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一年前,位于越秀区诗书路的“金陵台”民国建筑被开发商连夜拆除,此消息在广州引起轩然大波。
这批“金陵台”民国建筑包括诗书路69号、69-1号和71号,以及妙高台1号、3号和金陵台2号、4号。
一年后,“金陵台”复建被媒体广泛报道,复建的建筑虽然被钉上了“金陵台”的巷名,但实际上复建的只是诗书路69号、69-1号和71号,而原金陵台2号、4号和妙高台1号、3号———4座较小的建筑物,由于较早拆除,并未有测绘数据,也被文保和规划部门认定不具有保护价值,而不列入重建范围。
另一方面,明日在越秀法院,妙高台业主起诉开发商的案子将进行一审判决。
4栋建筑不复建 不属于文保单位
“金陵台”民国建筑复建工作正在如期进行,但复建的范围却让人有些疑虑。金陵台2、4号和妙高台1、3号4栋建筑为何没有复建?
2013年“金陵台”民国建筑被开发商拆除后,政府介入此事,开发商亦承诺对民国建筑进行复建,外界一度认为,复建的部分就是复建整个“金陵台”民国建筑。
但负责复建工作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表示,根据复建计划,复建的只是诗书路69号、69- 1号和71号这三幢建筑,不包括金陵台2号、4号和妙高台1号、3号,但会对这四栋中有价值的建筑构件进行保留。
2012年5月17日,在开发商第一次拆除金陵台和妙高台房屋后,越秀区文广新局称,被拆建筑为民国时期兴建的建筑物,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近现代建筑之一,建议作为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
次日,广州市规划局回应,上述建筑均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也暂未列入登记在册的文物线索。但是,根据2003年开始编制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述建筑位于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由此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给开发商发出了“缓拆令”。然而尴尬的是,该保护规划虽于2012年编制完成,但至今也未通过相关部门审批。
一纸“缓拆令”没能将金陵台和妙高台从钩机的铁臂中救出。2013年6月,这些房屋被开发商连夜拆除。
今年1月26日,广州市政府确定了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但金陵台、妙高台并未列入其中。所以至今,金陵台这类建筑只能算“准文物”,仍处于保护“无法可依”的境地。
妙高台业主起诉开发商
1998年,妙高台1号、3号和金陵台2号、4号的业主与第一任开发商广州市南方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建设”)签署了拆迁补偿协议,约定了回迁及安置补偿事宜。而后南方建设资金断裂,无力继续开发,导致地块烂尾,此时上述几栋房屋尚未拆除,房产证也暂时在业主手中。
2007年,广州翠桦地产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桦公司”)通过竞拍方式获得地块使用权。
2012年5月,开发商偷偷拆除了上述建筑的部分墙体,由于这些建筑属于民国建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被公众和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要求开发商暂缓拆除。
2013年6月,开发商在未通知业主的情况下,再次连夜拆除上述房屋,这一次,这几栋建筑没有保住,一同被拆除的还有诗书路69-1号。此后,政府成立专门的调查组,认定这是一宗情节恶劣的违法事件,建议依据法律规定,将违法者移交司法机关进一步调查取证和依法处理。
71岁的陈祖沛便是妙高台3号房屋的大业主,他的房子在开发商的拆除中几乎尽毁。
为此,陈祖沛等三名妙高台3号房屋的业主于去年7月向法院提出诉讼,认为翠桦公司私自拆毁他们的房屋,索赔480余万元。
陈祖沛一方认为,翠桦公司作为地块的承接方,应当根据拍卖公告的要求解决拆迁遗留问题,而翠桦公司不但没有解决拆迁问题,还在未经业主方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拆除房屋。
被告翠桦公司一方则认为,既然陈祖沛等人与第一任开发商南方建设签订了相关拆迁和补偿协议,那么房屋所有权就让渡给了南方建设。翠桦公司方面同时称,己方是通过烂尾地特殊政策取得地块的,根据相关拍卖公告,陈祖沛的房屋不属于解决拆迁遗留问题的范围。也就是说,翠桦公司认为,房屋产权归自己,此前并不属于强拆。
此案一审于去年11月在越秀法院进行,庭审的焦点在于,在翠桦公司拆除妙高台3号房屋的时候,该房屋的产权是否已经转移给第一任开发商。明日下午,一审判决结果将会公布。
历史建筑保护的里程碑
“金陵台、妙高台事件”牵涉到了发展商、租户、原业主、职能部门、专家、民间组织、媒体等诸多相关方,全程参与事件的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用“里程碑”来为该事件定义。
汤国华认为,整个事件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里程碑,“这件事引起了广州市民和各级政府对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视。事件促使政府鼓励文化团体和媒体推荐历史建筑线索,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公布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
事件发生后,广州全市进行地毯式的文化遗产线索普查,其中重点是建筑遗产,并将延续至2015年。
普查开始后,《广州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陆续公布。
“事件促使市政府制定了‘历史建筑线索预保护政策’和各级政府机构联动保护。也就是说,市民发现历史建筑的线索后报给规划部门,该建筑在职能部门未做出调查结果前,一年内不得拆除。这个制度非常有用。”汤国华说。
回访
复建的“金陵台”,还剩下什么?
“金陵台”民国建筑复建一直是广州媒体追逐的城市焦点之一,继6月初重建楼宇封顶后,7月下旬又重现了黄色外墙。
昨日南都记者现场寻访,多项建筑正在复建,楼内楼外处处是“历史细节”。现场施工的一名谢姓负责人对细节进行了讲解。
六边形地砖:全部铺好的六边形地砖是原建筑的特色,除了从被破坏的废墟上捡回的残件复用外,还要订造相同颜色和尺寸砖块,“广东都已经几乎绝迹,要到泉州去订”。
削角柱:在重建楼宇内,一二楼的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多条和其他建筑物不一样的柱子很抢眼。这些柱子为方柱,但4个方角均被整条削角。“这是原建筑的设计,证明当时的工匠细心,减少了使用者撞伤的可能。”
弧形梁:柱子特别,梁也特别。在一二层的天花与梁上都用草根灰进行装饰,让梁与天花的直角交叉面成为一段段的弧形,非常美观。
海棠花玻璃:原来金陵台建筑被誉为有点像船。主要表征就是两层楼都有圆形的铁窗。铁窗上现在镶嵌的玻璃是带有纹饰的。“这些叫单面凸型海棠花玻璃,你认真看,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光影,但外面看不到里面的动态。这也是现在已经基本不用的材料,订造不易。”
燕尾凖:卯凖结构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在金陵台原建筑,全部门框和窗套都用了最好的燕尾凖工艺。“凖位内宽外窄,倒梯形,这样相当结实。”
除了建筑物构件上复原历史细节外,大楼留给以后街道办公用地的公建配套面积也几近完工。在楼宇一层北侧的大厅足有100多平方米,以后可能由居委会进驻,并辟出2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摆放老楼物件。
文献来源:2014-07-31   南方都市报-AII08
作者:任磊斌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