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 齐防登革热

    迎着微凉的秋风,7岁小女孩张予怀在英雄广场一路小跑着,身后跟着小跑的还有母亲叶女士。这天她们的任务,是要拦住步履匆匆的路人,把预防登革热的知识宣传出去。10月12日,越秀区教育局组织区内的孩子们在英雄广场举办了一场“小手拉大手、齐防登革热”的亲子公益活动,共322个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据悉,经过了12年的发展,小手拉大手模式,已成为越秀区一种较成熟的教育宣传模式。

    小孩教防蚊 全家齐上阵

    “叔叔,买一份报纸吧,还有蚊怕水送。”活动当天,只见英雄广场上每个蹦蹦跳跳的孩子,都一手拿着报纸、一手拿着作为赠品的蚊怕水和风油精,见到路人就拦着卖报,每个小孩后面都跟着家长,和小孩一同向路人宣传预防登革热知识。据统计,当日13095份报纸及赠品都被一扫而空,一名阿姨看见一元买份报纸还有60毫升的蚊怕水送,就一口气买了三份报纸,直呼“好抵”。

    以上只是越秀区“小手拉大手”防控登革热的活动之一。越秀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工作人员介绍,从9月1日开学起,越秀区各区属学校、幼儿园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登革热防控宣传教育外,还向每个学生家长发出了《预防登革热 清理积水灭蚊子》一封信,同学们回家后,还要和家长一起完成一项家庭小作业:“找找家里蚊子藏身处”,如花盆托盘、各类水生植物、天台废置花盆和各类容器等,有积水的立即清倒。完成作业后,同学们要将反馈表交回学校。

    “以前我对登革热预防知识了解得比较零碎,现在小孩每天回来考我,让我也成了半个专家。”小予怀家长叶女士表示。

    这次作业虽然只是布置给越秀区区属学生,但通过“小手拉大手”却成为了10万个家庭一起完成的家庭作业。

    教好10万学子 影响10万家庭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小手拉大手”已成为越秀区教育宣传方式上的创新模式。通过教育10万名学生,带动10万个家庭一同完成同一份家庭作业,在创建文明城市、垃圾分类以及本次防控登革热行动中,突显出高效、深入和广泛的优势。

    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副校长宋丽峰记得,从2002年全市首支儿童小义工队在文德路小学成立起,越秀区探索小手拉大手模式已走过12个年头。最初学校希望通过邀请学生和学生家长一起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增强亲子关系,如“小手拉大手”到从化山区扶贫,“小手拉大手”街头学雷锋等等。活动不但增强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默契,家长与家长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成为了好朋友。

    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钟慧分析认为,现在孩子多是出生在双独家庭的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眼中的宝贝,往往一个孩子影响着家里的六个大人。有时一份作业要求家长配合学生完成,往往都会得到全家人的全力支持,与此同时,像在“创文”等一些社会宣传的活动上,孩子的监督,往往能促成大人自觉规范并做好表率行为。“好比宣传文明出行,孩子知道了乱穿马路是不对的,大人在孩子面前再也不敢乱穿马路了。”

    据介绍,越秀区教育系统的“小手拉大手”模式,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实现常态化和多样化,让10万名越秀学子带动更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等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特写

    她们用身体诱捕蚊子

    一线防疫人员每天采取人工诱蚊法测算成蚊密度,预判登革热疫情

    我也曾担心被感染,但这是我的工作。

    只要一周内没有发病,我就可以继续工作。

    ———一线防疫人员余丹丹

    在草丛、在积水处,你或许会碰到她人工诱蚊的身影,她就是越秀区疾控中心传防科的一名防疫人员余丹丹。6月份以来的登革热罕见高发期,她已经累计加班超过350小时,一度发烧,所幸并非登革热。

    每天人工诱蚊 一次发烧虚惊

    目前广州市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测试主要以人工诱蚊方法测试,即在监测点观察1小时,数着有多少只蚊子来叮咬。作为一线疾控人员中的一员,每天,余丹丹的工作,就是和蚊子打交道。

    10月11日,余丹丹及社区医生郭彩霞一行,进入都府社区监测成蚊密度及布雷图指数。正是每天全市数百名疾控人员采集的这些蚊媒密度数据,让全市的登革热疫情控制有了预判性依据,而基层预防登革热工作的成效,也有了考核的依据。

    在都府街一片居民家门口的花盆摆放处,只见余丹丹事先关掉捕蚊器的螺旋桨,身穿短袖白衬衣、黑长裤的她,未采取任何防蚊措施,如同普通人一般穿夏装,人工诱捕蚊子,在一定单位时间内某区域发现多少只蚊子,就形成了成蚊密度数据。

    每天,余丹丹都会对所辖的大东街片区尤其是确诊病例周边的区域,进行抽样检查。

    “我也曾担心被感染,但这是我的工作。”由于每天没穿防护衣物,穿行在白纹伊蚊较密集的疫区,余丹丹坦言,好几次都在人工诱蚊时,不慎被白纹伊蚊叮咬,由于登革热发病潜伏周期约为一周,余丹丹安慰自己,“应该没事的,只要一周内没有发病,我就可以继续工作。”

    据越秀区疾控中心统计,自6月份发生登革热疫情以来,余丹丹已经连续工作了8周,累计加班超过350小时,7月份一次由于连续加班熬夜,她发现自己发烧了,所幸经确诊并非登革热,经过短暂的休息,余丹丹又回到了岗位。

    白天跑疫区 晚上写报告

    每天一大早,余丹丹就要打开电脑,看看今天最新的疫情数据,她所负责的越秀区大东街,新增确诊病例的信息,然后一一电话及上门联系。

    “有些病人不想被打扰,得病了心情会变差。”同样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大塘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郭彩霞说,他们会耐心劝说居民清理家中积水,如一些供奉在神台上的花瓶水,她们往往要充分沟通,然后小心翼翼地拿下来倒掉。

    白天走工地、爬天台、查水箱,晚上还要汇总一天监测到的数据,供上级部门进行汇总统计。余丹丹汇总的数据包括两种,即成蚊密度和布雷图指数,前者是单位时间内,某监测点内成蚊的数量,后者是有蚊子幼虫的积水容器除以被查积水容器数,如果该指数越高,则意味着一旦外部病例输入,登革热发病的几率越高。

    据其单位统计,余丹丹累计入户调查1426户,搜索人数达3218人,搜索出疑似病例42例。同事陈纯彬记得,期间余丹丹的家婆因手术住院,其后两岁的女儿连续两天发高烧,她都顾不上照顾家人,仍坚守在岗位,所幸家人都很支持她的工作。

    在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正当微信朋友圈海滩美食满天飞时,社区医生郭彩霞取消了原本预订好的车票,坚守在防控登革热的岗位上。

    据介绍,在越秀区像余丹丹、郭彩霞这样奋战在一线的疫情防控人员,还有115位,他们穿行在垃圾池旁、工地积水处,默默付出,呼吁广大市民参加到翻盘倒罐清水的登革热防控工作中来。

    

文献来源:2014-10-14   南方都市报-AII07

作者:吴广宇 朱海靖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