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传说是列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是岭南见于文献记载最早,影响最大的神话传说。最近,由于整理该项目资料入志,考证了两个相关问题,录之如下。
一、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是顾微还是裴渊的《广州记》?
现时所见著述,关于五羊传说所载最早文献,多指为晋代顾微《广州记》。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填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项目简介”一栏述及五羊传说“历史渊源”称:“关于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晋代,顾微的《广州记》云:‘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之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申报单位如此填写,并非率意,而是因为述及此题论者有不少持此说。
麦英豪为《五仙古观》一书所作序《五羊五仙与羊城穗城》称:“在广州的史志文献中,有关五羊、五仙的传说最先见于晋人顾微的《广州记》:‘广州厅梁上画五羊,又作五谷囊,随羊(按:‘羊’为‘像’误)悬之’。”孙卫明《五仙古观》篇首语也称:“‘战国时广州属楚,高固为楚相,五羊含谷至其庭,以为瑞,因以五羊名其地。’晋代顾微的《广州记》,是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古代典籍。”此处引号内之文显然不是顾微《广州记》引文,又没有标明是别的什么版,从上下文看,难免让人以为是引文。此且不论,就论断而言,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晋代顾微的《广州记》,是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古代典籍”的观点。
也有认为记载此传说最早的文献为晋裴渊《广州记》的。如《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五羊仙人传说”条目称:“此传说典出晋代裴渊的《广州记》(已佚)。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元代陶宗仪《说郛》、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等均有引述。”
以上皆为今人所言。再看看旧志籍是如何说的。
明嘉靖黄佐纂《广东通志》对坡山“其阳为穗石为洞”下注文称:“裴渊《广州记》:‘高固为楚相,时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谷穗一茎六出,衣与羊色各如五方。遗穗与州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南宋《方舆胜览》“五仙观”条注述及五仙传说所引典籍则只称《寰宇记》。此后一些地方志籍如《羊城古钞》“五羊城”条目也称引自《寰宇记》。《寰宇记》为宋代书籍,宋人书引民为据,固然可靠性大一些,但从文献的时间上说,显然未及晋代《广州记》早。
记载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究竟是裴渊的《广州记》还是顾微的《广州记》,宜作考证。
据《汉唐方志辑佚》:“《广州记》,晋裴渊撰。渊,里籍、始末俱未详。”“《广州记》、《寰宇记》引作‘顾徽’,《舆地纪胜》引作‘顾微之’,均误。微,《吴县记》已著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均著:顾微《广州记》。”“微,字子欢,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巴东太守,著有《广州记》等。”是则顾微与裴渊均为晋人,均著有《广州记》,其所著《广州记》亦都已佚。只能从辑佚的书中作做一步考察,钧沉稽核。
《汉唐方志辑佚》从《太平御览》辑裴渊《广州记》五羊事条:“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按:“年”为“羊”误)衔谷萃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图象其瑞焉。”是书亦辑有顾微《广州记》佚文,却未见有五羊事条。
顾微的《广州记》五羊事条辑佚出自于《说郛》。《说郛》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编纂,多选录汉魏到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陶宗仪《说郛》抄本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郁文博借阅《说郛》,觉是书“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抄录者马虎潦草,字多讹缺,遂费时近十年校勘重编成100卷。清顺治陶珽扩编为120卷。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郁文博所编百卷,已晨宗仪之旧。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令人不少载籍引用晋顾微《广州记》载:“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顾微《广州记》久佚,此条目为《说郛•墨饿漫录•番禺杂记》所转引,且其记述五羊事条文字与裴渊《广州记》极相似,不排除后人修订《说郛》时采用本属裴渊《广州记》的事条而稍加修订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迄今所见,五羊传说最早记载文献为晋人所撰《广州记》。晋人裴渊与顾微的《广州记》均佚,鉴于裴渊生平无考,顾微也未有生卒年记述,两人之先后无法做比较。只能以辑佚两书的类书做比较。后人辑佚五羊传说条目,裴渊《广州记》的条目是由宋《太平御览》所辑,顾微《广州记》的条目是由始纂于元末明初的《说郛》所辑。《太平御览》不仅早于《说郛》,且不像《说郛》那样迭经修改。因此,述及记述五羊传说最早的典籍,当以裴渊《广州记》更为权威。此应是明代大学者黄佐纂《广东通志》时,为五羊作注只引用裴渊《广州记》而不引用顾微《广州记》的原因。
因此,述及记述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宜指称晋裴渊《广州记》。
二、广州刺史是“晋吴修”、“吴滕修”还是“晋吴滕修”
五羊传说的起源,涉及两个人物,一为楚相高固,一为广州刺史滕修。高固是否真有其人早有质疑,滕修却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在五羊传说的种种说法中,关于滕修所处朝代,有晋、吴二说。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旧志,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今州厅梁上,画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这五羊城。”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广南东路经略使张劢撰《广州重修五仙祠记》碑文;“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祠之,今祠地是也,然所传时代不一,或以谓繇汉赵佗时,或以谓吴滕修时,或以谓晋郭璞迁城时。说虽不一要其大致则同。汉距今千三百余年,而吴、晋亦九八百余年,前此未之有改也。”
此两说均为吴说,但提及广州刺史,一称吴滕修,一称吴修。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五谷神》:“晋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止州厅梁上。其后州厅梁上图画以为瑞,号广州曰五仙城。”在此出现“晋吴修”的说法,如理解为晋朝吴修,由仍属晋说。
今人孙卫明《五仙古观》一书中,“五羊传说诸版本”移:“还有一段为吴滕修做广州刺史时为背景的传说,……说是吴滕修在赴任路上就有官差来报……吴滕修急忙赶到,……见吴滕修到来,五仙微笑着拂袖而歌……吴滕修率众拜倒在地,……”这里的“吴滕修”是姓名,显然是受屈大均《广东新语》“晋吴修”的影响,只不过将吴修的名字修正为姓吴名滕修。
事情变得复杂了。要破解这个谜,只有从稽查历史上滕修其人及吴、晋时任广州刺史者入手去理清头绪。
查现存最早的《广州府志》,为乾隆《广州府志》。该志记述三国时,吴国孙皓天纪期间(277-280)任广州刺史的有滕修、徐旗、闾丰,晋初太庚二年(“庚”为“康”误,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为公元281年)任广州刺史为滕修。吴、晋两朝广州刺史中,同名的滕修是否为一人,此两任中间,为何又隔有两任吴国广州牧?
《晋书》有滕修传,记载滕修为南阳西鄂人,仕吴为将帅。孙皓主吴时,滕修代理广州刺史,“甚为威惠。征为执金吾。广州部曲郭马等为乱,皓以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以为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以讨之。未克而王师伐吴,修率众赴难,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缟素流涕而还,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绶。诏以修为安南将军、广州牧持节都督如故,封武当候加鼓吹,委以南方事。修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太康九年卒,请葬京师,帝嘉其意,赐墓田一顷,谥曰声”。其传至此并未结束,还记载:“修之子并上表曰:亡父修,羁绁吴壤,为所驱驰,幸逢开通,沐浴至化,得从俘虏。据戎马之要,未觐圣颜;委南藩之重,实由勋劳,少闻天听故也。年衰疾笃,屡乞骸骨,未蒙垂哀,奄至薨陨。臣承遗意,舆榇还都,瞻望云关,实怀痛裂。窃闻博士谥修曰‘声’,直彰流播,不称行绩,不胜愚情,冒昧闻诉。帝乃赐谥曰‘忠’,并子含,初为庾冰轻车长史,讨苏峻有功,封夏阳县开国侯,邑千六百户,授平南将军、广州刺史。在任积年,甚有威惠,卒谥曰‘戴’。含弟子遯,交州刺史。修曾孙恬之,龙骧将军、魏郡太守,戍黎阳,为翟辽所执死之。”可知滕修在孙吴时代理过广州牧,调任朝中。后正式任命为广州牧,回广州平乱。乱未平,而孙皓己降晋。滕修闻风挥师北返,至巴丘(今江西峡江)得知孙皓降晋,只好与苍梧太守一起降晋。晋朝仍封他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加封武当侯,这是借重于滕修在广州一带的威望和治理的经验,以起维稳作用。此后,他果然平定了南方之乱,镇守岭南积年,甚有威惠,死于任上,获赠谥号“声”。滕修之子觉得这个谥号与他的行绩不相称,上书申诉,终获重新封赠谥号“忠”。滕修的儿子滕含后来又任广州刺史,与滕修一样,“在任积年,甚有威惠”。滕含侄子即滕修侄孙滕遯官任交州刺史,曾孙恬之任魏郡太守(从官职所在地看,此应在晋灭吴之后的事)。《三国志》记载,左丞相陆凯临终前向孙皓进言,举荐几个“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重臣,其中就有滕修,此可为滕修在广州刺史任上“甚有威惠”之佐证。胡守为认为:“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来广州的故事,裴渊说出自春秋时高固,但没有其他材料可供佐证,而滕修在州厅梁上画有其图像,则各书都同样记载,确凿无疑,故事源于滕修在广州任上绘的五仙五羊五谷,它的含义也清楚,……这个故事很可以说明滕修在广州重视农业,他获得‘威惠’的名声,恐与此有关,而广州却因此获得‘五羊城’的称号。”
综上所述,滕修在吴、晋都任过广州刺史,统治南方积年,甚有威惠。其家族三代在岭南连任要职,亦“甚有威惠”。五羊传说附于滕修,有其历史基础。也明白了作为广州刺史的滕修,为何有吴、晋两朝之说,滕修任吴、晋广州刺史一职,为何中间还间隔有其他人。
从任职广州刺史的角度上说,无论称“吴滕修”还是“晋滕修”都说得过去,但因五羊传说是滕修“未至州”之事,因此,五羊传说所称的就应该是吴滕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晋吴修”其实不当,应该为“吴滕修”,或与《南部新书》一样称为“吴修”,而不应加“晋”字。至于将吴作为滕修或修的姓,则是搞错了。
一、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是顾微还是裴渊的《广州记》?
现时所见著述,关于五羊传说所载最早文献,多指为晋代顾微《广州记》。
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填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项目简介”一栏述及五羊传说“历史渊源”称:“关于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晋代,顾微的《广州记》云:‘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之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申报单位如此填写,并非率意,而是因为述及此题论者有不少持此说。
麦英豪为《五仙古观》一书所作序《五羊五仙与羊城穗城》称:“在广州的史志文献中,有关五羊、五仙的传说最先见于晋人顾微的《广州记》:‘广州厅梁上画五羊,又作五谷囊,随羊(按:‘羊’为‘像’误)悬之’。”孙卫明《五仙古观》篇首语也称:“‘战国时广州属楚,高固为楚相,五羊含谷至其庭,以为瑞,因以五羊名其地。’晋代顾微的《广州记》,是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古代典籍。”此处引号内之文显然不是顾微《广州记》引文,又没有标明是别的什么版,从上下文看,难免让人以为是引文。此且不论,就论断而言,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晋代顾微的《广州记》,是最早记载五羊传说的古代典籍”的观点。
也有认为记载此传说最早的文献为晋裴渊《广州记》的。如《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五羊仙人传说”条目称:“此传说典出晋代裴渊的《广州记》(已佚)。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元代陶宗仪《说郛》、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等均有引述。”
以上皆为今人所言。再看看旧志籍是如何说的。
明嘉靖黄佐纂《广东通志》对坡山“其阳为穗石为洞”下注文称:“裴渊《广州记》:‘高固为楚相,时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谷穗一茎六出,衣与羊色各如五方。遗穗与州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南宋《方舆胜览》“五仙观”条注述及五仙传说所引典籍则只称《寰宇记》。此后一些地方志籍如《羊城古钞》“五羊城”条目也称引自《寰宇记》。《寰宇记》为宋代书籍,宋人书引民为据,固然可靠性大一些,但从文献的时间上说,显然未及晋代《广州记》早。
记载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究竟是裴渊的《广州记》还是顾微的《广州记》,宜作考证。
据《汉唐方志辑佚》:“《广州记》,晋裴渊撰。渊,里籍、始末俱未详。”“《广州记》、《寰宇记》引作‘顾徽’,《舆地纪胜》引作‘顾微之’,均误。微,《吴县记》已著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均著:顾微《广州记》。”“微,字子欢,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巴东太守,著有《广州记》等。”是则顾微与裴渊均为晋人,均著有《广州记》,其所著《广州记》亦都已佚。只能从辑佚的书中作做一步考察,钧沉稽核。
《汉唐方志辑佚》从《太平御览》辑裴渊《广州记》五羊事条:“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年(按:“年”为“羊”误)衔谷萃于楚庭,于是图其像。广州则楚分野,故因图象其瑞焉。”是书亦辑有顾微《广州记》佚文,却未见有五羊事条。
顾微的《广州记》五羊事条辑佚出自于《说郛》。《说郛》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编纂,多选录汉魏到宋元的各种笔记汇集而成,为历代私家编集大型丛书中较重要的一种。陶宗仪《说郛》抄本被数家收藏。七十年后,郁文博借阅《说郛》,觉是书“备载无遗,有益后人”,但抄录者马虎潦草,字多讹缺,遂费时近十年校勘重编成100卷。清顺治陶珽扩编为120卷。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郁文博所编百卷,已晨宗仪之旧。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令人不少载籍引用晋顾微《广州记》载:“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随像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顾微《广州记》久佚,此条目为《说郛•墨饿漫录•番禺杂记》所转引,且其记述五羊事条文字与裴渊《广州记》极相似,不排除后人修订《说郛》时采用本属裴渊《广州记》的事条而稍加修订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迄今所见,五羊传说最早记载文献为晋人所撰《广州记》。晋人裴渊与顾微的《广州记》均佚,鉴于裴渊生平无考,顾微也未有生卒年记述,两人之先后无法做比较。只能以辑佚两书的类书做比较。后人辑佚五羊传说条目,裴渊《广州记》的条目是由宋《太平御览》所辑,顾微《广州记》的条目是由始纂于元末明初的《说郛》所辑。《太平御览》不仅早于《说郛》,且不像《说郛》那样迭经修改。因此,述及记述五羊传说最早的典籍,当以裴渊《广州记》更为权威。此应是明代大学者黄佐纂《广东通志》时,为五羊作注只引用裴渊《广州记》而不引用顾微《广州记》的原因。
因此,述及记述五羊传说的最早文献,宜指称晋裴渊《广州记》。
二、广州刺史是“晋吴修”、“吴滕修”还是“晋吴滕修”
五羊传说的起源,涉及两个人物,一为楚相高固,一为广州刺史滕修。高固是否真有其人早有质疑,滕修却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在五羊传说的种种说法中,关于滕修所处朝代,有晋、吴二说。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载:“旧志,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今州厅梁上,画五仙人骑五色羊为瑞,故广南谓这五羊城。”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广南东路经略使张劢撰《广州重修五仙祠记》碑文;“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祠之,今祠地是也,然所传时代不一,或以谓繇汉赵佗时,或以谓吴滕修时,或以谓晋郭璞迁城时。说虽不一要其大致则同。汉距今千三百余年,而吴、晋亦九八百余年,前此未之有改也。”
此两说均为吴说,但提及广州刺史,一称吴滕修,一称吴修。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神语•五谷神》:“晋吴修为广州刺史。未至州。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而来。止州厅梁上。其后州厅梁上图画以为瑞,号广州曰五仙城。”在此出现“晋吴修”的说法,如理解为晋朝吴修,由仍属晋说。
今人孙卫明《五仙古观》一书中,“五羊传说诸版本”移:“还有一段为吴滕修做广州刺史时为背景的传说,……说是吴滕修在赴任路上就有官差来报……吴滕修急忙赶到,……见吴滕修到来,五仙微笑着拂袖而歌……吴滕修率众拜倒在地,……”这里的“吴滕修”是姓名,显然是受屈大均《广东新语》“晋吴修”的影响,只不过将吴修的名字修正为姓吴名滕修。
事情变得复杂了。要破解这个谜,只有从稽查历史上滕修其人及吴、晋时任广州刺史者入手去理清头绪。
查现存最早的《广州府志》,为乾隆《广州府志》。该志记述三国时,吴国孙皓天纪期间(277-280)任广州刺史的有滕修、徐旗、闾丰,晋初太庚二年(“庚”为“康”误,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为公元281年)任广州刺史为滕修。吴、晋两朝广州刺史中,同名的滕修是否为一人,此两任中间,为何又隔有两任吴国广州牧?
《晋书》有滕修传,记载滕修为南阳西鄂人,仕吴为将帅。孙皓主吴时,滕修代理广州刺史,“甚为威惠。征为执金吾。广州部曲郭马等为乱,皓以修宿有威惠,为岭表所伏,以为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以讨之。未克而王师伐吴,修率众赴难,至巴丘而皓已降,乃缟素流涕而还,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绶。诏以修为安南将军、广州牧持节都督如故,封武当候加鼓吹,委以南方事。修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太康九年卒,请葬京师,帝嘉其意,赐墓田一顷,谥曰声”。其传至此并未结束,还记载:“修之子并上表曰:亡父修,羁绁吴壤,为所驱驰,幸逢开通,沐浴至化,得从俘虏。据戎马之要,未觐圣颜;委南藩之重,实由勋劳,少闻天听故也。年衰疾笃,屡乞骸骨,未蒙垂哀,奄至薨陨。臣承遗意,舆榇还都,瞻望云关,实怀痛裂。窃闻博士谥修曰‘声’,直彰流播,不称行绩,不胜愚情,冒昧闻诉。帝乃赐谥曰‘忠’,并子含,初为庾冰轻车长史,讨苏峻有功,封夏阳县开国侯,邑千六百户,授平南将军、广州刺史。在任积年,甚有威惠,卒谥曰‘戴’。含弟子遯,交州刺史。修曾孙恬之,龙骧将军、魏郡太守,戍黎阳,为翟辽所执死之。”可知滕修在孙吴时代理过广州牧,调任朝中。后正式任命为广州牧,回广州平乱。乱未平,而孙皓己降晋。滕修闻风挥师北返,至巴丘(今江西峡江)得知孙皓降晋,只好与苍梧太守一起降晋。晋朝仍封他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加封武当侯,这是借重于滕修在广州一带的威望和治理的经验,以起维稳作用。此后,他果然平定了南方之乱,镇守岭南积年,甚有威惠,死于任上,获赠谥号“声”。滕修之子觉得这个谥号与他的行绩不相称,上书申诉,终获重新封赠谥号“忠”。滕修的儿子滕含后来又任广州刺史,与滕修一样,“在任积年,甚有威惠”。滕含侄子即滕修侄孙滕遯官任交州刺史,曾孙恬之任魏郡太守(从官职所在地看,此应在晋灭吴之后的事)。《三国志》记载,左丞相陆凯临终前向孙皓进言,举荐几个“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重臣,其中就有滕修,此可为滕修在广州刺史任上“甚有威惠”之佐证。胡守为认为:“五仙人骑五色羊负五谷来广州的故事,裴渊说出自春秋时高固,但没有其他材料可供佐证,而滕修在州厅梁上画有其图像,则各书都同样记载,确凿无疑,故事源于滕修在广州任上绘的五仙五羊五谷,它的含义也清楚,……这个故事很可以说明滕修在广州重视农业,他获得‘威惠’的名声,恐与此有关,而广州却因此获得‘五羊城’的称号。”
综上所述,滕修在吴、晋都任过广州刺史,统治南方积年,甚有威惠。其家族三代在岭南连任要职,亦“甚有威惠”。五羊传说附于滕修,有其历史基础。也明白了作为广州刺史的滕修,为何有吴、晋两朝之说,滕修任吴、晋广州刺史一职,为何中间还间隔有其他人。
从任职广州刺史的角度上说,无论称“吴滕修”还是“晋滕修”都说得过去,但因五羊传说是滕修“未至州”之事,因此,五羊传说所称的就应该是吴滕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晋吴修”其实不当,应该为“吴滕修”,或与《南部新书》一样称为“吴修”,而不应加“晋”字。至于将吴作为滕修或修的姓,则是搞错了。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8月   摘自《五仙观论丛》
作者:陈泽泓
索取号:K928.75/3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