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广州开建首条现代马路

     修堤缘起

  沙面岛气象一新

  张总督拍案而起

  读者您可能要问了,沙面岛为何能让见多识广的张之洞大受刺激呢?这呀,咱们还得从头说起。鸦片战争以前,沙面岛原是一片荒凉的沙洲,名叫“拾翠洲”,面积不过300多亩(约22公顷)。1861年,中英双方签订《沙面租借协定》,英国人利用清政府给的赔偿金,在这里填土筑岸、铺设马路、盖起洋楼、修造教堂、规划公园。没用多少年,小小一个沙面岛绿树成荫,栋栋欧式小楼掩映其中,除了住宅之外,这些小楼或为银行,或为洋行,散发出强烈的商业财富气息。

  沙面岛还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道路系统,3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与5条南北走向的次干道纵横交错,通往小岛的每一个角落,马路旁还都修起了绿化带,草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此外,洋人还在全岛周围修筑了厚厚一道堤防,以防水患。

  相形之下,珠江沿岸的老城区就实在不太像样了。据当时的《番禺县志》、《南海县志》记载,广州城区内外有名可考的街道约有400多条,其中城墙之内的老城区约为100多条,西关一带也有100多条,其余街道散见于东关、河南一带。

  这些街道大多只有一两米宽,十分逼仄。街道多用麻石铺路,挑夫走走还可以,马车都很难挤过去。路旁阴沟很容易堵塞,街上常常污水四溢,空气混浊。珠江沿岸的居民还喜欢“与水争地”,填河造屋,有钱人家动不动就把房子盖到河中去,弄得水道日益狭窄,河岸上更是堆起厚厚一层垃圾。由于河道阻塞严重,水患就成了家常便饭,每逢江水异涨,西关、南关一带便如塘如池。

  张之洞是1884年来到广州,就任两广总督的。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在广州建铁厂、搞航运、办教育、练水军,轰轰烈烈干了一番事业。对颇具雄才大略的张总督来说,整洁美观的沙面岛与杂乱无章的珠江沿岸之间的对比实在太强烈,太让人没面子了。恰巧这时,地方士绅倡议在珠江沿岸低洼之地修建基围长堤,张之洞拍板决定,修筑长堤马路,一来防范水患,二来打造珠江沿岸的商业新形象,与沙面一争高低。

  按张之洞的构想,长堤马路东起东涌,一路往西,越过沙面,西至横沙,东西共长约6公里,全以花岗岩筑堤,石堤高3.3米,堤上筑起马路,宽达10米,足可行车;沿堤一侧多种树木,为路人提供荫凉;马路靠里一侧盖起骑楼,一溜全是商铺,鳞次栉比,铺廊既可遮风挡雨,又方便市民走走逛逛,聚拢人气。这样,珠江沿岸的商贸活动,自然是一番新天地了。

  首段工程

  天字码头多贵人

  周边铺租应声涨

  1889年7月,长堤大马路开始动工,不巧的是,当年11月,张之洞就调任湖广总督,离开广州。这时,天字码头刚刚重修完毕,码头两侧的堤岸不过修了400多米。接替张之洞督粤的是李鸿章的亲哥哥李翰章。李鸿章虽然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但李瀚章对修筑长堤马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1900年5月,李鸿章自己出任两广总督,但他在广州只待了不到两个月,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了,压根没空去想修长堤马路的事。总督走马灯一样换,长堤马路工程一搁就是好多年。

  在张之洞任下,长堤马路虽然只修了400米,但其聚拢财富的效应已初见端倪。要知道,这么宽阔整洁的大马路,大家都是头一遭见啊。再说,这里邻近码头,运输方便,做起生意来,不知道比拥挤逼仄的老城区方便多少倍。于是,商人纷纷争先恐后,前来抢购填筑的地段及商铺。短短几个月,老西关的房租地租价格一路走低,因为商人大多转战到这里来了。

  如果说长堤马路旁的骑楼大大便利了商人,那天字码头的重修则很好地提升了政府形象。重修后的天字码头通体由花岗岩打造,十分雄伟壮丽。1891年,希腊国王恰列维奇访问广州,就是从这里上岸的,这也成为长堤“天字码头段”修成后的一大盛事。

  1903年4月,两广总督换成了“满洲虎”岑春煊。岑春煊是清末重臣,势力可与袁世凯抗衡,俗称“南岑北袁”。他每到一个地方当官,就在当地开新学、办新政,惩戒贪腐,人们都管他叫“屠官”,英国人则送了他“满洲虎”的外号,可见此人手段之铁腕。到了广州后,他就开始筹划在张之洞所建长堤天字码头段的基础上,展筑江堤,并沿堤修筑马路,振兴商业。

  商业传奇

  修长堤耗时廿年

  聚商贾黄金万两

  岑春煊的规划深受商人们欢迎。他们的主要想法当然不是防洪,而是发财。投资行家在报上预测,随着粤汉铁路的开建,连接黄沙总站与大沙头车站的长堤将成为全广州的商业中心;士绅因此纷纷争夺各段工程的修筑权,因为长堤修成之后,地价上涨是板上钉钉的事。商人闹嚷嚷争个不停,岑总督一锤定音,成立堤工局,官商合办,委任知名企业——陈联泰机器厂承担堤岸修筑及马路铺设工程。岑春煊还在广州开办了士敏土厂,其目的之一就是为长堤马路工程提供水泥。

  但凡读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都知道,陈联泰机器厂是广东第一家现代工厂,经济实力没得说。不过,就算有岑总督的铁腕支持,长堤工程也是一拖再拖。比如,从天字码头至龙川口(今白云路一带)本来预计1903年年底就可以建成的,结果一直到1906年才通车,整段工程更是到1910年才建成通车。

  “拆迁难”是长堤施工最大的阻碍,产权纠纷闹上公堂者屡见不鲜,工程时建时停;沿堤地段本是“随筑随卖”,可工程进度不尽如人意,人们渐渐开始观望,地价随之走低,堤工局筹资“缓不济急”,资金链时时面临断裂的风险,工期一拖再拖,等到长堤修成,清王朝也快走到尽头了。

  1910年,长堤马路川龙口至西濠口段和黄沙段全线贯通,东由川龙口接连东门外东沙马路, 西由西濠口直达黄沙通粤汉铁路总站, 长约3.6公里,宽约16米,“车来车往,通行无阻”。长堤的修筑虽一波三折,但建成后商贾纷至沓来,所谓“长堤一修,黄金万里”的说法,一点不夸张。清亡以前,这里已商铺戏院林立,到了民国,随着真光、先施、大新等百货公司先后在此“落脚”,长堤更是车来车往,衣香鬓影,富贵繁华,全城无出其右。长堤的商业传奇就此拉开序幕,其间多少精彩故事,我们留到以后再讲。

  长堤修建编年史

  1889年7月,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决策,长堤马路天字码头段开工。张之洞计划修成一条长6公里,宽10米的现代马路,打造珠江沿岸的商业新形象。

  1889年11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离开广州,天字码头两侧堤岸仅修成400米,之后工程搁置多年。

  1903年4月,“满洲虎”岑春煊调任两广总督,决定成立“堤工局”,继续修筑长堤马路,并委任广东第一家近现代制造企业——陈联泰机器厂承建工程。

  1910年,长堤马路川龙口至西濠口段和黄沙段全线贯通,东由川龙口接连东门外东沙马路, 西由西濠口直达黄沙通粤汉铁路总站, 长约3.6公里,宽约16米,“车来车往,通行无阻”。

文献来源:2013-09-24   广州日报-A17

作者:王月华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