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个位于河海之间的城市,河涌水道与商业的结合,形塑了广州城千年的繁华。高第街位于广州内城之南(罗城内),毗邻玉带濠。宋代以降,得益于玉带濠内联六脉水渠、外通珠江航道的便利交通,高第街一带逐渐成为广州城商业繁华之地。在清代《番禺县续志》记载中,就称高第街“素称繁盛”。18世纪前后,负责粤省盐务的公所设置在高第街,富足的盐商纷纷在此修建深屋大宅,成为盐商聚居的商业旺地。乾嘉之际,许氏家族从澄海迁来,因贩盐之利,在高第街繁衍生息,许氏家族之人出将入相、执鞭杏坛,成为横跨政、商、学三界的广州大族。民国之后,随着盐业制度的改变,高第街不再是富贾盐商聚居之地,成为经营服饰、衣帽、百货的商业中心。据1928年高第街路面改造测绘图显示,自起义路以东高第街的585米街道上,排列着鞋店、绸缎行、药铺、洋货店等278间商铺。与此同时,民国时期掀起的拆城筑路热潮,也在改变着高第街的空间形态。街内道路主动与新式马路连接,更加畅达;华侨资本也开始注入高第街,福汇公司、美洲同盟会馆等机构进入,西式洋楼也给高第街区带来新的景观。198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商业沉寂后,高第街成为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与广州一起迎来了新的商业繁荣时代。而高第街经营的商品,仍然延续了民国以来的布匹、服装、鞋帽、百货。商业的力量在此延续,广州城的历史在此沉淀。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陈喆
从广州越秀山俯瞰,顺中山纪念碑远眺而去,高第街正好处在古广州城中轴线上。
这是一片荣耀与繁华之地。
乾隆年间,澄海人许永名来到广州高第街打拼,于是有了许地。在时代的浪潮中,这里走出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由此有了“广州近代第一家族”的百年传奇。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里,高第街率先成为广州最早的私营服装商业街闻名全国,一里长的街道店铺林立,人如潮涌。
如今的高第街已洗尽铅华,回归平静。历史年轮碾过,这条千年老街上的浮沉往事说不尽、道不完。
“第一家族”传奇谁人知
浮沉千年的高第街上,如今活跃着90后、80后的年轻面孔,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的往事,并不知道那些破败的大宅里曾经发生的传奇,他们或许津津乐道于马云的商业成功和财富帝国,却不曾留意身边的许地,这里曾经诞生过“近代广州第一家族”的显赫传奇。
从北京路转入高第街,临街的商铺栉次鳞比,店铺里以专营女性的内衣、丝袜等物品为主。说起高第街的由来,忙于生意的店家伙计们大多摇摇头说不知道,转身应付起客人。
地方志办的专家告诉我们,关于高第街名字的来源旧方志中存在很多种说法。有说此街建于宋代,当时濒临珠江,附近建有市舶亭,街中为富商聚居之地,多为高门宅第,因而得名。清代也有一说,街名与明代著名画家李子长有关。相传李子长画鸟会飞翔,画鱼会游水。他长寓居高第街,与他同时代的礼部尚书霍韬曾说他是“白沙子高弟也,今城南高第里是其故居,即以先生得名也”。得名说中流传较广的还有小乞丐“高弟”的故事。
在广州地方史研究专家看来,第一种说法相对符合史实,因为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唐代丞相张九龄的后裔张子颐在宋代时从故乡曲江迁来广州高第街,高第街在宋代就已经存在。
两百年前的广州,一个商人的家园梦,成全了一条高第街。乾隆年间,许永名从潮州澄海到广州经营小生意,居于高第街,娶妻黄氏,生下3个孩子。许永名死后,家中生活困难,长子许拜庭13岁到盐店当童工,因勤恳忠诚,得老板重用。一次随船运盐,遇大风浪,经他鼓励下全船人力斗风浪,终脱险安全运回一大船盐,老板奖励他部分股份,从此名扬全行,后来许拜庭成为广州四大盐商之首。当时海盗猖獗,许拜庭集资出力剿匪,大获成功,他因此事受到嘉庆皇帝嘉奖,获封“中议大夫”。
1810年前后,许拜庭选定高第街作为许氏家族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后不断修祠建宅,逐年扩充。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以居住作为唯一目的,更想将来在此建立家庙,让子孙得以代代祭祀祖先;既为商业上的方便,更是为了以高第之名鼓励子弟习儒入仕,光耀门楣。从此,这一带得称“许地”。
故事的发展一如许氏远祖的最初设想,许家成了“近代广州第一家族”。中国巨变,风起云涌间,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三进三出”的中山大学前校长、教育泰斗许崇清,“红顶绅士”许祥光,“红色英烈”许卓,浙江巡抚许应鑅,一品大臣许应骙,孙中山麾下第一骁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航空专家许锡缵,鲁迅伴侣许广平……这个家族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都有地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中山大学历史系邱捷教授曾如是评价:“像这样的家族,在广州目前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寻访许地,仿佛走入一处错综复杂的民居迷宫,原来许地古老的牌坊经岁月侵蚀,已被杂草和风霜重新雕刻。或高或矮的老宅密集地镶嵌,又在狭窄曲折的巷道连接下仿佛有着自己的章法和规则。200多年来,家族叶脉不断分支,居住屋舍一再重新分割,使许宅结构多了复杂与神秘的意味。
坐在许家老宅门口,81岁的王阿婆缓缓地跟记者讲述着许地的往事。王阿婆的丈夫许锡申是黄埔军校14期的学员,参加过抗日战争,去世前还保管着许家的家谱。许锡申儿时经常跟随母亲到白云楼看望鲁迅和许广平,土地改革时期,许广平曾回过许地,姑侄俩还一起吃了顿家常饭。
通达四方的许地,在许锡申看来,比《红楼梦》大观园还有趣。孩子们在宅院中打龙眼、摘枇杷,有时也会跑到热闹的高第街、北京路去玩。即使是下雨天,遮雨的屋檐让孩子们跑遍大宅也不淋一滴雨。
韶华远逝,昔日的繁嚣与荣耀已成云烟。后人们已经四散移居到城市各个的角落,有些甚至远渡重洋。
在错综复杂的巷弄中穿梭,出出入入的大多是讲着普通话的年轻人,地上不时能发现用于服装包装的纸盒和塑料袋,不少民居门口更是堆放着一大袋打包好的货物。大部分房屋都出租给了附近的商铺作为仓库了。
这里不时会有探访者前来。许地41号后座,许家祠——拜庭许大夫家庙成了退休老人的活动室,院子被一道铁门锁上。推开铁门,是石板铺的宽敞的外厅,瓷砖墙上挂着“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地星光老年之家”等牌匾。挂着许家后人团聚照的家庙大堂里,几个当地老人正在打麻将。一提许家,活动中心负责人脱口而出“广州第一家嘛”。
黄金时期一天客流20万
1984年上映的著名电影《雅马哈鱼档》里,海仔是高第街个体户的一个代表,通过自食其力致富。导演张良后来回忆说:“很多青年看了《雅马哈鱼档》到广州,一定要到高第街,一定要看看广东改革开放什么样,来了以后信服了。”
走出许地,当下的高第街依旧喧嚣。在街道上,不时地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倒爷”们拿着记着商铺号的便签纸,一进店铺就高喊“my friend”,有的甚至会用粤语娴熟地问“几钱”、“平点啦”。
一位黎巴嫩女商人告诉记者,选择在广州做生意就是听朋友介绍这里有个高第街,算上转两次飞机的费用,在这里拿货仍然很便宜。4年下来,她已经在高第街附近建了一个工作坊了。
穿过厚重的历史烟尘,是这条街道传承数百年的商业血脉,这是高第街的另外一面。方志记载,自清末开辟马路后,此街就规定不准通行汽车,因而可称是广州市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从清朝开始,高第街就经营鞋类、头绳、梳篦、布匹等,但凡婚姻嫁娶,都能在高第街买齐所需嫁妆。建国前,高第街是广州著名商业中心之一,一里长的街道店铺林立,是广州有名的日用百货的集散地。
高第街商会会长李汉标在高第街做了20多年生意,很多人都熟稔地称他标叔。时至今日,标叔还清楚地记得自己22年前第一眼看到高第街时的情景,“人太多了,从北京路口挤到起义路口要半个小时”,他为这里的繁华而惊叹。
早在1980年10月,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也成为了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服装批发商们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涌来。许多外国商人只认识中国的两条街,一条是武汉的汉正街,另一条是广州的高第街。
“那时路的中间还有一行车仔档,路窄档口多,顾客只要来一个地方就可以买到所有的货。”店家齐叔回忆说,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一天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
标叔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沿街的铺面背后几乎都是家庭小作坊,前面吵吵嚷嚷做生意,后面直接敲打、缝补。布料、绒线、成衣,要多少给你做多少,价格还比国营商店便宜,深得附近居民喜爱。与还在柜台里卖衣服的其他大百货公司不同,高第街的档口很早就开始让顾客自由试穿、选择货品了。
昔日百货云集、人声鼎沸的高第街,如今却是另一番光景,今天的高第街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衣一条街”,几乎所有店铺卖的都是内衣裤、泳衣、皮带等小配饰。
与昔日的辉煌相比,如今的高第街虽然仍是人来人往,却只有原来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原本30分钟才能走完的高第街,如今用10分钟便从头逛到尾。从前叫卖声此起彼落,如今却只能听到运货的手推车与石板路摩擦的隆隆声。高第街的店铺有了收银机,添置了电脑,但却少了令“老广州”回味的风情。
“店面搬来搬去,高第街的品牌没有得到比较好的传承。”标叔唏嘘不已,“这几年店租上涨、人工上涨,很多店家都会把店面的一半转租出去。”而随着附近的大型服装、百货批发地的出现,高第街竞争优势正在下降。
今年8月,标叔和高第街的资深商户们筹建了高第街商会,商人“抱团”谋发展,期待着这条老街新一轮的振兴。“我们几乎各个都在高第街做了20多年生意,虽说不是本地人,但时间太久大家都有感情,不能看着高第街越来越退步。”
如今的高第街牌坊整饰一新。在高第街守了十几年的本地人、外地人期待着这里重现昔日辉煌。
■记者手记
老街兴衰背后窥见城市气质
在《长恨歌》里,王安忆这样描述上海底层却又最壮观的房屋景象——弄堂,“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走在熙来攘往的高第街,寻访许地,追忆高第,从一个家族的浮沉和一条街道的兴衰之间,我们将脚步放慢,用心去聆听历史的回声,我们感知的是广州这座城市烟火人气带来的感动。
这烟火人气来自于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开放兼容。从许氏家族的兴起,到后来高第街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繁华,这座城市接纳着无数人的梦想,让安居乐业的梦想在这里落地生根。这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这里是长盛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直到今天,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还在广州举行,世界各地的人来广州经商创业发展。这根精神纽带不应因为任何原因而褪色或被淡忘。
这烟火人气来自于这座城市浸润的商业文明和市场意识。伴随着改革的潮流,广州在千年商都生意长盛不衰的基础上走上了快车道。市场经济需要的良好的经商环境,广州人温和而有诚信,相信和气生财,公平交易,买卖不成仁义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广州人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创业精神。这种打拼实干的精神,使广州人勇于探索和尝试,为理想的实现执着追求。在高第街上,我们可以找到这种精神气质留下的深刻烙印。
回望高第街的历史,我们清晰地感知这里曾经的活力与生机。从岭南小街到繁华巨变,再到铅华洗尽,高第街在历史长河中变迁,却始终浓缩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和气质。这份最本质的气息不应该被忘记,而更需要在重新演绎中被不断记取。
分享地名背后的故事
您是否了解,您身边街道背后不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和历史?您是否还记得,这座城市的街巷曾经带给您记忆和感动?写下它们吧,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记忆与情怀。
我们期待您,与我们,与城市,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请@南方日报或投稿至信箱gzdmgs@126.com。
■见证者说
当年能在这里开铺很有面子
“逛街要趁早,不然人多到要打尖(插队)才能挤进去。”谈及高第街的鼎盛时期,陈姨笑称和现在春运差不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七八米宽的高第街两旁都是店铺,街道中间是用铁丝隔开的“车仔档”。“铺位都是一两平方米,整条街密密麻麻都是店铺,估计有1000多档。”陈姨回忆道。“虽然地方小,人又多,但是有着浓浓的广州味。”陈姨告诉记者,她的媳妇是外地人,为了让她了解本地文化,她还专门带她来高第街领略广州味。于陈姨而言,高第街承载着广州文化。
微型裤、喇叭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潮流服饰都是高第街的热销商品。“我年轻时还专门从海珠区坐车来这里买喇叭裤,这里承载着我的年轻岁月。”年过半百的林姨说到当时“淘宝”的经历时,情绪颇为激动。“短短的街道,我和朋友一起可以逛一天。虽然每次来都要转很多次车,路上很辛苦,但是买到便宜又好看的衣服觉得很满足。”在她的记忆中,高第街充斥着各种声音,叫卖声、送运货伙计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还有人们的聊天声,此起彼落“很吵也很热闹”。
相比爱逛街的林姨,娥姐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里有一间自己的店铺。改革开放后,商品流通实行价格双轨制,广州个体经济发展活跃,又占尽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新潮的货品、低廉的价格使高第街客源滚滚,个体经营户赚得盆满钵满,许多人更是淘得了第一桶金。在这样的背景下,娥姐在高第街经商的朋友成为了众人羡慕的“万元户”。
“铺位紧缺,好不容易空出一个位置,就有很多人‘打破头’去争取。那时,能在高第街开铺是很厉害、很有面子的。”于她而言,高第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梦想。
文献来源:2014-10-16   南方日报-AII03
作者:郑佳欣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