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老奎楼静卧闹市旁

     53号线索

  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35号考亭书院

  古往今来,莘莘学子,声声诵读。无论古时书院,还是今日学校,都见证了他们为蟾宫折桂而寒窗苦读的身影。清代中后期,以广州府衙(现广大路广大邮局以南)为中心,大体在原越秀区范围内,云集数百家书院,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书院群,在全国难得一见。北京路商圈中的考亭书院就是书院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渊源:朱熹门风 岭南传承

  考亭书院的渊源可追溯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院的原址在福建建阳城西的溪山考亭玉枕峰山麓。南宋时,朱熹父亲朱松被秦桧罢官而到该处办学。朱熹晚年在考亭建竹林精舍以授徒,桃李满天下。朱熹的门生弟子及后世文人为了纪念这位儒学宗师,在各地创建多所名为“考亭”的书院。

  据资料记载,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朱熹第六代孙朱文焕随军南迁,战死于广东清远疆场,他的两个儿子在清远定居。至清代乾嘉年间,家族的其中一支在今台山一带已发展为一大族。为了弘扬祖先在考亭的儒泽,勉励子孙学业有成,家族在距离广州府学不远的流水井建起考亭书院,又名“朱家祠”。

  据《粤桂朱氏源流》记载,该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书院还规定,凡本姓人中举人以上,必须接受紫阳书院(紫阳为朱熹别名)的奖赏和在这两院举行祭祀仪式,这一做法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取消才终止。可见,考亭书院并非一般讲学授徒的书院,而是兼具宗族祭祀和聚会功能的场所。

  现状:现已改作民居

  记者从书院进门,经过奎楼,走进开阔幽静的庭院。院内柳绿花繁,亭亭如盖;麻石路青青,水井古朴,依稀保留着历史风貌。原中央建筑是祠堂,东西两侧为书屋,祠堂和书屋之间是青云巷。据长者回忆,祠堂是三进结构,前座是仪门,中座为大堂,大堂中设大厅,高悬牌匾,两侧大柱有对联,大堂两侧是满洲窗间隔的书房。后座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设有书房。

  新中国成立后,书院多作为民居使用,考亭书院也不例外。书院中央的祠堂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继而盖起三层黄色外墙的民居,庭院的一半也盖了民房。东西两侧是坐落整齐的书屋,硬山顶、碌灰筒瓦,现今大体保持外貌。在考亭书院居住超过半个世纪的60岁朱伯告诉记者:“以前大院住了100多户人家,现在迁走不少,剩下约五六十户。里面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姓朱,不是亲戚就是同乡。”


  书院奎楼:

  广州现存

  最高大完整的一座

  考亭书院大门向东,建在奎楼下,取紫气东来之好兆头。门檐高5米,门上石匾刻着“考亭书院”四字,字迹与建阳现存宋理宗所书的“考亭书院”相同。门檐后是由青砖墙砌成的奎楼,高约13米,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楼顶两侧为镬耳状屋顶。二楼窗上的小石碑刻有“奎阁”二字,意取中魁入(内)阁。历经200年风雨,奎楼至今挺立,是广州现存最高大和完整的一座奎楼。

  何谓奎楼?奎楼亦称魁星阁,为敬奉奎星所建。奎星是中国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为“奎宿”,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主管科举考试的天神,因为传说中的“奎”的形象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合起来如一“魁”,所以奎星又俗称魁星。

文献来源:2013-09-18   广州日报-A30

作者:莫冠婷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