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祠堂”暗藏老城区

     越秀区一座中西风格结合建筑为广州目前唯一“空中祠堂” 旧时或为书院 

 

  有一座庞大的祠堂(或为书院),坐落于欧陆风情西方风格的民国建筑楼顶,它是广州目前唯一“空中祠堂”,让居民和专家都啧啧称奇!这座中西合璧的“双生”建筑藏身于越秀区广卫路与越华路之间的华宁里小巷内,除了“空中祠堂”和西式建筑,大院内还藏着清代“岭南大才子”鲍俊书写的“太和书院”牌匾,资料显示这里还是民国时期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旧址。

  专家表示,像这座西式平天台上建规模宏大的两进中式建筑至今未发现有第二座,具有保留价值。但“太和书院”与民国西式建筑之间有何关系,至今仍是谜。华宁里48号去年曾传出拆迁消息,但日前越秀区相关人员明确,华宁里48号不会拆。

  清代诗人鲍俊题字

  黄色外墙的华宁里48号大院门楼,挺立着两根高3米的罗马柱。穿过门楼走进大院,可见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栋建筑,与西面门楼的建筑风格一致。南面建筑高4层;北面建筑楼高3层,凸显欧陆风格。

  近日,记者与文化爱好者网友@vickymama走进大院,发现大院门楼辅警宿舍二楼镶嵌着一块约长2米的牌匾,上面镌刻着“太和书院香山鲍俊书”字样。鲍俊(1797年~1851年)是晚清岭南著名诗人、书画名家,有“岭南大才子”之称。

  祠堂“寄生”西式建筑上

  大院北面是一座3层高的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大楼,通体黄色,一楼大门带有大型拱门和长长的连廊,四根方柱直通三楼楼顶,方柱顶端有西方古典主义的雕花装饰。三楼顶部是白色的封闭式露台围栏。

  从邻近楼宇顶层俯瞰华宁里48号,让人惊喜地发现其北面建筑之上还“寄生”了一座祠堂,屋顶杂草丛生。

  据汤国华教授介绍,该祠堂是岭南广府传统祠堂型制的砖混结构祠堂,是民国期间的仿古建筑。祠堂前后两进、后进较高大,采用硬山屋顶、博古脊,乌烟辘筒瓦面、绿色琉璃瓦围边。屋面排水是采用民国坡屋顶流行的有组织排水。此外,支承这座仿古建筑的下面4层西式建筑估计较早建;而屋顶的其他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加建。此前,附近居民表示,上面的祠堂叫黄氏家祠。

  根据《广州市志》记载,在1935~1938年间,华宁里48号是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所在地。广东省名老中医管铭生、广州市名老中医刘亦康,是该校首届毕业生。

  专家:身世之谜,有待挖掘

  汤国华教授表示,上中式下西式两种风格结合的民国建筑,在广州老城区有不少,一般是西式建筑的平天台建中式小凉亭,但像这座西式平天台上建规模宏大的两进中式建筑至今未发现有第二座。此外,目前还未弄清上下建筑的关系,也就是“太和书院”、“黄氏家祠”、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与民国西式建筑的关系,有待挖掘。

文献来源:2013-09-18   广州日报-A30

作者:莫冠婷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