵,来恢复“花城”的本色,使“花城”成为诗人和市民心中的真正的“花城”,而不是徒有虚名。应该说,这个决策是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战略眼光的。
我们认为,要把广州培育和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城,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尤其是要利用好古人留下的无形资产。“花城”这个称号,就是古人留下的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这个称号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化名城中,也只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与法国的巴黎拥有类似的称号。
广州要充实“花城”的底蕴,首先必须扩大花卉的种植面积,增加花卉的花色品种,加强花卉的研究,壮大花卉的生产和营销力量,提高花卉的生产和销售水平,把花卉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当作一个现代产业来做,真正做大,做强,做好,做成广州市的重点产业之一。
在此基础上,要用鲜花装点广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机关、学校、企业、医院和商店,装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间办公室,装点每一个阳台和每一个窗口。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欢聚一堂抒情怀。”广州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要用美丽的鲜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让他们在广州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观赏到或者买到自己中意的鲜花。
只有这样,“花城”才是真正的“花城”,“花城”的美誉才能由中国传遍全世界。
3,擦亮“食在广州”的品牌
“食在广州”这句话,既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源于何处。它是民间的一种讲法,与另外三句组成一个排比句:“生在苏州,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不过,正因为是民间的一种讲法,反倒彰显了它的价值。因为有关衣、食、住、行、生、老、死、葬一类的问题,还是民间的声音最有代表性。
“生在苏州”,是因为那里的环境优美,园林精致,而且苏州的丝绸也很有名,用丝绸做衣服,既舒适,又华丽。但是这话到了今天,恐怕要打些折扣。苏州的环境固然优美,园林固然精致,但是苏州的丝绸,并非一种时尚的衣料。中国人的衣料大约经历了五个时代。最早是“麻”,然后是“棉”,然后是“丝绸”,然后是“化纤”,但是到了现在,又似乎回归到“棉”了。“棉”成了时尚的衣料,而“丝绸”仍然有些过时。
“玩在杭州”,是说杭州的风景优美,有西湖,还有西溪。不过这话到了今天,也要打些折扣。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许三多”担任西湖区的代区长、区长、区委书记、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和杭州市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以来,在西湖和西溪的周围建了太多的楼房,破坏了这两个景区的整体感。周围的楼房太多,景区的主景观就显得很逼仄。南宋人讲“一勺西湖水”,就当时来讲可能有些危言耸听,就现在来讲,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了。如今我们到了西湖,一眼就能望到它的尽头,再也没有那种烟水迷茫之致了。
“死在柳州”,是说柳州的木材好,可以打造上好的棺材。棺材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有一口上好的棺材陪伴到永远,实在是人生最后的诱惑。但是这话到了今天就不现实了。因为棺材是土葬时代的产物,而今早已是火葬时代了,人都烧成一把灰了,撒在水里、山里、庄稼地里,或者放在骨灰盒里,都行,再好的棺材还有什么用呢?
“食在广州”,是说广州的食肆林立,用料广博奇杂,四季饮食丰富多彩,味道清、鲜、爽、滑、嫩,而且服务周到。比较起来,还是这句话是一句大实话,直到今天,不仅没有打折扣,还丰富了它的内涵。
“生在苏州、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这四句话,原是农业社会的中国人的人生愿景,与林语堂的名言相映成趣。林语堂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娶一个日本的太太,嫁一个美国的丈夫,找一个法国的情人,雇一个中国的厨师。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地球人的人生愿景。
中国已经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这四句话中的另外三句已经打了折扣,有的甚至完全过时了,只有“食在广州”这一句还在充分地彰显着它的意义。这是因为社会虽然变了,但是中国人的饮食和口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以勤劳、务实著称的广州人,又一直都在精心呵护着这一块金字招牌。
“食在广州”无疑是广州培育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一笔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在我们所讲过的30个世界文化名城中,就有以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著称的城市,被称为“日本厨房”的大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大利的米兰也是一个著名的饮食之都。许多人只都知道“米兰时装周”引领世界时装潮流,其实它的意大利面包、意大利调味饭、圣诞节的点心巴内多内以及带泡沫的饮料卡普奇诺,也是风靡全球。
“食在广州”这句话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过去讲“食在广州”,是因为它以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作背景,“粤菜”虽然包含了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客家)菜,但通常是以广州菜为代表。而今天的广州,不仅汇集了中国所有的菜系,也汇集了外国的许多名菜,例如美国波士顿龙虾、意大利薄饼、德国咸猪手、葡国蛋挞、西班牙龙利鱼、日本寿司、韩国料理、泰国冬阴功汤、澳大利亚鲍鱼、新西兰牛扒等等,在广州都能吃到。
餐馆多的不计其数,中外名菜、名点纷至沓来,食客像潮水般地涌进涌出。今天的广州,除了忙着待客,忙着收银,同时还在忙一件大事,就是对来自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食品和食材进行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外地的大米、食油、陈醋、白酒、饮料、月饼、猪肉、香肠、鸡蛋、黄瓜、豆芽、大闸蟹等等接连不断地传来坏消息的时候,广州实在不敢有丝毫的麻痹。道理很简单:广州不能出问题。如果广州也出了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食品安全事故,如果中、外食客也对广州的饮食心存疑虑,那么“食在广州”的牌子就砸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给广州带来了滚滚财源,也给广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相信,广州在食品的监管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周到和精细。但是,要想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饮食之都”,仅仅具备食品的安全仍然是远远不够的。“饮食之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涉及到饮食环境、饮食文化等诸多问题。
以饮食环境而论,许多餐馆的选址就不是很好,装修设计也缺乏个性。在这个问题上,广州的许多餐馆不仅不能和世界文化名城的餐馆相比,甚至不能和台湾的餐馆相比。2009年暑假,笔者所在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70多名教师去台湾旅游,来去七天,先后吃了20多家餐馆,我们发现,没有一家餐馆的装修设计是雷同的,都是别具一格,并且清新、自然,不俗气,也无雕琢之感。我们津津有味地享受台湾的各种美食,同时也兴致盎然地欣赏和品评餐馆的装修设计,以及各种盆景、摆设、字画和对联等等,真是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广州的一些高档餐馆,从装修来讲,堪称豪华,但是与豪华相伴的,就是俗气和雷同,千篇一律的对联,拙劣的字画,令人啼笑皆非的房间命名,一年四季都不更换的盆景,等等,令人感到来这个地方也就是吃个饭而已,吃完就走人,没有别的东西可供欣赏和留恋的。当然,政府用来做接待的餐馆要好一些,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一些中低档餐馆,主要的问题就是卫生问题。不是说它的食品不卫生,而是进餐环境不卫生。在这些餐馆里,厨房是不能看的,看了就吃不下去。卫生间也是不能进的,进了回来就不想再吃了。
其实餐馆的高、中、低档,应该是指它们在地段、装修和价格方面可以分为高、中、低档,不是指它们在进餐环境和饮食文化方面也要分个高、中、低档。事实上,就在广州,也有一些进餐环境很好的中档餐馆。往往就是这些餐馆,不仅菜式、味道有特色,在装修设计等方面也是值得称道的。
总之,广州不仅要保住“食在广州”这个品牌,还要擦亮这个品牌;不仅要严把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还要在饮食环境、饮食文化方面多做文章。只有这样,“食在广州”这个品牌才会不断升值,广州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饮食之都”。
4,建设“音乐之都”,培育具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家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主体。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世界文化名人。
所谓世界文化名人,是指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包括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还有人文学者,以及少数宗教领袖。戏剧家是指戏剧文学作家,不是指导演和演员,所以戏剧家实际上就是文学家。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都不算文化名人。少数具有人文思想的科学家可以算文化名人,例如创立了进化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设立了诺贝尔奖的化学家诺贝尔等。
一个城市的文化名人,就其和这个城市的关系来讲,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这个城市出生、成长,并且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的文化名人;二是在这个城市出生、成长,但是不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的文化名人;三是不在这里出生和成长,但是有一段时间是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的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是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的名片。文化名人是无价的。一个城市,只要有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就足以让这个城市享誉全世界。例如一个童话作家安徒生,就足以让丹麦的哥本哈根享誉全世界;一个戏剧作家易卜生,就足以让挪威的奥斯陆享誉全世界。
几乎每一个世界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例如法国的巴黎,有文学家巴尔扎克,音乐家肖邦,画家毕加索,人文学者萨特、波伏娃等;英国的伦敦,有戏剧家莎士比亚、萧伯纳,小说家狄更斯,人文学者马克思等;德国的波恩,有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的米兰,有画家达芬奇等;奥地利的维也纳,有音乐家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希腊的雅典,有人文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等。
文化名人不是政府或者别的什么机构“打造”出来的,是城市优良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育出来的。一个城市能不能出现文化名人,是衡量一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优劣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的国情、广州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化名人的特点来判断,广州要想在三、五十年内,在文学、美术、人文学科和宗教方面出现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名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音乐方面则有可能。同文学、美术、人文学科和宗教相比,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更具普适性的,它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不强。更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广州出现过像严老烈、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冼星海、马思聪、李海鹰等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他们的代表作《旱天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孔雀开屏》、《步步高》、《平湖秋月》、《黄河大合唱》、《思乡曲》、《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等,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与持久的生命力。严老烈、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等人是“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冼星海和马思聪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杰出代表,李海膺则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属于广州百年音乐的三代人。就他们的音乐作品的价值、意义与影响力而言,他们同世界文化名人的距离实际上并不遥远。
文化名人的成长以及相关代表作的产生,需要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广东音乐”的特点是旋律清新,明快流畅,悠扬动听,被外国人称为“透明的音乐”,这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是有关系的。“广东音乐”的直接源头是清末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的民间“谱子”和“过场曲”,它们是广府粤剧戏班演出戏文时的气氛音乐和过场音乐。这种音乐本是中原古乐、昆曲牌子和江南小曲小调与广东民歌民谣相结合的产物,在它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其它民间音乐以及西洋音乐的某些养料。在中国民乐中,它是最早使用小提琴、萨克管等西洋乐器的一个乐种。“广东音乐”这种兼收并蓄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广州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
广州文化既有清新、明快的一面,又有刚健、雄直的一面。在承平年代,清新、明快是它的主旋律;在战争年代,刚健、雄直又成了它的主旋律。所以在广州的土壤上,既能产生何柳堂这样的音乐家,也能产生冼星海这样的音乐家,他们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广州文化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我们丝毫不怀疑抗战时期的延安文化对冼星海的影响,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冼星海的文化底色或者文化之根是广州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李海鹰的作品为代表的广东当代流行音乐,成就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广州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一片热土,许多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曲作家、词作家和歌唱家,都是在广州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李海鹰的作品继承了广州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更具多元性。他能创作像《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我的爱对你说》这样清新、明快的作品,又有创作像《实心的汉子》、《走四方》以及《亮剑》主题歌这样刚健、雄直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岭南风格,又有中原风格和东北风格。他也是一位兼容并包的音乐家。正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多重元素和广泛的代表性,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海内外的热烈欢迎。
广州音乐文化的希望在于传统深厚,多元并存,名家辈出,名作如林,而且后继有人。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金钟奖”永久落户于广州。这表明,广州在音乐文化方面的诸多优势,已经得到全国音乐界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为已经具备了这些基础,我们才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音乐之都”。
只有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之都”,才能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在相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的,从来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打造”出来的。政府可“打造”的事情很多,例如可以多建一些不同层次的音乐学校,多建一些不同大小的音乐广场和音乐厅,多举办一些不同规格的音乐会和歌咏会,但是最好不要去考核、评选音乐人才,不要去给音乐人才划等级,也不要时不时拿金钱去刺激他们。真正的音乐人才视音乐为生命,他们会自觉自愿地从事创作,冷暖自知,甘苦自饴。在对待专业人才的问题上,政府不妨来点无为而治。既不“打压”他们,也不“打造”他们,让他们在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自由地创作,自然地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新编世界城市地图册》,胡安宇,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世界城市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3、《世界名城》,李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版;
4、《世界气候》,孙安健,气象出版社 1986年版;
5、《世界气候志》,W.G.KENDREW著,王勤育译,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
6、《国家地理》(世界卷),国家地理编委会编,蓝天出版社 2007年版;
7、《世界地理博览》,郑平、朱德祥、文云朝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年;
8、《世界列国志》,刘毕权编著, 台北川流出版社 1988年版;
9、《广州地理》,吴郁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10、《广州名城辞典》,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年;
11、《广州百科全书》,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把广州培育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内涵、浓郁地域特色、强烈时代特征、鲜明文化品格、高度创新精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世界文化名城。”这个目标可以说是很宏大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文化学者,必须在领会《纲要》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已有的世界文化名城进行系统的研究,看看世界文化名城具备哪些基本要素?而广州又具备哪些要素?然后再为广州做一个科学的定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为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文作者对世界上已有的文化名城做了一个初步的考察。考察的对象,涉及全球四大洲20个国家的30个城市。分别是:巴黎、伦敦、柏林、波恩、慕尼黑、罗马、米兰、威尼斯、比萨、阿姆斯特丹、奥斯陆、苏黎世、维也纳、布鲁塞尔、雅典、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布拉格、莫斯科、赫尔辛基、多伦多、纽约、洛杉矶、开罗、京都、大阪、奈良、东京、名古屋、首尔。
综观上述城市,虽然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成就各不一样,但是作为世界文化名城,它们多数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素质,那就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良、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有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公共文化设施、标志性建筑、举办过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产生了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是世界经济重镇、是国际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级的体育赛事举办地、是消费时尚之都。
二、广州的优势与不足
对照世界文化名城的13个基本要素,广州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哪里呢?让我们先看她的优势。
1,滨临南海,珠江穿城而过
广州濒临南海,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流——珠江从市区穿流而过。
广州滨海的地理优势,可以和挪威的奥斯陆、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的赫尔辛基、意大利的威尼斯、美国的纽约和洛杉矶、日本的京都、大阪、东京、名古屋,韩国的首尔等13个城市媲美;有河流穿城而过的地理优势,又可以和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波恩和慕尼黑、意大利的罗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士的苏黎世、奥地利的维也纳、俄罗斯的莫斯科、埃及的开罗等10个城市媲美,可以说是兼有这23个城市之长。
这样的地理优势,为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先决条件。
2,气候宜人
广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常青,三冬无雪。夏季平均气温为21.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3.3℃,冬夏温差不大。广州年降水量达1600毫米以上。
广州四季如春、温暖适宜的气候优势,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是数一数二的,在世界上,则可以和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挪威的奥斯陆、瑞士的苏黎世、德国的柏林和波恩、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希腊的雅典、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奈良和名古屋等12个城市媲美。
3,自然环境优美
由于气候温暖适宜,雨量充沛,广州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随处可见,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在广州的街头和社区,到处可见榕树、凤凰木、黄葛树、木芙蓉、木棉等,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鲜花。广州既是举世闻名的“花城”,也是闻名遐迩的“水果之乡”,主产荔枝、龙眼、香蕉、菠萝、木瓜、杨桃等。广州的盆景远近驰名,以阴生观叶植物、高档盆花、鲜切花、岭南盆景为主。阴生观叶植物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一品红等盆景已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盆景远销欧美等海外市场。
“行花街”是广州千古相传的习俗,也就是从腊月廿八到正月初一这三天之内逛迎春花市。每当花市开市后,行花街的人总是摩肩接踵而至,八、九点钟后,总是人如潮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广州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城”,在国内只有一个昆明勉强可以和她相比,在国外,也只有一个素有“花都”之称的巴黎可以和她媲美。
4,历史悠久
广州建城始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25年的历史。周代的城名叫“楚庭”,秦朝初年叫“任嚣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广州”即由此得名。
广州在秦汉时就是一个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说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的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元代的广州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海上贸易非常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史称“一口通商”。“一口通商”使得当时的广州(欧洲商人称Canton)得以独揽全国外贸,国际知名度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当时的北京和英国伦敦),这是广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5,经济发达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商埠,拥有2200多年的贸易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广州的经济发展迅速。其经济总量连续13年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根据国务院2005年发表的一份报告,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0年,广州的生产总值达到10604 .48亿元,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
6,消费时尚之都
广州人对饮食极为重视,因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而驰名中外,历来享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的饮食文化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饮食业发达。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其中绝大多数都经营“三茶两饭一宵夜”(即早茶、下午茶、夜茶、午饭、晚饭、宵夜),全天供应几乎没有中断。二是食品用料丰富多样。三是风格特色多样。除享誉中外的“粤菜”,还有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意大利菜等。
同世界文化名城相比,广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上述六个方面。广州的不足之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文物古迹众多,但地面古迹级别不够高,影响不是很大。
广州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处。
广州的地面文物古迹,有最富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和“西关大屋”;在北京街还有清末以来的最大的古书院群;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则是广州近代建筑的代表。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越秀区一德路,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圣心大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199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级别最高的文物是地下文物,有中山四路的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在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广州的文物古迹虽然不少,但是地面古迹的级别不够高,因而影响也不是很大。不能和国内的西安、北京等城市相比,更不能和国外的巴黎、伦敦、罗马、雅典、莫斯科等世界文化名城相比。
(2)文化场所的规格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
广州现有的、比较有名的文化场所,有建于南宋的玉岩书院,建于清代的万木草堂和陈家祠,建于民国的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大学,建于1949年以后的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厅、亚运村、奥体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友谊剧院、蓝宝石电影院、大学城等。不过这些文化场所的规格都不够高,影响也不够大,不能和北京相比,更不能和国外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莫斯科、波恩、维也纳、阿姆斯特丹、巴黎、米兰、纽约等城市相比。
(3)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不长,影响不够大
广州的标志性建筑是2010年建成的“广州塔”。由于建成还不到一年,在国际国内的影响还不大,许多人还不知道。
(4)文化活动的级别不够高,影响不够大
广州最有名的文化活动之一是粤剧演出。早在清代,粤剧艺人就在广州黄沙成立了“八和会馆”,此后广州便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之一。不过粤剧只是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的一个地方剧种,由于所使用的是粤方言,它的影响不及京剧。近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影响可能还会更大一些,但需要时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主办“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至今已举办了八届。“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也是中国最有影响的音乐盛会,在国内的影响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不具备世界性的影响。
(5)文化名人的知名度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大
广州历代的文化名人虽然很多,但是真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并不多,六祖惠能、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是具有一定世界影响的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地道的广州人,只是在广州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的主要活动地或主要作品的产生地也不在广州。
真正具有某些世界影响的广州文化名人,包括在广州出生、成长,以及在广州生活、工作过的文化名人,有画家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赖少其,音乐家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冼星海、马思聪,以及诗人李金发、梁宗岱等,但是他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远远不能和达芬奇、梵高、贝多芬、莫扎特、拜伦、普西金、歌德这些人相比。
(6)国际政治活动较少,影响也不够大
广州市是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创始会员,曾于2009年11月成功举办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的世界理事会议。这个活动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不过总的来讲,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活动还比较少,影响也不够大。广州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在这一方面,广州不仅不能和巴黎、波恩、奥斯陆、维也纳、布鲁塞尔、布拉格、赫尔辛基、纽约、开罗等世界文化名城相比,也不能和国内的北京、上海相比。
(7)国际性体育赛事较少,影响还不够大
广州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亚运会。这是广州举办的一次别最高、影响最大的体育盛会。不过亚运会只是亚洲的一个体育赛事,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虽然有影响,但不是很大。广州还得举办更多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体育盛会。
三、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着力点
广州可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但是培育什么样的世界文化名城,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来定位。我们认为,广州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影响的扩大,这是需要较长的过程的。
与其这样,广州还不如根据自己现有的优势来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广州的优势有六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二是气候宜人,三是自然环境优美,四是历史悠久,五是经济发达,六是在饮食消费方面比较时尚。建议广州继续做好“千年商都”的文章,同时多举办一些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政治活动、体育赛事,在世界的经济舞台、文化舞台、政治舞台、体育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除了这四件事,建议广州重点打好“四张牌”。
1,重现广州的“水城”特色
广州不但濒海,而且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湖泊密布,水域面积广阔。据有关资料介绍,广州的水域面积达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条,总长约913公里。这些河流(涌)、湖泊不仅构成了独特的岭南水乡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的广州,其实就是一座水城。我们看宋代的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雾、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中,竟有七处是水景。元代的羊城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粤台秋月、景泰僧归、白云晚望、灵州鳌负)中,也有五处是水景。虽然明、清两代的羊城八景中,水景只有三、两处,但是我们从明、清人的诗歌中,依然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的灵动的水性。例如(明)谭敬昭的《广州竹枝词》:“珠海珠江是妾居,柳阴停棹晚晴初。水头潮长卖花去,水尾潮来人卖鱼。”(清)王士禛的《广州竹枝词》:“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静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蛋船争唱木鱼歌。”平时我们总是羡慕苏州的水景,所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而事实上,古代广州的水景并不逊于苏州。苏州人家背水而居,广州人家临水而居,可以说是各有风情。
遗憾的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建设的迅猛,广州的水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黯淡。我们看2002年评出的羊城八景(云山叠翠、珠水夜韵、越秀新晖、天河飘绢、古祠流芳、黄花皓月、五环晨曦、莲峰观海)中,真正的水景只有江景(珠水夜韵)和海景(莲峰观海),古时的湖景(菊湖云影、药洲春晓)、泉景(蒲涧濂泉)、河涌之景(大通烟雨、荔湾渔唱)都看不到了。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广州逐渐恢复了对于水城的记忆。以筹办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全市上下花大力气治理大小河涌,激浊扬清,培红植绿。于是,我们在2011年评选的羊城新八景中,除了看到传统的江景(珠水流光),还看到了久违的河涌之景(荔湾胜景),甚至还看到了过去未曾见过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湿地之景(湿地唱晚)。在这一届羊城新八景的评选中,一共有三处水景入选,可以说,今天的广州人对于水城的记忆和追寻,已经越过时间的隧道,走到了清朝的边界。
恢复广州的“水城”特色,无论是就保护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言,还是就培育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曾经讲过的30座世界文化名城中,濒海的城市有11个(奥斯陆、雅典、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威尼斯、纽约、洛杉矶、大阪、东京、名古屋),濒河的城市有17个(巴黎、伦敦、波恩、柏林、慕尼黑、罗马、米兰、比萨、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布拉格、苏黎世、维也纳、莫斯科、开罗、首尔、京都),濒湖的城市有1个(多伦多),真正既不滨海、也不滨河、也不滨湖的内陆城市只有日本的奈良,但是它本身离海的距离不远,本质上还是一个海岛城市。
这30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无一不拜江河湖海之赐。其中就有一些极为著名的水城,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建在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由 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河为街,以船代车,因而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又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分布在14个岛屿和一个半岛上,70余座桥梁将这些岛屿连为一体,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100多条运河,也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芬兰的赫尔辛基三面环海,在大海的衬托下,无论是夏日还是冬季,这座港口城市总是显得美丽洁净,被世人赞为“波罗的海的女儿”。
也许有人不赞成把广州称为“水城”,而只赞成把她称为“花城”,甚至以为我们是在标新立异。殊不知“花”和“水”本来就是相互映衬的两种美,古人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不正好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吗?古人看花,不但要看它的形,还要看它的影。花影如何呈现?除了月下,不就是水面吗?
没有“水城”做依托的“花城”,是一座没有灵气的“花城”;没有“花城”来装点的“水城”,是一座没有色彩的“水城”。“花城”、“水城”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根本无须标新立异,我们只要好好体会广州先辈的用心就够了。
今天的广州,“水城”的特色诚然不够明显。但是,如果广州把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2条河流,以及老八区的231条河涌全部疏通,把搭盖在河涌上的商铺全部迁走,把河里的脏水全部冲掉,把清流引进来,让所有的河流(涌)接通珠江,再把两岸的房屋、店铺整饰一番(如果是古迹则不要动,或者修旧如旧),在岸边植上绿树,栽上鲜花;在河涌所经行的空旷之处铺设绿道,有间隔地修建若干个驿站,在驿站的门外、窗外摆上一些鲜花,在驿站里面安装一个只用来播放音乐的播音器,或者安放一个无人售报亭。以上的工作完成之后,再把尘封或者沉埋许久的“花艇”、“龙舟”清洗出来,放进河里。等岸上和水上的工作都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休闲的广州人,或者来此旅游的外地人,或在岸边徜徉,或在水上放舟,河水清且涟漪,鲜花照眼,乐声悠扬。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有理由说广州不是一个真正的“水城”?不是一个真正的“花城”吗?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之都”吗?
当人们希望一饱口福的时候,既可以在“花艇”上吃到鲜美的“艇仔粥”,又可以在岸上的小食店里吃到萝卜牛腩、云吞面、肠粉、及第粥、双皮奶、龟苓膏等各色各样的广州美食,既方便,又卫生,既便宜,又可口。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有理由说广州不是一个真正的“饮食之都”吗?
当广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水城”,一个真正的“花城”,一个真正的“音乐之都”和“饮食之都”的时候,她离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还会遥远吗?
2,充实“花城”的内涵
“广州,又名羊城,花城。”几乎所有介绍广州的工具书、教科书和宣传片等都这样讲。“花城”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难以详考,但是有几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1961年,著名作家秦牧发表了一篇名叫《花城》的散文,热情洋溢地介绍当年广州的“年宵花市”。秦牧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读者。1979年,大型文学杂志《花城》在广州创刊。在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这本杂志的发行量是很可观的。1981年,“花城出版社”在广州成立,这家出版社以出版文学类书籍为主,它的发行量也是很可观的。一篇文学散文,一本文学杂志,一个文学类出版社,为“花城”这个名字在当代的广泛而迅速的传播,起到了任何现代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文学为城市建立的又一个功勋。
虽然“花城”这个名字起于何时不可详考,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广州自古以来就有种花、卖花、买花、赠花、插花、戴花、行花街的习俗,也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记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诗词文赋里,描写广州花卉的作品多的无法统计。许多著名作家到了广州,发现这里的花卉和内地不一样,她是四季常开的,所谓“三冬不雪,四时常花”。于是他们怀着惊诧和欣喜的心情,写下自己的所见与所感,寄回内地与亲朋好友分享。由于他们本来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写的又是来自岭南的奇异之事,所以作品很快就传播开来。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一诗写到:“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两句诗,一句从时间上讲,一句从空间上讲。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广州的花卉具有这样两个鲜明的特点,不是“花城”又是什么呢?所以我们认为,“花城”这个名称起于何时虽不可详考,但是“花城”给人们留下美丽而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是最晚始于唐代。
重温张籍的这两句诗,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形象概括能力。也就是说,“花城”之所以为“花城”,在时间上讲是四季都有,在空间上讲是无处不多。可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广州的现实又如何呢?“四季都有”,这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广州的特别眷顾;而“无处不多”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我们要想在广州看到“满园”的鲜花,一般只有寥寥几个去处:一个是每年春节的“迎春花市”,一个是荔湾区龙溪路的“广州花卉博览园”,一个是花都区新华镇的“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一个是市内的部分公园,一个是市内的个别广场。
在今天的广州,拥有“满园”花卉的人家是十分稀罕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家根本就没有“园子”,哪里会有“满园”的花?绝大多数的广州人都住在“小区”里。“小区”是开发商做的并且由物业公司来管理的。他们能够在“小区”里栽点树、铺点草,已经是很不简单了,谁能指望他们再种上一点花呢?所以在广州的“小区”,鲜花是很少见的。那些爱花的广州居民,最多只能在自家狭窄的阳台上摆上几盆而已,哪里会有“满园”的感觉?
除了上述这些地方,我们就只能在部分人行天桥上,看到一点菊花或者三角梅了,依然没有“满园”的感觉。在大大小小的街道两旁,以及马路的绿化带上,我们只能看到绿树和青草,连鲜花的影子都很难寻觅。
在今天的广州,不仅看花不易,买花也不易。广州市内的花店既少又小。有时候想买一束鲜花送人,你得穿大街走小巷奔波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花店,才发现那里摆卖的花实在是寒碜得很,品种少,数量少,而且还卖的很贵。花店里稀稀落落几个人,买花的少于卖花的。
买花的人,除了那些还有一点浪漫情调的青年情侣,其他的主要是一些去医院里看望亲友的人。可是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附近,绝大多数是没有花店的。在医院附近,有的是药店,花店十分稀罕。如果偶然在医院附近发现一个花店,人们往往难以抑制内心的欢喜和感动:终于碰到一个懂感情的老板了!
所以广州的居民一般不会去花店买花,而是去菜市场。那里的花要便宜一点,也新鲜一点。可是菜市场毕竟是一个卖蔬菜瓜果鸡鸭鱼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花店挤在这样一个乱轰轰、脏兮兮的场所,看上去总有几分寒碜,一点浪漫的气息都没有。
说到这里,让我们想起清朝人描写广州的两首《竹枝词》:
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得卖花人过河。(黄绮云)
四时不断卖花声,十月绯桃照眼明。浪说扬州风景好,春光争及五羊城?(何梦瑶)
在古代的广州,“卖花女”是街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从“花田”(今广州市海珠区境内)出发,挑着花担,趁着如雪的月光渡过珠江河,天亮时到达城里,沿着巷子,“花来”!“花来!”声音清脆地亲切叫卖。“乍睡乍醒”的广州市民,听到她们的声音,就立刻翻身下床,打开大门,走到街上,从她们的手里接过带露的鲜花,同时不忘看一眼她们苗条的身材和略带羞涩的笑靥。
“卖花女”和她们的花担,诗化了广州四季的早晨,也诗化了广州人的心情。他们不觉得扬州的风景比广州好,广州有四季常开的鲜花和“四时不断”的“卖花声”,扬州有吗?他们通过“四时不断”的鲜花和“卖花声”,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自己的城市。
而今天的广州,可以说是满城绿色,绿化工作确实做的不错,但是鲜花很少见到,“卖花女”也消失了她们的身影。所以今天的广州,实际上是个“绿城”,“花城”只是个虚名而已。而缺少了鲜花和“卖花女”的城市,也就缺少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最近,广州市政府提出“绿上添花”。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要通过充实“花城”的内涵,来恢复“花城”的本色,使“花城”成为诗人和市民心中的真正的“花城”,而不是徒有虚名。应该说,这个决策是很有针对性,也很有战略眼光的。
我们认为,要把广州培育和建设成为一个世界文化名城,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尤其是要利用好古人留下的无形资产。“花城”这个称号,就是古人留下的一笔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这个称号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文化名城中,也只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与法国的巴黎拥有类似的称号。
广州要充实“花城”的底蕴,首先必须扩大花卉的种植面积,增加花卉的花色品种,加强花卉的研究,壮大花卉的生产和营销力量,提高花卉的生产和销售水平,把花卉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当作一个现代产业来做,真正做大,做强,做好,做成广州市的重点产业之一。
在此基础上,要用鲜花装点广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每一个小区,每一个机关、学校、企业、医院和商店,装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间办公室,装点每一个阳台和每一个窗口。
“花城百花开,花开朋友来,鲜花伴美酒,欢聚一堂抒情怀。”广州要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要用美丽的鲜花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让他们在广州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观赏到或者买到自己中意的鲜花。
只有这样,“花城”才是真正的“花城”,“花城”的美誉才能由中国传遍全世界。
3,擦亮“食在广州”的品牌
“食在广州”这句话,既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源于何处。它是民间的一种讲法,与另外三句组成一个排比句:“生在苏州,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不过,正因为是民间的一种讲法,反倒彰显了它的价值。因为有关衣、食、住、行、生、老、死、葬一类的问题,还是民间的声音最有代表性。
“生在苏州”,是因为那里的环境优美,园林精致,而且苏州的丝绸也很有名,用丝绸做衣服,既舒适,又华丽。但是这话到了今天,恐怕要打些折扣。苏州的环境固然优美,园林固然精致,但是苏州的丝绸,并非一种时尚的衣料。中国人的衣料大约经历了五个时代。最早是“麻”,然后是“棉”,然后是“丝绸”,然后是“化纤”,但是到了现在,又似乎回归到“棉”了。“棉”成了时尚的衣料,而“丝绸”仍然有些过时。
“玩在杭州”,是说杭州的风景优美,有西湖,还有西溪。不过这话到了今天,也要打些折扣。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许三多”担任西湖区的代区长、区长、区委书记、西溪湿地公园管委会主任和杭州市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以来,在西湖和西溪的周围建了太多的楼房,破坏了这两个景区的整体感。周围的楼房太多,景区的主景观就显得很逼仄。南宋人讲“一勺西湖水”,就当时来讲可能有些危言耸听,就现在来讲,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了。如今我们到了西湖,一眼就能望到它的尽头,再也没有那种烟水迷茫之致了。
“死在柳州”,是说柳州的木材好,可以打造上好的棺材。棺材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有一口上好的棺材陪伴到永远,实在是人生最后的诱惑。但是这话到了今天就不现实了。因为棺材是土葬时代的产物,而今早已是火葬时代了,人都烧成一把灰了,撒在水里、山里、庄稼地里,或者放在骨灰盒里,都行,再好的棺材还有什么用呢?
“食在广州”,是说广州的食肆林立,用料广博奇杂,四季饮食丰富多彩,味道清、鲜、爽、滑、嫩,而且服务周到。比较起来,还是这句话是一句大实话,直到今天,不仅没有打折扣,还丰富了它的内涵。
“生在苏州、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这四句话,原是农业社会的中国人的人生愿景,与林语堂的名言相映成趣。林语堂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娶一个日本的太太,嫁一个美国的丈夫,找一个法国的情人,雇一个中国的厨师。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地球人的人生愿景。
中国已经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这四句话中的另外三句已经打了折扣,有的甚至完全过时了,只有“食在广州”这一句还在充分地彰显着它的意义。这是因为社会虽然变了,但是中国人的饮食和口味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以勤劳、务实著称的广州人,又一直都在精心呵护着这一块金字招牌。
“食在广州”无疑是广州培育和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一笔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在我们所讲过的30个世界文化名城中,就有以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著称的城市,被称为“日本厨房”的大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意大利的米兰也是一个著名的饮食之都。许多人只都知道“米兰时装周”引领世界时装潮流,其实它的意大利面包、意大利调味饭、圣诞节的点心巴内多内以及带泡沫的饮料卡普奇诺,也是风靡全球。
“食在广州”这句话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过去讲“食在广州”,是因为它以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粤菜”作背景,“粤菜”虽然包含了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客家)菜,但通常是以广州菜为代表。而今天的广州,不仅汇集了中国所有的菜系,也汇集了外国的许多名菜,例如美国波士顿龙虾、意大利薄饼、德国咸猪手、葡国蛋挞、西班牙龙利鱼、日本寿司、韩国料理、泰国冬阴功汤、澳大利亚鲍鱼、新西兰牛扒等等,在广州都能吃到。
餐馆多的不计其数,中外名菜、名点纷至沓来,食客像潮水般地涌进涌出。今天的广州,除了忙着待客,忙着收银,同时还在忙一件大事,就是对来自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食品和食材进行严格的监管。尤其是在外地的大米、食油、陈醋、白酒、饮料、月饼、猪肉、香肠、鸡蛋、黄瓜、豆芽、大闸蟹等等接连不断地传来坏消息的时候,广州实在不敢有丝毫的麻痹。道理很简单:广州不能出问题。如果广州也出了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食品安全事故,如果中、外食客也对广州的饮食心存疑虑,那么“食在广州”的牌子就砸了。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给广州带来了滚滚财源,也给广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相信,广州在食品的监管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周到和精细。但是,要想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饮食之都”,仅仅具备食品的安全仍然是远远不够的。“饮食之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涉及到饮食环境、饮食文化等诸多问题。
以饮食环境而论,许多餐馆的选址就不是很好,装修设计也缺乏个性。在这个问题上,广州的许多餐馆不仅不能和世界文化名城的餐馆相比,甚至不能和台湾的餐馆相比。2009年暑假,笔者所在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70多名教师去台湾旅游,来去七天,先后吃了20多家餐馆,我们发现,没有一家餐馆的装修设计是雷同的,都是别具一格,并且清新、自然,不俗气,也无雕琢之感。我们津津有味地享受台湾的各种美食,同时也兴致盎然地欣赏和品评餐馆的装修设计,以及各种盆景、摆设、字画和对联等等,真是既饱口福又饱眼福。
广州的一些高档餐馆,从装修来讲,堪称豪华,但是与豪华相伴的,就是俗气和雷同,千篇一律的对联,拙劣的字画,令人啼笑皆非的房间命名,一年四季都不更换的盆景,等等,令人感到来这个地方也就是吃个饭而已,吃完就走人,没有别的东西可供欣赏和留恋的。当然,政府用来做接待的餐馆要好一些,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一些中低档餐馆,主要的问题就是卫生问题。不是说它的食品不卫生,而是进餐环境不卫生。在这些餐馆里,厨房是不能看的,看了就吃不下去。卫生间也是不能进的,进了回来就不想再吃了。
其实餐馆的高、中、低档,应该是指它们在地段、装修和价格方面可以分为高、中、低档,不是指它们在进餐环境和饮食文化方面也要分个高、中、低档。事实上,就在广州,也有一些进餐环境很好的中档餐馆。往往就是这些餐馆,不仅菜式、味道有特色,在装修设计等方面也是值得称道的。
总之,广州不仅要保住“食在广州”这个品牌,还要擦亮这个品牌;不仅要严把食品安全卫生这一关,还要在饮食环境、饮食文化方面多做文章。只有这样,“食在广州”这个品牌才会不断升值,广州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饮食之都”。
4,建设“音乐之都”,培育具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家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主体。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城市拥有世界文化名人。
所谓世界文化名人,是指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包括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美术家,还有人文学者,以及少数宗教领袖。戏剧家是指戏剧文学作家,不是指导演和演员,所以戏剧家实际上就是文学家。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都不算文化名人。少数具有人文思想的科学家可以算文化名人,例如创立了进化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设立了诺贝尔奖的化学家诺贝尔等。
一个城市的文化名人,就其和这个城市的关系来讲,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在这个城市出生、成长,并且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的文化名人;二是在这个城市出生、成长,但是不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的文化名人;三是不在这里出生和成长,但是有一段时间是在这里从事创作或研究,并且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的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是城市的骄傲,也是城市的名片。文化名人是无价的。一个城市,只要有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就足以让这个城市享誉全世界。例如一个童话作家安徒生,就足以让丹麦的哥本哈根享誉全世界;一个戏剧作家易卜生,就足以让挪威的奥斯陆享誉全世界。
几乎每一个世界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例如法国的巴黎,有文学家巴尔扎克,音乐家肖邦,画家毕加索,人文学者萨特、波伏娃等;英国的伦敦,有戏剧家莎士比亚、萧伯纳,小说家狄更斯,人文学者马克思等;德国的波恩,有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的米兰,有画家达芬奇等;奥地利的维也纳,有音乐家舒伯特、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等;希腊的雅典,有人文学者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等。
文化名人不是政府或者别的什么机构“打造”出来的,是城市优良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培育出来的。一个城市能不能出现文化名人,是衡量一个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之优劣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的国情、广州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文化名人的特点来判断,广州要想在三、五十年内,在文学、美术、人文学科和宗教方面出现具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名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音乐方面则有可能。同文学、美术、人文学科和宗教相比,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更具普适性的,它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不强。更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广州出现过像严老烈、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冼星海、马思聪、李海鹰等一批杰出的音乐家,他们的代表作《旱天雷》、《赛龙夺锦》、《雨打芭蕉》、《孔雀开屏》、《步步高》、《平湖秋月》、《黄河大合唱》、《思乡曲》、《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等,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与持久的生命力。严老烈、何柳堂、何大傻、吕文成等人是“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冼星海和马思聪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杰出代表,李海膺则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属于广州百年音乐的三代人。就他们的音乐作品的价值、意义与影响力而言,他们同世界文化名人的距离实际上并不遥远。
文化名人的成长以及相关代表作的产生,需要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广东音乐”的特点是旋律清新,明快流畅,悠扬动听,被外国人称为“透明的音乐”,这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是有关系的。“广东音乐”的直接源头是清末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的民间“谱子”和“过场曲”,它们是广府粤剧戏班演出戏文时的气氛音乐和过场音乐。这种音乐本是中原古乐、昆曲牌子和江南小曲小调与广东民歌民谣相结合的产物,在它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其它民间音乐以及西洋音乐的某些养料。在中国民乐中,它是最早使用小提琴、萨克管等西洋乐器的一个乐种。“广东音乐”这种兼收并蓄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广州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
广州文化既有清新、明快的一面,又有刚健、雄直的一面。在承平年代,清新、明快是它的主旋律;在战争年代,刚健、雄直又成了它的主旋律。所以在广州的土壤上,既能产生何柳堂这样的音乐家,也能产生冼星海这样的音乐家,他们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广州文化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我们丝毫不怀疑抗战时期的延安文化对冼星海的影响,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冼星海的文化底色或者文化之根是广州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李海鹰的作品为代表的广东当代流行音乐,成就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广州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一片热土,许多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曲作家、词作家和歌唱家,都是在广州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李海鹰的作品继承了广州音乐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更具多元性。他能创作像《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我的爱对你说》这样清新、明快的作品,又有创作像《实心的汉子》、《走四方》以及《亮剑》主题歌这样刚健、雄直的作品。他的作品既有岭南风格,又有中原风格和东北风格。他也是一位兼容并包的音乐家。正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多重元素和广泛的代表性,所以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海内外的热烈欢迎。
广州音乐文化的希望在于传统深厚,多元并存,名家辈出,名作如林,而且后继有人。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奖——“金钟奖”永久落户于广州。这表明,广州在音乐文化方面的诸多优势,已经得到全国音乐界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为已经具备了这些基础,我们才提出要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音乐之都”。
只有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之都”,才能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在相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的,从来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打造”出来的。政府可“打造”的事情很多,例如可以多建一些不同层次的音乐学校,多建一些不同大小的音乐广场和音乐厅,多举办一些不同规格的音乐会和歌咏会,但是最好不要去考核、评选音乐人才,不要去给音乐人才划等级,也不要时不时拿金钱去刺激他们。真正的音乐人才视音乐为生命,他们会自觉自愿地从事创作,冷暖自知,甘苦自饴。在对待专业人才的问题上,政府不妨来点无为而治。既不“打压”他们,也不“打造”他们,让他们在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自由地创作,自然地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新编世界城市地图册》,胡安宇,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世界城市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3、《世界名城》,李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版;
4、《世界气候》,孙安健,气象出版社 1986年版;
5、《世界气候志》,W.G.KENDREW著,王勤育译,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版;
6、《国家地理》(世界卷),国家地理编委会编,蓝天出版社 2007年版;
7、《世界地理博览》,郑平、朱德祥、文云朝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年;
8、《世界列国志》,刘毕权编著, 台北川流出版社 1988年版;
9、《广州地理》,吴郁文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10、《广州名城辞典》,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年;
11、《广州百科全书》,广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   出自《广府文化》期刊 2012年第1期
作者:曾大兴
索取号: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