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这才成戏
2016年东盟戏剧节刚降下帷幕,由南宁民族艺术研究院排演的传统南派粤剧《西河会妻》令国内外戏剧专家们大饱眼福。

据《西河会妻》导演冯杏元介绍,这个版本的《西河会妻》比近年来以往的演出都更长,是个“加时版”,意在展现南派粤剧的排场和功架。《西河会妻》表现的南派武功,以硬朗带出细腻,以繁复推进剧情,是现代粤剧舞台上久违的传统戏。

被称为南派粤剧及邕剧“活字典”的冯杏元说:“以前老师傅教导我们,学好排场戏,走遍天下都不怕。排场是技巧,也是情绪。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这才成戏。”

1 《西河会妻》,粤剧小武的必习排场

让戏剧专家学者们耳目一新的《西河会妻》,其实已在广西上演好几年了。2005年,冯杏元应香港中国戏曲节邀请,排演了具有浓郁南派粤剧特色的《西河会妻》。

属于传统粤剧“新江湖十八本”之一的《西河会妻》讲述的是:猎户赵英强、赵英俊兄弟投军,赵英强阵前斩番王首级。奸臣郭崇安放冷箭射向赵英强,英强坠崖。郭崇安冒功领赏,并贵为国舅。赵英俊逃回家报信,见郭崇安欲抢其小妹。赵父与赵英俊惨遭郭崇安杀害。郭崇安抢走赵家小妹,乱棍打死前来主持公道的平阳知府,还追杀赵英强的妻子王月娥。坠崖后的赵英强被人救起,伤愈回家,途经西河,救起被郭崇安追杀的王月娥。月娥痛诉家变,英强上京告状。西宫娘娘百般袒护其兄郭崇安,几经周折,在国公刘国瑞相助下,赵家得以复仇。

《西河会妻》是清末小武靓仙的首本戏,1912年由华天乐班演出,靓仙、新白菜主演。建国后,此剧由何建青整理成《西河会》,由靓少佳主演。

《西河会妻》有许多过去粤剧戏班小武行当演员必须熟习的表演排场。“赵英强登上山冈(用两张高台叠成),看见王月娥被人追杀,立即从山冈上翻跟斗而下;赵英强下河救人多采用三个半边月接大翻的高难度跟斗;从西河中救起王月娥时,赵英强是背靠背地将王月娥背在背上上场,然后放在舞台中的石墩上坐下。接着有一整套繁复的动作:为王月娥扭干头发,挤干衣服的水,再扶起王月娥踏七星,王月娥醒来之后哭诉家翁伤重身亡,叔被杀,姑被抢,连平阳知府也遭乱棍身亡的惨状。赵英强每听到一个亲人遇害,就翻一个跟斗,表示受到强烈的刺激,这时演员会选择抽躀、硬鸡、抢背、乌龙绞柱、走大翻等跟斗技巧表演。王月娥则表演散发。小武和正旦演员都会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技艺特点,灵活地将各种技艺表演放到排场中去。在传统粤剧中,凡有相同或相似的戏剧情节内容,都会套用或仿用这个排场。一些新编的剧目,例如粤剧《草莽英风》,也仿用了西河会妻排场。”(《粤剧大辞典》)

1960年,桃源电影企业公司拍摄了粤剧电影《西河会妻》,由任剑辉、罗艳卿、任冰儿、陈锦棠、靓次伯、李香琴主演。情节略有改动。

2 有学者认为:广东是唱戏,广西是做戏

在这次东盟戏剧节上演的版本中,冯杏元把《西河会妻》加长了,意在更细致地展现南派粤剧的排场和功架。

说起南派粤剧,冯杏元是满满的自豪:“粤剧艺术源远流长,南派粤剧是重要的组成,重要的特色。一个剧种必须保留自己的特色,如果每个地方剧种没有自己的特色,都同化了,这个剧种就失去了保留的价值。我们南派粤剧炽热火爆,尤其小武戏,那真是好看。热闹起来,以前乡下的戏台常有被观众挤到推倒的。广西山多,戏班都是穿山甲,我们的唱念不大声,动作不火爆,观众看不见啊!香港的余慕云老师说过,两广粤剧是有区别的,广东是唱戏,广西是做戏。说得好!”

粤剧的流传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以及港澳地区,不同地域的粤剧表演艺术及市场发展都各有特色。《西河会妻》作为传统剧目,在两广地区的演出面貌也是不一样的。有学者从这种区别中,发现了广西粤剧的非遗价值。

“由于全本《西河会妻》搬演时间较长,而其中的前半场(即会妻)文戏较多,后半场(即复仇)武戏较多,故以广州为代表的都市粤剧在搬演《西河会妻》时大多只演“会妻”一场,鲜有搬演全本的。即便在搬演“会妻”一场时,省港班注重的也不是通过打斗场面来表现赵英强救妻之惊险,也不注重通过细致的身段动作来展现唤醒落水妻子之焦急,而是注重借助唱段中优美的唱腔与优雅的文辞来展现人物的情思……南派粤剧中的《西河会妻》与上六府省港班的都市化粤剧不同,粤之西部地区的下四府粤剧主要面向农村观众,过山班的特色较为鲜明,对粤剧传统的保留也较为充分,自成南派粤剧一路……南宁民族艺术研究院搬演的全本《西河会妻》中,蕴含了丰富的粤剧排场艺术,包括大过山排场、收状排场、打闭门排场、乱公堂排场、校场比武排场等……这些做打功夫大多是在当下粤剧舞台上难得一见或见之不全的南派粤剧绝技,有着独到之处。”(石艺、何俊宏《从<西河会妻>看广西粤剧的非遗价值》)

3 “职份者当为”

五个字具有深刻含义

冯杏元说的“一个剧种必须保留自己的特色”,在粤剧界和学术界早已引起共鸣。

粤剧排场到底是什么?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今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编著的《粤剧传统排场集》有详细阐述:“关于排场的定义,在粤剧界中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演员在舞台上所有的基本动作如“拉山”、“扎架”、“小跳”、“俏步”、“洗马配马”、“绞纱抽躀”甚至上场、下场等都叫排场;另一种认为排场是在许多戏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片断,它有一定的人物、情节、表演程式、舞台调度、锣鼓点、曲牌唱腔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单元。它与上述的基本动作不同,因为它有一定的情节;它又与一出戏不同,因它只有许多戏中共有的一些片断。排场既是包含着许多表演程式、舞台调度、锣鼓点、曲牌唱腔等的表演单元,因而其中往往很精彩地表现了某种人物在某种场合下的心理活动并出色安排了情节发展。”

排场是怎么使用的呢?《粤剧传统排场集》也有介绍:“从前,由于迫切需要丰富上演剧目,艺人们就将某些流行剧目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情节片断连贯组合起来为另一新剧目,这些被经常选用的片断就逐渐成为固定的排场。在那种情况下,粤剧的演出通常是没有完整的剧本的,只有一张提纲,提纲上著名某人物上场与某人做对手,用某排场。至于演什么,怎样演,提纲里都没写明,只有简单五个字:‘职份者当为’,这时演员只要懂得排场,就可以根据固定的程式套入新剧目中去进行演出,剧中人只要改名换姓就行了。”

对于粤剧排场的重要性,冯杏元的讲述就更为生动:“你想学演戏,学编剧学导演,不学排场不行。它不是文本,是历代艺人总结的表演精髓。我们前辈老师傅说,学好排场戏,走遍天下都不怕。你懂排场,去哪里人家都不敢欺负你。去搭班,人家会问你,你会什么排场?你演小武行当?西河会妻,赵英强你会不会?老先生说,学好排场,你盖房子、娶老婆都靠它了!你们好好练,你借了我的钱,还要还给我,我把排场教给你,不用你还的。意思就是塞钱进你荷包。我们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老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在戏行,你做错了,人家不骂你,先骂你师父。你师父是谁?谁教出来的?我们现在排戏,演戏,都不敢偷懒。排场做不好、功夫不做好,老艺人的在天之灵会责怪的。”

文献资料来源:2016-9-30   新快报-A32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