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全长200多米的状元坊曾因日均挤进过万人流而被称为“撞人坊”,其为广州传统商业的代表,年轻一族的潮流购物圣地。兴衰不过几年间。在电商称雄称霸的今天,实体店几乎无一幸免地受到冲击,仍保持传统业态的状元坊如今“撞人”景象不再,商铺大量空置,陷入生意低迷期的商户只能“拍乌蝇”,出路难寻。
半年前,越秀区曾计划对状元坊街区进行更新改造,但至今仍无具体方案,商户担心“状元坊商气散去,人气难留”。
昔日
客流如潮
如今
门庭冷落
清末民初,状元坊已是广州商业旺地,坊内所生产销售的“朱义盛”(一种伪金饰品)、舞台戏服、鹅毛扇、塔香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名。1990年,状元坊设立工艺品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紧跟潮流的学生用品和工艺精品专业街。全长仅200多米,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左右——10年前,这条窄巷每天至少挤进上万人,最旺时单日客流量超过6万人,并因此得名“撞人坊”。
与10年前相比,状元坊的业态并未改变,仍旧售卖年轻一族的衣裤鞋袜、工艺品、装饰品等,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仍保持着一贯的廉价路线:15元一件T恤、25元一条牛仔裤、70元一双波鞋,只不过人气不再。傍晚5点半,本应是放学后学生最多的时段,但逛街的年轻人并不多,昔日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已成追忆,有的档口甚至早早关门谢客。
“一天也没多少生意,还不如早点回家。”80后的档主小桃说,2平方米的档口月租1500元,卖小饰品、化妆品,以前轻松月赚四五千,现在几乎难以应付铺租,“今天只赚了30块钱,吃两顿快餐都不够,实在不行只能弃租。”
昔日
一铺难求
如今
大量空置
状元坊内,几乎每个小商场都贴出了招租或转让的广告。20平方米租金4000元/月,两三平方米的租金1100元/月,短短100米内,状元坊36、47、51、50、44、58、66、67、70等门牌号都贴出了招租信息,一些商铺甚至整场转租,注明可做仓库,以吸引附近天成路、一德路的批发户。记者粗略统计发现,状元坊内光是招租的商场就有20多家,空置的10多家,占商场总数的大半以上。
一个靠近天成路的2层小商场,2楼56个商铺大多闸门紧闭,仍开门营业的仅2家。状元坊管理工作室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商铺皆因消防设施不完善而被迫关门。
昔日
月租一万五
如今
四千无人问
在状元坊卖皮带卖了10多年的郑先生记得,当年在状元坊13号一个“头档”,其实就是商场入口处的一面墙,1.7米乘0.4米的面积,月租金最高达15000多元,现在三四千元都没人承租。
卖女装的胡小姐在状元坊开店14年。她说,“以前月入7000元很容易,暑假旺季时最多能过万,现在每个月平均只能赚3000元左右,今天一天只卖了8件衣服。”
何小姐的妈妈自2000年起就在状元坊开店,当时生意异常火爆,2010年,何小姐接下店铺,生意却逐渐萧条,“以前妈经营时生意很好,很多大学城的学生都来这里逛街,平均每月能赚5000元左右,自从这里整改消防通道后,生意就越来越差,现在每月只能赚两三千元,勉勉强强够交租。”
业主慨叹
商户退出 商味难聚
租户生意难做,业主的日子也不好过。10多年前,李先生和两个朋友买下了状元坊92、94、96号三栋楼,间成60多个约两平方米的小档口出租。“那时正是状元坊最鼎盛的时期,每月光收租都有10万,现在惨咯,租金降了两三成,都没人租,20多个档口去年开始就空置了。”说到状元坊现况,他一肚子苦水,“现在生意惨淡,客流量锐减,很多商铺都不愿意再在此开档。商铺赚不到钱,货源就越来越少,来逛街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最终商户退出,状元坊就变成了一条普通的街,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李先生介绍道,现在状元坊很多商铺都处于空置状态,有的因为消防问题,甚至整个场都做不了生意。去年传出越秀区要将状元坊打造成创意文化商业社区,闻知消息的他以为有转机,殊不知迟迟不见动静。李先生说,虽然2005年前后状元坊因消防整治也曾造成部分商铺停业,但整条街的商业旺气并不受影响,如今这么颓败的状态,确实很不堪,“不管怎么说,状元坊也是广州的文化名片,在吸引客流方面,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不然的话,状元坊聚拢的商味只会渐行渐淡。”
原为泰通里
状元坊原名泰通里,是一条古老的内街巷,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商业起源于明清,曾以售卖戏服和朱义盛(仿真金饰)闻名。
状元坊名字有两个由来,最早源于南宋状元张镇孙,其自幼居于泰通里,南宋咸淳七年高中状元;另一个状元是伦文叙,明代明弘治12年(1499年),伦文叙在这里一举中了状元。由此“状元坊”闻名羊城及南粤。
廿年钩沉
●上世纪90年代初 状元坊设立工艺品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紧跟潮流的学生用品和工艺精品专业街;
●1997年 人气初现,状元坊开始兼营时尚用品,主打廉价的衣服、鞋袜、精品、玩具,铺位从两侧街面向两侧街巷延伸;
●2001年 设立专业街管理办公室,由政府牵头打造成广州的年轻时尚一条街;
●1999年~2004年 进入全盛时期,日均客流量最高达6万人;
●2005年 由于人满为患,越秀区开始对状元坊进行消防整治,但人气并未明显衰减;
●2007年 状元坊消防问题再次被重拳整治,半数商铺面临清场,人气开始下滑;
●2010年后 电商兴起,状元坊失去竞争力,加上消防整改和业态落后的双重打击,人气急速下降,商铺租金跌至原来的1/3左右;
●2014年 越秀区对状元坊街区更新保护设计方案进行招标,至今未出台具体改造方案。
他们,见证了状元坊的兴衰
“对于广州人,尤其是80后来说,这是一个充满青葱记忆的地方,很多人对时尚或者所谓潮流的萌芽,都生于此地。但我觉得社会发展总有得失,状元坊本身在高速发展的时候也让自身产生了不少问题,抓住眼前的利益却未能未雨绸缪转型升级,这大概就是它让人唏嘘之余,更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
——小袁,80后,IT行业
“网购对零售业冲击有目共睹,大商场如此,状元坊这类主打年轻人消费的步行街市场同样不能例外。商场可以用增加体验式消费来提升人气,状元坊交通、购物环境不够好,更应该从改善购物体验方面入手,或者改变经营方向。”
——邹小姐,80后,公务员
“以前在三中读书,中午不时会溜过去玩玩,但只是去拍贴纸相,买买文具,很少买衣服,因为质量太差了。状元坊没落我觉得是必然,现在都上网买东西,淘汰是必然的吧。”
——郭小姐,90后,行政人员
城市记忆
80、90后的“淘宝”圣地
对90后的小胡来说,状元坊曾是他的“淘宝”圣地。在越秀区上学的小胡,小学六年级就成为状元坊的常客,放学后坐10来分钟的公共汽车,就为来此淘“心头好”,“当时红极一时的火影忍者、海贼王等动漫的周边纪念品都能在这里找到,我每逢周六、日都会约上几个朋友来淘一淘,可以说,状元坊曾是我童年时代的乐园。”然后是电商的崛起,“去状元坊的次数越来越少,高二以后再也没有去过了。”
在80后广州仔周先生的印象中,状元坊是换季买新衫的代名词,“100块能从头买到脚,衣裤鞋袜全解决,也就只有在状元坊能做得到。”周先生回忆道,那时候逛状元坊甚至需要“排队”进入。
“读大学那会,去一趟状元坊挤得让人滴汗。”80后吴小姐说,大学时逛街必逛状元坊,“衣服款式新潮而且便宜,同学们都喜欢往那里钻。”吴小姐说,2006年时,状元坊人多得就是实实在在的摩肩接踵,不牵着手走的话,一下就会被人潮冲散。不过,近来她再次路过时,发现状元坊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突围遇阻
升级改造至今无具体方案
据了解,状元坊内路面不畅、占道经营等问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居民。近年来,状元坊因乱摆卖、消防安全等问题接二连三地遭到整改。2005年,状元坊曾因整改不力,被公安部督察组予以通报批评。
据越秀区人民街相关人员表示,在状元坊发展的鼎盛时期,曾专门设立状元坊专业街管理办公室。后来随着街内乱摆卖被取缔,经营秩序逐渐规范,状元坊管理办现已改作工作室,只留几个人对状元坊的消防以及经营秩序进行管理。
据留守状元坊管理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表示,自2007年起,状元坊的人流开始锐减,因消防条件不过关,很多商铺被迫关门,如今只有600户左右商家仍在营业,“早些年已提出升级改造的计划,但具体方案还未出台。”
2014年9月,越秀区规划局曾对状元坊街区更新保护设计方案进行招标,并于同年10月公布中标单位,至今仍未有进一步的改造动作。越秀区规划局方面称,目前中标单位已提交初步设计方案,而由于各部门对设计方案仍持有不同意见,因此方案仍在修改,未最终敲定。
专家建议
“触电”吸引年轻受众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指出,过去二十多年,状元坊的成功主要在于定位精准,吸引消费者以及商户进入。随后电商兴起,传统业态受到冲击,状元坊这样的百年商业街也不能幸免。黄文杰表示,状元坊的目标客户与电商吸引的客户群体部分重合,而电商的特色商品选择更多,价格也相对便宜,维持传统业态的状元坊受到的挑战也很明显。同时,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也在演变,关注的商品更广泛,原有的状元坊业态已不能满足需求。
对于状元坊如何走出当前困局,黄文杰表示,目前状元坊的商铺需要对经营方向进行调整,实施差异化经营,可增加科技、动漫等方面的元素,吸引目标顾客。此外,商户可与电商结合,在网上扩大宣传,增强与目标群体的互动,让与年轻受众知晓,通过活动把目标客群吸引到街内,保持状元坊一贯的活力。
文献来源:2015-04-14   信息时报-A22 A23
作者:周秋敏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