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传来捷报——项目沉管隧道东侧最后一节管节(E24)绞移出坞。茫茫碧海上,港珠澳大桥蜿蜒绵亘。环顾大湾区,覆盖11个城市、辐射内陆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
深圳河畔,福田区南园小学的英语教师黄晓蕾带领学生做游戏。作为首批被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聘用的香港青年,她说:“我当老师的梦想终于实现。”跟随姐姐的脚步,弟弟黄奕贤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前海,投身创新创业服务,找到所长所爱。
横琴岛尖,澳门青年周运贤登上珠澳第一高楼横琴国际金融中心远眺,他的人生路线从美国到澳门再到横琴,“我走对了。粤澳交流紧密顺畅,我想发挥专业优势加快数字贸易港建设,为跨境合作提供更多创新思路。”
经过五年建设,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协同发力,三地合作深入推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双联通、共发展、向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朝着努力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大未来,阔步向前。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刘倩
软联通▶▶“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
近年来,粤港澳纵深推进“软联通”,加快多领域标准互认、政策互通,深化规则对接、机制衔接,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
资格互认,就业顺心。广东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已实现8个领域超3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探索推进职业技能“一试三证”互认;开展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工作,累计超1000人次报考。
“以前我们要和有专业资质的本地设计院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竞标。现在深港执业资格认证衔接了,我们已获得大湾区内所有相关执业资格认证,能更好更快参与大湾区建设。”来自香港的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华南区负责人王前挥说。
广东基本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进一步支撑和激励港澳青年投身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
税费减征,补贴暖心。6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双15%”优惠政策正式落地实施——对合作区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15%部分予以免征;对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刚办理个税退税申请的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谢智说:“此次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新增中医药产业,也令人振奋。我们将结合澳门贸易、金融等优势,培育更多企业,助力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发展。”
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正式出台,南沙成为继横琴、前海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第三个实施15%优惠税率的地区。建造与港澳趋同的税负环境,将进一步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为大湾区集聚创新资源、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湾区通办,服务省心。广东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交通、通信、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积极作为、率先突破,推动三地规则衔接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江门6个城市共在港澳地区设立“跨境通办”服务专区136个,支持不动产登记、商事登记、社保、税务、公安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零出关”办理。截至去年底,累计27.92万人次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
硬联通▶▶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浩瀚的黄茅海海域上,一条横跨珠海与江门的“跨海巨龙”骨架愈发丰满,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目前,黄茅海跨海通道控制性节点——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两座主桥的5座主塔正在“节节攀升”。
作为构筑深港跨境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大通关格局的重要一极,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目前建设进度已经过半。全线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香港与内地人员物流往来,促进龙岗、坪山等深圳东部地区发展,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黄金通道”。
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正加速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让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跨江跨海通道“成团出道”。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截至2021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7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成型。“十三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全面铺开,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深圳机场段、莞惠城际、广清城际广州北至清远段等建成通车,城际铁路里程达476公里。《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构建以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发展极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跨珠江口三大主轴为集聚的城际铁路网。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2018年白云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产;2019年实现“两开工两投产”(即湛江机场迁建工程、韶关机场建设工程如期开工,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工程T2航站楼、揭阳潮汕机场跑道延长及站坪扩建工程顺利投产);2020年,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和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相继开工。2021年,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工程开工;今年,湛江吴川机场实现通航……
通关更快,效率更高。三年多来,随着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的开通,“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便利落实,内地与港澳的往来愈加快捷便利,三分之二的出入境旅客可通过自助方式通关。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在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1小时生活圈”。香港与内地正走向“无缝衔接”。
心联通▶▶打造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路上,随着规则机制和基础设施软硬联通并举,粤港澳三地要素流动日益顺畅高效,湾区民众心相通、事共议、情更浓。
这里人心凝聚。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心的融合。在大湾区,仅去年广东就为港澳居民提供身份认证服务1922万人次;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审批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年轻人有归属感。来自澳门的刘延鑫毕业后成为南沙产业园管理局一名公职人员,跟进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筹建工作。“大湾区很大,容得下每个人的梦想。我投身其中,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他说。
企业家有获得感。“大湾区有优良的营商环境、高效的基础设施、美味的食物……我们将在这继续增加投资,开拓新业态。”总部位于香港的嘉柏环球集团董事长和创始人詹姆斯·汤普森说。
奋斗者有成就感。“是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机遇,让我们实现了现代农业梦。”几年过去,香港青年罗伟特、梁立锋和谭慧敏已从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企业负责人。
这里资源集聚。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实现常态化运作——广东财政科研资金可跨境直接拨付港澳研发机构使用,大型科研设备可24小时预约“即报即放、到厂检验”通关,“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开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受惠面进一步扩大,“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
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加快建设,粤港澳与“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持续加强,广东对港澳企业设立实行商事登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率达99.9%,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我在大湾区感受到活力、自由、高效,来了就不想走了。”香港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来自澳大利亚的卡伦表示,“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成功,期待这项具有创造性的制度继续结出果实。
深港澳科技联盟顾问、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张克科表示,相较于其他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也是重要优势。“城市之间联通得好,互补互促,将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说。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持续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多样化实现形式,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便捷流动,向海内外宾朋展现科技之光、文明之光、时尚之光,释放大湾区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
数读
软联通
●广东省9部门联合出台推进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实施方案,已实现8个领域超30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执业。
●探索推进职业技能“一试三证”互认,3211人通过考核获得证书。
●基本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吸纳港澳青年就业3455人。
●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
●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中山、江门6个城市共在港澳地区设立“跨境通办”服务专区136个,其中澳门地区106个,香港地区30个。
硬联通
●截至2021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7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30公里,在建里程975公里;珠三角9市已有城际铁路运营里程476公里,12个城际铁路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在建里程362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
文献来源:2022-07-02   南方日报-A07
作者:肖文舸 刘倩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