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路建商住楼骑楼街成废墟

    市民投诉一边喊保护一边拆骑楼  

  骑楼候选岭南十大文化名片,令广大市民兴奋。一方面,文化人士及不少市民都在为保留广州的传统而努力,但另一方面,广州的许多特色建筑如骑楼街却正在“消失”。

  昨日,记者实地考察发现,以市中心为例,部分骑楼街正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如珠光路至北京南路部分路段。

  文/记者罗桦琳、曾卫康

  记者调查:“中南坊”门牌成垃圾堆

  从珠光路152号开始,一连几栋楼房,外围完全被棚架及纱网围蔽。记者发现,原本的“中南坊”已成废墟,门牌两旁的骑楼走廊,堆上了各种各样的装修垃圾以及雪糕筒、饮料盒等生活垃圾。昔日为路人遮风挡雨的骑楼天花板,每块的中间都被凿开了大洞,钢筋外露,并发出阵阵恶臭。

  珠光路140号至136号的骑楼仍然未拆,不过134号已经搭上棚架,126号也已经完全围蔽。从150号至126号,短短的骑楼街下,仍然有几间小店在做生意。“我在珠光街长大,几十年来,眼见着骑楼街越来越少,心里真不是滋味。”其中一间修车店的店主罗先生说,小时候,珠光街整片都是骑楼,连街与街的转弯处都有瓦遮头,不过现在已经越拆越少。“最后一排都要拆,广州骑楼已经很少有!”

  在马路对面的珠光市场前的报摊档主告诉记者,珠光北约的这片地,拆拆停停已近两年。“还没有完全签好协议,有居民不愿搬走。”

  附近居民:宁可自己掏钱重修骑楼街

  记者顺着珠光路继续走下去,来到珠光路63号。珠光路63号至57号,同样是规划拆除的骑楼路段。在57号门口,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10年前已经说拆,说到现在还没拆,拆迁办也已偃旗息鼓。”

  日用百货店的店主黄姨说,反反复复,让居民和做生意的都提心吊胆。百货店的老板表示:“街坊宁可自己掏钱重修骑楼街,都不想这么好的地方被拆。”

  正在百货店买拖鞋的一个阿婆很气愤地投诉:“自己住在东堤,就住在骑楼街的二层,骑楼街拆了重修之后,变得又窄又高,完全不是“原版”。

  据悉,根据去年8月的拆迁公告,拆迁地点和范围是在越秀区珠光路43、45、47、49号地段,即现在越秀区珠光路55、57、59、61、69、73、75、77号。珠光路59号等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也在拆迁范围内。

  据街坊透露,拆迁工作计划在2011年6月份完成,拆迁后将建成大型的商住楼。

  相关新闻

  骑楼候选文化名片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罗桦琳)昨日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岭南十大文化名片”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筛选出粤剧、南越国遗址、开平碉楼、孙中山、骑楼等最具代表性的20个岭南十大文化名片的候选名单。而凉茶、广州传统三雕一彩只有粤绣进入,主办方说,群众可以多提意见,一些名片可补选进来。

  这20个候选项目包括:粤剧、南越国遗址、开平碉楼、孙中山、惠能、珠江、粤菜、岭南画派、南海一号、粤绣、广东音乐、石湾陶瓷、南海神庙、南狮、岭南中医药、陈家祠、客家围屋、岭南园林、端砚、骑楼等。

  6月中旬,将举行终评现场活动,专家及特邀民众将现场互动PK,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终评投票,结合民众网络投票,最终选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文献来源:2010-04-15   广州日报-A22

作者:罗桦琳 曾卫康 陈安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