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搬迁是致命打击
走进艳芳照相馆,就能看到墙上挂着两个金色的牌匾,上面有“中华老字号”“1912年创立”的字样,一个由国务院国内贸易部颁发,另一个由广州市政府颁发。国内贸易部在十几年前已被撤销,与外经贸部合并为国务院商务部,而这一块牌匾,仍挂在艳芳照相馆的墙壁上。
大堂内放的一套欧式白色桌椅,在上世纪90年代颇为时兴,但如今已经掉漆、略显斑驳。店内的玻璃柜,木架,一看就知已有几十年历史。岁月在艳芳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家与民国同龄、见证着广州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照相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鼎盛时期,雄踞在广州最繁华的地段——中山五路一带,黄耀辉记得,“每天客人都得排队拿号才能拍照,无论什么时候,队伍都有四五十人,一天会拍好几百人!”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黄耀辉和一群老员工经常忙个不停。
当时,艳芳下面有五家分店——雄志、美景、明苑、广州、红光,光是在中山五路总店,就有100多名员工。而艳芳的镜头,记载着广州百年风云,还曾留下国父孙中山在永丰舰上的英姿、鲁迅先生与夫人许广平在羊城的合影。黄耀辉这么介绍着,用手指着电脑上那些古老的相片。
“搬迁对艳芳照相馆来说,可以说是致命打击。”黄耀辉说道。
1995年,是艳芳命运扭折的一年。由于地铁建设规划,艳芳照相馆所在的中山五路沿线的商铺被拆迁,艳芳不得已搬至光塔路。没想到,这就是这家百年老店由盛转衰的起点。
搬迁对艳芳造成了巨大打击,“即使是老广州,也没多少人知道光塔路在哪里。小街小巷,人流量也不大。好些老顾客想来艳芳拍照,回去中山五路,只见被拆了,以为没有了。我们也没什么办法通知他们新的地址。”黄耀辉叹道。
在光塔路待了5年之后,艳芳再次面临搬迁。这一次,艳芳搬到了现在的朝天路51号。
“其实照相馆,很大程度上是做熟客生意的,如此频繁的搬迁让我们失去了很多顾客。只能说,我们现在只能勉强维持。”黄耀辉不由得感叹道,“我们的员工减到10多人,营业额直线下降。”
老字号遭遇内外交困
黄耀辉也承认,随着数码技术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即使是保留着精湛的传统摄影技术和最优秀的照片冲洗工艺的艳芳,也已走上老式照相馆被边缘化的命运。
“越来越少人来冲洗胶卷了。冲洗胶卷,要用专属的胶卷药水,药水长时间不用,就会变质。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家或玩胶卷的摄影发烧友偶尔才来冲洗,一个月总共才洗两三卷,胶卷药水的成本比我们收的冲洗费用要贵得多。”在浪费掉许许多多药水以后,黄耀辉才真切地感受到,就像已经停产的柯达一样,胶卷已被时代抛弃。近两个月,艳芳已不再做冲洗胶卷的生意。
艳芳曾经的“传家宝”——一台上世纪30年代的“柯达”老爷机器,机头可作360度旋转,一次可拍摄上千人。因为这台照相机,集体照成为艳芳的看家“绝活”。但现在,这台古董机的画质已经不如数码相机了。它被黄耀辉小心地用箱子封装好,收入地底仓库,或许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十几年前,为了适应时代的步伐,黄耀辉等员工不惜筹集近百万元,购置当时最新的拍摄设备,可谁知,才用了两三年,全都没用了,百万元似打了水漂,“就在2000至2002年,数码相机普及特别快。我们入手的设备,都是传统相机,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掉了,到2004年,就没再用过。”不得已,他们又得再花一笔钱,置备数码相机。
2000年3月,艳芳搬至朝天路。按照当时规定,国有企业必须退出竞争激烈的行业。同年10月,艳芳开始转为集体所有制,从此以后,资金投入和各种费用,都得自己承担。
尽管如此,一群老员工仍坚持做综合性影楼。为了保留足够的地方拍家庭照、团体照,艳芳搬迁两次,都是搬去有百来平方米面积的铺位。然而租金一年一年不断飙升,艳芳挣扎求生,几乎不堪重负。
艳芳因此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况,“我们之前转制的债务,差不多用了10年才还清。”
在旧时光里寻找转身
艳芳旗下的5所分店,一个接着一个关了门。“这么多年了,全广州综合性影楼就剩下艳芳一个。”但黄耀辉还是觉得,“艳芳还是有活路的。”
艳芳目前只剩下十几个员工,黄耀辉说,他们都是对艳芳怀有颇深感情的老职工。这一帮老员工,做了好些项目,期盼着能让艳芳重现光彩。“我们办了不少活动,譬如‘回到民国’‘网上约拍’‘寻找记忆中的广州’等等。”
“回到民国”指的是黑白复古照。他拿出刚冲洗好的两套“回到民国”专题照片,只见照片中的女孩身着中山装,扎着两条麻花辫,再加上黑白的色调和古旧的相纸,女孩仿佛系从百年以前的民国穿越而来。他说:“现在年轻的姑娘挺喜欢这个。我们现在努力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把年轻人的市场做大。”他们还赶时髦地搞起了团购。客人可以在约拍网上团购、预约拍照,再到艳芳来。
“我们现在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做‘老’,打怀旧风。”黄耀辉拿出一张黑白儿童照,上有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坐在藤椅上,看起来不过百日,连坐都还没能坐稳。“这叫藤椅照。小时候他的父母也这么拍过,也是黑白的,坐在藤椅上。把父母和孩子的照片放到一起,看起来一模一样!挺有意思的。”
他们还举办过“寻找记忆中的广州”照片展。把许多老顾客邀请过来,将客人们在艳芳拍的照片重新汇集起来。“好多老顾客都跑过来了,带来了许多几十年前拍的照片。有一个大姐,连当时的票据都还留着,1990年拍的,她当时刚大学毕业,两块七毛九一套。”黄耀辉说道。
但是宣传的效果如何?黄耀辉说,在街坊邻里之间,这个展览名声颇好。但是他承认,他们这群老员工,不懂搞自媒体,不懂市场营销,影响到的也只是小圈子内的人。
黄耀辉跟记者说,他曾向北京路老字号一条街的管理人员提交过报告,希望得到优惠政策,以更少的租金进驻。但管理人员也是无能为力,“我也很想给你优惠啊,如果有,我早就给你了,但是没有政策下来,我能怎么办呢?”
朝天路附近的租金,一年比一年涨了。“我们和房东的合约是一年签一次的,今年的还没签。一旦涨租,可能还要再搬。这一次,就不知搬去哪里了。”黄耀辉又叹了一口气。
记者离开时已是傍晚,一抹夕阳照下来,打在艳芳的门楼上。相馆的阿姨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默不作声,她的下一个顾客在哪里呢?
■链接
艳芳威水史
1912年
由三水人黄跃云和刘昌泉合资创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艳芳”的摄影师常被邀请外拍,留下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纪实照片。最出名的莫过于1923年8月11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上与官兵的纪念合影。
1927年
广州起义,艳芳又以独特的视角留下了著名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照片,从此艳芳照相馆举国名震。越来越多的达官贵族、名人墨客到艳芳留影。
1927年9月11日
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到艳芳照相。在《鲁迅日记》里,对这件事有确切记载:“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径三来,同往艳芳照相,并邀广平。”
1994年
国内贸易部授予艳芳照相馆“中华老字号”称号。
2000年
获广州市政府授予“广州市老字号”称号。
文献来源:2015-06-18   南方日报-AII06
作者:项仙君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