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古老的中心城区,一直以来,越秀区都是广州的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其地位举足轻重。
在不足1/200的土地上,贡献了广州1/7的经济总量,经济总量稳居“三甲”;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就广州最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教育医疗资源底蕴深厚,可谓一枝独秀;千年商都的基因,更是亘古未变传承至今……这是钟灵毓秀的越秀,大家闺秀的越秀。
然而,地理空间有限,成为发展最大的掣肘;动力转换、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都需要攻坚克难;以最小的面积承载了最大的人口密度,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亦任重道远;老城区环境的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再开发,更需探索创新……这些矛盾和困难的解决与克服,需要越秀人的集体智慧——判断决策执行的智慧,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
为此,新快报上周推出“发现越秀智慧”系列报道,通过“商·道”、“管·道”、“惠·道”、“文·道”和“政·道”5个专题,展示越秀区改革创新发展的点滴实践。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实习生 任丽珠
旧瓶装新酒 旧城展新姿
商·道
从流花服装商圈的批发市场,到长提金融街的连排老骑楼,再到广东国际大厦等新一批“星级楼宇”,越秀区将旧城的土地变成发展经济的新平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引入广州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首期将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长提“十里洋场”的旧建筑修旧如旧,引入了创新活力、资本密集型、环境污染小的民间金融企业;载体老旧、配套不完善的楼宇,政府在硬件方面用政策鼓励楼宇升级改造,旧楼宇因此“星光熠熠”,并逐步成为越秀区吸纳、孵化、培育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载体,为越秀区经济高位增长和企业稳定发展提供空间。
这一切就如旧瓶装新酒,只不过在方寸腾挪之间,旧瓶也因为新酒焕发出新的活力,越秀区面对手上的资源,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巧妙地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改造、升级,探索出一条旧城涅槃之路。这既是取巧,也是务实,通过越秀区政府积极谋划,创新推出系列促进行业发展措施,这个专业市场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且覆盖30多个行业的老城区,被广州市确认为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个试点区;长提老骑楼改造坚持“修旧如旧”、产业升级坚持“高质高效”,“广州民间金融街”区域品牌价值208.35亿元人民币,在服务业区域品牌价值全国排名第五是对其务实精神的最好嘉奖;楼宇经济升级谋划长远,将优秀楼宇组合交流、互相扶持,政府给予最实际的改造资金支持,税收亿元楼宇数量从2014年的39栋,到2015年的45栋,再到2016年的52栋,实现“三级跳”,是越秀区一步一脚印的务实完成的最后一步飞跃。
绣花针功夫 细处见真章
管·道
从市民避犹不及的“臭河涌”到风景如画的公园,东濠涌的“翻身”是越秀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环境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一个缩影,也是越秀区务实的城市管理最好的脚注。2008年治水号角吹响,东濠涌一期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为确保日处理能力13万吨,向东濠涌补水的水净化厂按期建成投产,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组织了近150人的队伍,硬是靠“肩挑背扛”原始方式,在8天内将3个月才能完成的2400吨滤材全部安装到位,是该区务实的其中一个例子。
此外,越秀区牵头成立东濠涌中北段综合整治工程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18名委员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桥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东濠涌中北段沿线截污系统及防洪排涝体系得到了完善,每年可减少204万吨污水排入河涌,朱紫寮后街等低洼地区雨季“水浸街”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惠及河涌沿线24.6万居民,这也是务实的越秀智慧的证明。
在越秀区,路边的电箱都是油画,鲜花取代灌木,花丛中摆着可爱的白海鸥和海豚雕塑……沿江路道路、无障碍设施、沿线绿化和城市家具焕然一新,四季花开,连附近街坊也从熟悉的环境中不断收获新鲜感。这则是越秀智慧取巧的一面,在提升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越秀区也没有采取“煎皮拆骨”式的“整容”,而是通过细处的“城市家具”整治达到目的。在“城市家具”专项整治中,2016年越秀区翻新城市部件多达44440件,广州美术学院学生被请来在电箱上作画;完成绿化改造300余项,绿化补种15000平方米,花丛中新增了雕塑,垃圾桶收运点也增加了绿化围蔽,老城通过各种巧妙的微小改造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
惠·道
在越秀区,无论是长者还是外来务工人员,都在享受着完善的政府服务。今年初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的《2016年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显示,,越秀区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位居全省首位。越秀区民政局局长叶新平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坦承,除了发挥政策的智慧、科技的智慧,越秀区更多地发挥社会参与的智慧,俗语称之为“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大众更多的参与到公共服务中,将受到更精细、更人性化的服务,这是对大众投入的回馈,也是对越秀智慧的回馈。
越秀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7.5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近四成,社区居家养老的需求巨大而且迫切。近年来,越秀区推进长者助餐配餐服务全覆盖。今年前9个月,越秀区建成助餐点34个,覆盖全区18个街道,累计配餐约30万人次。各街道的长者,尤其是失能、独居、残疾老人,在“家门口”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越秀智慧,亦是取巧,亦是务实。取“巧”是借助各方的力量,如上文提及,科技的力量,越秀区的建设街全市首创联合网络订餐平台,打造“互联网+养老助餐配餐”模式。同时积极链接各种公益资源、组建健老义工队伍,大大降低人力和各种成本,而服务覆盖范围则更加扩大。政府“看不见的手”则负责落实监管职责,提供“实”的保障。
在社区治理中,越秀区同样发挥巧借力、实支撑的作用,秉承“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服务理念和“同服务、同管理、同宣传”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广州市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打造了六位一体服务体系,有效形成共建共享、共融共处的服务新格局。
薪火相传 新旧相融
文·道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文化名区,近年来,越秀区立足城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进行了系列的实践探索,把本土广府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通过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青少年广府文化教育传承工作,让粤剧、广彩、榄雕、通草画等传统文化项目走进了校园。青少年不仅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而且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的生力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有了年轻一代的加入,也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最佳表现,这是越秀区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保育的成绩单。
长久以来,传统文化谈之色变的是传承问题,越秀区在促进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让非遗大师接触更多受众;利用大型节庆活动,搭建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让非遗直接面对市场,这是越秀区下的决心——传统文化传承人要学会自我造血,不能一味依赖资助。越秀区文广新局局长介绍,越秀区提出“振兴传统中轴线”,除了发展经济,将老城区的文化沉淀传承下去,为后世所知也是一份责任。
既然要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年轻一代是最不能绕过的对象,越秀区在文化保育的探索上,作为老城的越秀有着人流量极大的花市和广府庙会等大型节庆项目,将非遗展示到大众面前,这是最好的借力平台。除了大型节庆的平台,越秀区日常还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工作室、营业点,扶持非遗与艺术结合,让他们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员,以至于让非遗承担越秀区对外宣传的角色,打造越秀文化名片。这一步步走来,才有了越秀区的非遗生态保护体系,才有了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才有了广府庙会与全国各地庙会关注度调查的差异——广府庙会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关注度高于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政·道
创新服务 巩固优势
每天,在越秀区新河浦路段居民互助会的微信群里,车管员的及时提醒让停车变得井然有序。在停车位稀少的社区出现这样和谐自治的一幕,幕后的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功不可没,这是发生在越秀新河浦社区的故事;黄花岗科技园对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园区楼宇给予最高30万元的奖励,楼宇经济撑起了越秀经济的“半边天”,在不断探索党建和服务于一体的楼宇党建新模式中,楼宇党组织成了政府与企业、职工的连心桥与粘合剂,有效激发了楼宇的内生动力,这是越秀发展楼宇经济背后的故事。
这些都是越秀区在党建工作上的创新智慧,接下来,越秀区还将巩固发展在楼宇、园区、商圈、社区、网格等方面的基层党建优势,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发生在新河浦社区的故事并未结束。越秀区推广的街道“大党工委”制,将吸纳部分规模、影响较大的驻街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街道党工委班子,参与服务群众、优化社区管理、维护区域稳定等事务,协商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一批大型机团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有关负责人加入街道“大党工委”委员行列,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共驻共建”,构建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街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另一方面,楼宇党建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优化公共服务、人才培养聚集、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楼宇经济提质增效等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也是越秀智慧巧借力,务实事的印证。
越秀成绩单
今年越秀区GDP将突破3100亿元
11月17日,越秀区委常委会主持召开中共广州市越秀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会议上透露的越秀成绩亮眼,今年越秀区GDP将突破3100亿元,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前列;去年经济密度位居全国城市市辖区第2名;第三产业比重已高达98%,位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心城区第1名,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0%,总部经济增加值占GDP半壁江山,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近半、居全市第一;人均GDP达到25万元,已进入世界银行标准的高收入国家水平。
此外,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18项指标中,越秀区有15项指标已提前四年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远超国家标准。
越秀新探索
着力建设美丽越秀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次会议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动员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加快把越秀建设成为广州“中央文化商务区、创新发展先行区、品质城市示范区”,奋力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全面上新水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全会上还提出了越秀区的未来发展规划,涉及经济、民生、从严治党等几个方面。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以“文化+”为路径,探索完善具有越秀特色的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广州民间金融街为载体,实施“金融+”计划,建设现代商贸金融集聚区;以低端专业市场为突破口,大力疏解非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各类资源向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服务业汇聚。
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争创广州“IAB”“NEM”计划应用示范区;推动黄花岗科技园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中科院广州科技服务产业价值创新园区、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建立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便利化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打造一批价值创新园区。
围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龙头企业在越秀设立中国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区域内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共建生产制造基地、经贸合作区、商品城、营销中心、融资中心和结算中心。
围绕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做优服务的“乘法”;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和居民办证系统,全面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的“一窗式”服务模式,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版;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鼓励各级干部上门联系服务企业,让企业家在越秀感到更加暖心、贴心;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为着力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建设美丽越秀。加快建设“品质城市示范区”,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促进城市环境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建设连通云山珠水的生态城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越秀;结合群众意愿和社区实际,围绕“三改造一落实”主线,通过一年接一年、一批接一批地推进社区微改造,让全区居民都能享受到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争创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区、功能完善、数据共享、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越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总结推广越秀区在老年人配餐服务、老旧楼宇加装电梯、学生课后托管等民生难点、热点问题上的做法经验,每年选准办好10件民生实事,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着力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锲而不舍正风肃纪,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
越秀区着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越秀。受访者供图
文献来源:2017-11-27   新快报-A14/15
作者:李应华 任丽珠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