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记者 张玉琴) “本来是应该修旧如旧的,但是新东家却把洋房改得面目全非。”昨日,越秀区政协委员罗仲哲说,新河浦改造工程动工后,洋房身价暴涨,但新东家购入房屋对其进行大型装修,让他有些担忧。他建议,修缮、改建物业报建最好进行公示。
“玻璃屋”与中共三大为邻
罗仲哲说,新河浦涌区自去年底开始整治以来,整治范围均围绕中共三大会址进行。另外,规划部门还将为新河浦区、东湖社区周边的人行道重新铺设水泥地,填补以往“东山洋房”区内路面坑坑洼洼的尴尬,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整治过程中,他发现,由于洋房多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侨所建,他们去世后,家族其他成员将房子转让给第二手业主,而新业主入住前将洋房外观改造一番,有的甚至是把整个房子都做成了玻璃墙,整个屋子成了“玻璃屋”,这和整个新河浦地区的风格不太协调。昨天傍晚,记者在现场发现,洋房被重新装修现象不少。而在中共三大旧址旁边就有一栋房屋是全用玻璃做的外立面,在大门发现,上面写着“私人房屋,谢绝探访”等字样。
百多洋房仅48家姓“侨”
罗仲哲说,新河浦有100多家洋房,许多都已经被华侨后人卖掉了。现在代管侨房屋,一个原因是因为家族太大,难以协调关系,维修跟不上;另外一个原因是没有联系上华侨后人。据统计,目前,越秀区登记在册,还属于代管的侨房只有48家。近年来,特别是随着近一两年新河浦区域房屋的升值,从以往的没人要的破旧房屋,成为百万、甚至千万难求的房屋,相当部分侨房换了新的东家。
越秀区侨联调查显示,个别新业主们将房屋拆旧建新但又缺乏统一规划,各类外观五花八门,而原来深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旧的建筑风格却一步步走向式微。一些建筑物还被改建为餐厅、酒吧,其现代的装修设计取代原来的特色设计之余,过度的商业化更破坏了该区域整体的宁静、幽雅的文化气息,也令居住区与商业区不合理地混处,造成在周边生活的居民的不满。
改建物业报建最好公示
针对上述众多问题,越秀区政协委员罗仲哲等人建议,政府对老洋房的保护不能再停留于被动的限拆、限改,而是应该采取积极、适当的保护及引导开发措施,通过对区域明确定位对其进行更合理的利用,并引进私人资金,令其重新焕发新的光采。严格监督、防止区域内的擅自改建。可参考高级住宅小区的管理经验,要求修缮、改建物业将报建批准文件在物业外公示,社区的保安(或相应职能部门人员)应每天巡查区内建筑,特别是核心保护地段,严查报建手续及改建情况是否符合批准。
文献来源:2008-03-13   信息时报-A17
作者:张玉琴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