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只剩“半桶水” 该去该留?

    昨日,一场以骑楼为主题的展览,把中山四路骑楼街改建前后面貌的比对,用完整的数据和详尽的图片呈现出来。这是一帮80后“广州仔”花了一个月时间,实地调查中山四路288号至328号17栋骑楼的结果。

  他们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思考:中山四路上这些“半桶水骑楼样板”是否还需要保留,假如沿用到中山六路的改造上,又是否恰当?

    调查:改造后使用率降低

  “290-292号,三层骑楼建筑,原占地面积100m2,原总楼宇面积260m2,现总楼宇面积95m2,现使用面积25m2,首层曾经营商铺:广州越秀区第一诊所……”

  在建设六马路由居民楼改建成的荔枝会馆内,一个个羊皮纸板画出了中山四路17幢骑楼的原状截面结构图、改建前后使用情况和面积数据的对比表格,目前使用率之低让人唏嘘不已。

  继在金声电影院残缺墙体上放映《金声泪》,由“广州仔”组成的“声·鸣行动小组”又一次以旧城改造为题操作艺术项目。成员们通过1个月调查,整理了中山四路17栋骑楼资料,最早的一张照片追溯到清朝。

    现状:骑楼成“半桶水样板”

  “我们想以此来引发大家分析旧建筑活化的可能性,为广州的旧城改造带来正面积极的思考。”小组主要成员阿火说,成员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自去年9月起,由于让道南越王宫博物馆施工、城隍庙扩建等工程,中山四路南越王宫段骑楼街商铺(旧儿童公园至忠佑大街)已经全部清空,为了建造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消防通道,这些骑楼的主体建筑已经基本破坏,二三层不能再使用,骑楼内部近半内拢更是拦腰劈去,完整的墙体仅被一面铁皮所代替,骑楼已经不成骑楼。

  “这样的半桶水骑楼,不仅居民被迁走人去楼空,除了首层作为商铺还有部分在经营,整体使用率甚至不到1/4,今非昔比。”

  “广州的骑楼变迁还在继续,临近的中山六路的扩建也迫在眉睫,是否应该把中山四路骑楼的改造模式原封不动地‘嫁接’过去,我们认为值得思考和商榷。”

    ▲观点交锋▼

  保留派:这是历史纵贯线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认为,从城隍庙忠佑广场至旧儿童公园这一段路,串联着两千多年的南越王宫、六百多年的城隍庙、一百多年的骑楼街和近五十年历史的旧儿童公园,构成一条历史纵贯线。

  拆除派:今已面目全非

  网友“巴索风云”觉得,这17栋骑楼的主体结构已被破坏,外立面已失去“原汁原味”,与其“为了纪念而保留”,不如加倍关注整体保护中山六路、同福路等路段上未被“加工”过的骑楼。

文献来源:2011-02-28   南方都市报-AII12

作者:朱丹婷 叶斯茗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