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是一个粤剧的中兴时间”
罗家英对粤剧的前景充满乐观——

上期讲到,香港八和会馆理事罗家英、李奇峰先生到访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参加了一期特别的“粤剧学者沙龙”。

香港八和会馆将重排粤剧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在明年的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上演出。省港粤剧界同行共商良策,以期完美完成这台重要演出。

在沙龙上,罗家英介绍了香港近年粤剧发展的近况,由“油麻地六大长老”主导的香港粤剧新秀培养计划已初见成效。

1

省港粤剧界近年掀起复古潮流

香港准备重排的粤剧例戏《香花山大贺寿》,悠久传统,很多大老倌都演过。

据香港学者林万仪《<香花山大贺寿>的百年传统:从省港班到香港八和》介绍:“香港粤剧花旦芳艳芬双手合十,一派庄严的观音相,背后是恭祝田、窦二师宝诞大花牌。文武生陈锦棠擘开巨型仙桃,现出难得一见的童子扮相,胸前挂着装满金钱的布袋,台下观众翘首以待。丑生梁醒波留海覆额,向大堂座位大撒金钱,踢起一足以助势。众武师扶着叠高的木椅,最顶一位用胸膛撑着椅背,四肢腾起。镜头一转,三枝极粗的香后面,是正在签香油的女文武生任剑辉和花旦白雪仙,任、白当时的班牌是 ‘鸿运剧团’。香港《真栏日报》一连三天刊登芳艳芬领导的 ‘新艳阳剧团’在1954年田、窦二师诞(甲午年三月廿四日)向行业神献演《香花山大贺寿》(下称《香花山》)的演出照及同行到场拜先师的相片(1954年4月28-30日刊)。同年10月25日,《真栏日报》登出 ‘大中华剧团’献演同一剧目,恭贺另一位行业神华光先师诞辰(甲午年九月廿八日,1954年10月24日)的演出照。天、下、太、平的第一字 ‘天’由众花旦用纸扎花瓶砌出。观音尘拂在花旦卫明珠合掌之间,韦驮的降魔杵在文武生苏少棠双肘之上,后面是华光先师的神位,为了敬奉先师而特别请到戏台上。上述《真栏日报》藏于香港文化博物馆,是公家收藏中的孤本。”

时不待我,粤剧工作者们纷纷意识到抢救传统的紧迫性。就在香港八和会馆来穗商谈复排《香花山大贺寿》的前几天,佛山粤剧传习所的《香花山大贺寿》开排仪式已启动。早在2011年,佛山粤剧传习所就开展了“佛山粤剧六十年”口述历史工程。2015年,传习所根据老艺人的口述,开始了传统例戏《香花山大贺寿》的抢救工作。2016年9月28日,举行了复排《香花山大贺寿》的开排仪式。

2

“枯燥”的例戏是演员功底的试金石

《香花山大贺寿》保存了粤剧南派传统中的韦驮架、降龙架、伏虎架、叠罗汉、人龙舞等传统功架,观音十八变等传统表演程式及大量龙虎武师的武功套路。对于当今的粤剧舞台,有相当高的价值。如“观音十八变”,如今能完整表演的演员已不多。

“观音十八变”是指“《香花山大贺寿》中‘紫竹林’一折的内容是群仙在紫竹林中向观音贺寿。由四海龙王、八仙和普陀圣母、黎山圣母、龟灵圣母等依次向观音行礼致贺,孙悟空亦率小猴抬着大寿桃上场向观音祝寿。众仙请观音显示无边法力以普救众生,观音便离座当场向众仙幻变出龙、虎、将、相、渔、樵、耕、读八种不同形象,以代表人间百态都可变化,仙家具有济世救苦救难的超凡力量。”(《粤剧大辞典》)

而这些固定而枯燥的程式,正是检验演员功底的试金石。罗家英说:“我们对传统戏不敢改动太大。我们没有受冲击,人人对传统都很清楚。你去打跟斗,点解得四个跟斗?不是六个?观众知道,会去数。有人说《六国大封相》无嘢睇,是啊,但唔该你穿件大靠,不要动,站给我看,要有型有款喔。老倌站着是丁字咁脚。不是老倌的话,站一会就松了,是乃字咁脚。《封相》就是斗企,要端起来。有些戏是看打,是做工戏,像《西河会妻》。有些戏是重唱功、口白,像《周瑜归天》,《霸王别姬》就听霸腔,各有各睇头。所以对于重排传统戏,我们一般是改动二成,保留八成。但是整台戏的节奏不能太慢,我拍惯电影,知道节奏的重要性。我们要多想办法,比如《香花山大贺寿》,‘摆花’时可以玩多些东西。”

在去年底,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也上演了一台有教学意味的粤剧古老例戏《玉皇登殿》,全古腔演出。观众虽然听不太懂,但依然对日月架、桃花女架等功架和排场看得津津有味。晚会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出品,名为《传·承——情画岭南之粤剧专场晚会》,除了上演《玉皇登殿》外,还展演了“古戏、古腔、古牌”。复排《玉皇登殿》的总导演梁健忠说:“我复排古老戏,有十六字宗旨:热爱传统、学习传统、 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我又要传统在,又不能枯燥无味,要让作品成为艺术品,升华在舞台。比如如何用 ‘观音十八变’的身段来体现美的技巧和身段,这是创作人员应该思考的。好的东西要保留,再发扬,千万不能好的东西不要,用别人来取代了。艺术创作要取舍,够胆取舍才能出精品。”

3

罗家英谈香港的

粤剧传承工作

罗家英对梁健忠的看法颇为认同——先保留,再发扬。他认为人总会老的,老了就会欣赏传统,前提是要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接触这种传统。

罗家英说:“香港的粤剧观众,也是以老年为主。以我七十多岁所见,你不要寄望年轻观众进场看戏,但是你要带领年轻观众,在他四十岁之前,最好看两三次大戏。戏剧本来就是适合年纪较大的人去看的。他们的眼光比较宽阔,而他的行动和思想不是很急促,他的经济环境比较稳定,不需要日又扑夜又扑。他们的年龄慢慢脱离后生那一辈,离年轻人的娱乐越来越远,他们就会退后去寻找比较传统、比较慢、比较舒心的,有文学性、修养性、艺术性的东西,而不是潮流的东西。潮流的东西,后生仔,你去玩啦。所以我们看戏的观众,都是老观众,老观众走了,又有一批老观众,不断有老观众,唔怕唔怕!我们希望家长多带小孩子进场看大戏,长大后有印象,年纪大了就会慢慢又变得喜欢。”

谈到对香港粤剧的前景,罗家英是乐观的。他说:“香港的粤剧环境现在不错,比如陈宝珠、龙剑笙她们回来演出,一早就爆棚了,做二十多场都爆,很难得。香港演员也很努力,我们有几个新秀很不错。我们在油麻地戏院教了五年,把熟悉的戏教给年轻演员,他们已经比五年前成熟多了。以前我学戏的时候,有我爸爸教我,有我叔父、伯父、堂大佬教我,老窦仲有徒弟,因为我是罗家权的仔,他们教我东西都是手把手去教。在学院学戏的就没这么多机会,因为学院的师傅,往往是不太‘扎’,或者退休了的老倌。当红的老倌没时间教别人。这是以前的情况。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老倌很想你们学东西。在油麻地,我们全心投入教了五年。六大长老,每人传你一招,你慢慢学吧。他们比我们以前幸福很多!现在多了这些年轻人,很多戏就有人接得上了,香港也给了很多机会让他们演出,基本是演个不停的。我觉得这是一个粤剧的中兴时间。除了大老倌多做,小老倌也多做,这就很开心。这个中兴时间是指这五六年间。当年林家声、雏凤鸣那个时候,只有两三班比较旺台。现在就不一样了,大班小班都不用亏本,市场都不错。”

罗家英提到的“油麻地六大长老”,源于香港的“粤剧新秀演出系列”培养计划。

油麻地戏院是香港二级历史建筑。戏院于1930年开幕,早期是油麻地码头和果栏工人的主要娱乐场所,1998年结业,2012年被活化,连同旁边的红砖屋(原油麻地抽水站宿舍),成为香港粤剧演出和排练的主要场所。“粤剧新秀演出系列”则是香港八和会馆基于“承传粤剧’振兴道统”的宗旨,在香港粤剧发展基金、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盛世天戏剧团的支持下开展的粤剧新秀培养计划。“油麻地六大长老”,就是指新秀培养计划中的六位艺术总监,分别是:罗家英、阮兆辉、李奇峰、新剑郎、龙贯天、尹飞燕。

文献资料来源:2016-11-25   新快报-A25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