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一隅的太华坊南接东风中路,北连丹桂里,不过3米来宽,总长也不过200米。别看它现在不怎么起眼,当初可也有一段威水史。根据《广州城防志》记载,顺治11年(1650年),尚可喜攻破广州城,军队大开杀戒,屠城7日,数万匹战马随之悉数入城。
当时的太华坊所在地只是一片无名菜地。这里仅靠发源于白云山的文溪,地势开阔,适于跑马饮马。于是,尚可喜在这里圈了方圆六七十亩(约4万多平方米)的地,用来养马。久而久之,老百姓就把这里呼作栏马房。
尚家灰飞烟灭马场荒芜
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下令撤藩。尚可喜对局势的判断很清醒,他明确地支持康熙,反对吴三桂。奈何儿大不由爷,1676年,长子尚之信被吴三桂成功策反,掉转头来攻打父王府邸,尚可喜气得一命呜呼。后来,尚之信再次转向,投靠朝廷,掉头攻打吴三桂。他虽然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但当过叛徒的人绝不可能再次获得康熙的信任。1680年,康熙找了几个碴,命令尚之信自尽。尚家在广州三十年的霸业灰飞烟灭,其养马场很快也就荒芜了。渐渐地,老百姓在马场周围盖起了房子,只剩下中心区域的几处高坡没人看得上,任由荒草生长。于是,人们又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叫做烂马房。
改名“太华坊”流传至今
《广州城防志》记载说,咸丰年间,一群读书人嫌“烂马房”这个名字不够优雅,就又给它改了个名字,叫做“太华坊”,这个名字一直流传至今。到了清末年间,学者汪瑔在这里盖了座宅子。他留下了一首词:“当年苜蓿化蓬蒿,难问沉香七尺槽。策柬客来风力豪,土堆高,一半儿斜阳,一半儿草。”汪瑔也是个在官场里打滚的人,因为情商颇高,被誉为“旋于危险而不展其名,久处脂膏而不润其身”。不过,面前的马场遗迹时时述说着“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无常,难怪他要心生感慨了。
文献来源:2013-10-15   
作者:广州日报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