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降水强度呈上升趋势
近数十年来广州呈现降雨日数逐渐减少,而降雨强度略微增加的趋势。降雨强度的增加,也产生了一个新名词“雨岛”,2012年4月13日,广州日报A7版《广州从“热岛”变成“雨岛”?》一文出街,在严谨专家眼中,“雨岛”带着问号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仅仅一年半后的10月21日,广州出现“雨岛”成市水务局的官方声音中。
在上周日和周一召开的“广州深隧排水系统规划论证”会上,专家指出,这几年短期降雨强度在增加,昔日10年一遇降雨如今成了2年一遇的降雨。因此市民感觉,近年来广州的雨水颇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大暴雨就有好几场。
3大“拦路虎”让城市频频水浸
排水管道设计标准偏低
如北京市排水系统就以抵御1~2年一遇的暴雨为主,广州中心城区83%的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9%达到“两年一遇”,部分地区甚至为“半年一遇”,仅有岗顶等少数地区为“五年一遇”。
下水道能力提升速度赶不上城市扩张速度
在广州,30年前尚为郊区的白云区、天河区,如今已经是城市最为繁华的一部分。但是下水道的能力并没有增加,就以广州人最为熟悉的沙河涌为例,上世纪90年代前,天河区成为开发热土前,沙河涌两侧尚且是农田湿地,本身就有蓄水能力,沙河涌流域天河一立交周边从未有内涝之忧,而城市硬底化之后,沙河涌成了集中的雨水收集地,虽然经过整治,让沙河涌泄洪能力有增加,但是依然未达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要求。
地下建筑装饰程度较高,地下车库密集,居民排放污染物的增加
过去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城市环境污染相对较低,即使排水不畅造成水浸和内涝,地面积水也相对较为清洁。
但现在大城市建筑密集,地下建筑装饰程度较高,地下车库密集,居民排放污染物的增加,让地表初雨污染成了难以接受的污染源。
老招难增排水力
不少城市的老城区利用现有的设施以及加强管理等手段,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浸”和污水横流的问题。以东濠涌为例:加强管道清疏只能够使管网达到当年设计标准,但受管径限制,无法进一步提高排水能力。由于东濠涌位于老城区,受建筑物、交通等因素制约,河道也不具备拓宽条件。由于受河道宽度限制、高架桥墩的阻水等因素影响,经计算,即使再加大泵站的规模,也无法提高排洪能力。
就东濠涌流域实施雨污分流条件来说,雨污分流仅能消减溢流污染,但造价高达16亿元,对排水体系帮助也有限。由于是老城区房屋密集,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实施空间条件已不能满足雨污分流继续推进的需求。另外,雨污分流工程后期维护管理较困难,很难避免后期管网混接等情况。
此外雨污分流即使成功,仍需同样解决初雨污染。由于初期雨水污染物含量较高,再加上管网沉积物的污染,即使采取雨污分流后,仍需对分流后的雨水进行收集处理,而且雨污分流无法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新药”排涝又减污
广州市水务局表示,从投资和实施效果看,深隧方案既能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又能大幅度削减溢流污染,而雨污分流方案则不能兼备这两方面的功能。该局局长丁强表示,深隧如打通老城区排水的“主动脉”,未来仍要继续完善浅层排水系统,如打通老城区排水的“毛细血管”。
在广州市水务局的计划之中,东濠涌深隧通过孖鱼岗涌竖井、中山三路竖井、玉带濠竖井与浅层系统连接。整个工程资金约6.9亿元。工程建成后,可削减东濠涌和新河浦涌流域雨季合流污水和初期雨水70%以上的污染,提高流域内合流干渠的排水标准到10年一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市政工程设计院教授张杰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东濠涌深隧建成后,遇到5年一遇的暴雨,现有29个水浸点(积水超过20厘米)中,能消灭12个,其他17个依然有水浸,但是能减少水浸程度。
市水务局测算得出,东濠涌深隧能带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改善水环境后减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的间接效益,减少流域内城市内涝,保护流域内居民的财产安全。50年内,因东濠涌深隧的实施能有效防止内涝20次,每次内涝按照2亿元计算,节省的经济损失静态价值为40亿元。
四大措施助力深隧
措施1
浅层排水系统同步改造
但是深隧不是万能的,那么,东濠涌剩下的水浸点如何处理呢?张杰说:“深层系统建设和浅层系统改造要同时进行。深隧建成后,浅层系统改造完成,那么剩下的水浸点也有信心消灭掉。” 此外如石井河、天河东等城市化进程刚起步的新区,专家论证会上则明确,能浅层解决的问题绝对无需走深隧之路。而记者在沈阳采访获悉,浑南新区在建设伊始,先建好一条浅层隧道,其中将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电缆等纳入,下面还可以作为排水设施。
措施2
加强下水道管理水平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工学博士张刚说,“其实水浸街改造工程应该是多种形式,不能一概而论。加强市政设施的维护就非常重要,据我们前几年的调查,广州市大概50%的水浸街是由于路面维护不善造成的,包括垃圾进入到里面去了,如调查发现,华师后山的排水口基本被淤积堵死,因此很多水浸街是由于设施维护不当造成的。”
措施3
浅层强排泵提高排水能力
张刚说,暨南大学水浸街的改造工程已经结束了,从过去两年几次大雨看,暨南大学已经成功应对暴雨的袭击,说明改造工程是成功的。与暨大相似,岗顶水浸点改造、天河一立交水浸点改造均采用增加收集雨水口,加水泵强排的方式解决水浸问题,这能否成为范本进行全市推广呢?值得考虑。
措施4
雨洪利用工程有利源头削减
张杰也强调,还有其他综合措施,广州也正在考虑采用。例如采用源头削减的办法,建成区超过1万平方米就要先建雨水调蓄池,“可以结合平常景观做,地下或者地面,小区里的池子更好;此外,城市还应该充分利用小湖、小水库,都有调蓄的作用。”如海珠区电子七所正在做的雨洪利用示范工程的设计,会先做生态屋顶,下雨时会进行雨水收集,过滤后储藏起来当作景观用水。
文献来源:2013-10-27   广州日报-A2
作者:刘幸 叶卡斯 杜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