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密广州古时内涌历史功能———既为泄洪渠亦作商船避风港

    “寻访东濠”影响持续升温!昨天上午,来自广东省社科院、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广州大学等社科文化界的专家齐聚一起,讨论由东濠涌延伸的广州河涌历史文化及广州“水城”历史渊源。

  专家会认为,东濠会馆作为广州第一个河涌主题博物馆,将丰富广州的博物馆类型,一定程度上还将传承并促进恢复广州“水城”历史特色和优势。因此,这个“新生儿”对于广州而言意义不小。而如何发挥这个河涌博物馆的作用,需要在定位上把准。中山大学教授邱捷认为,河涌博物馆会把广州“水城”印象重新带入人们的视野和关注中来,因此,东濠会馆应该在文化定位上,充分选纳关于广州河涌、水城等相关的城建历史、文化历史等,让整个博物馆能够承载这份历史的厚重。

  东濠内涌为广州重要泄洪口

  尽管今天行走在广州城区里,很难将广州与水城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广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城。广州古时“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山水格局中,六脉渠基本分布在越秀区范围内,六脉渠水出城后,汇入东西南濠,再排入珠江。

  要了解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不能不研究以东濠涌为代表的广州内河涌。《养成古钞省会城郭图说》中就提到:“古渠有六,贯穿内城,可通舟楫。使渠通于濠,濠通于江海,城中无水患,实会之水利。”

  专家冯沛祖介绍,东濠涌曾与广州城建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即文溪改道。据史料记载,原文溪河谷地带水源丰富,但为低地,春夏雨水盛时,易为水患。而此次工程之所以在广州城建史上堪称一件大事,是因为文溪改道后不再穿城而过,因此改变了广州城市的部分水道结构,减轻了老城北城区一带的水患。而原流经城内的文溪河道因水源被截流而水量减少,且随着城中人口增多而水道渐窄,以致最后淤断成陆。而文溪改道后的东濠涌,则变得长达5公里,水源之富曾为全城之冠。

  东濠涌还曾见证了广州壮烈的抗洪史。据了解,在东濠涌成为护城河后,下游两岸民居越来越多,各种生活垃圾废物尽向涌中倾倒,造成河床淤积日益严重,河道逐渐收窄。每逢暴雨,屡有水患。1932年7月29日,广州暴雨,山洪暴发,城内水深盈尺,小北一带首当其冲,屋塌人亡。后于1935年建越秀桥,同时疏浚整治东濠涌,使白云山蒲涧水经东濠涌,直泻珠江,使广州免受洪水之灾。

  曾是避风港见证海上商贸繁荣

  “广州的内河涌在以前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过往商船避风港的功能。”长期研究岭南商贸史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立人介绍说,根据陈大震大德《南海志》记:“三城(子城、东城、西城)南临海,旧无内濠,海飓风至,则害舟楫。大中祥符(1008—1016)间,邵旷知广州,始凿内濠,以通舟楫,州人便之。”而根据《宋史》反映的事实来看,宋代广州内港在飓风来袭时,船舶的安全也大受威胁,直到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南濠、内濠相继开辟之后,情况才得以改善。

  赵立人分析认为,不少贸易港在正常作业的锚地之外,还辟有供船只躲避大风浪的港湾,即避风港。古代广州的南濠和内濠显然也承担了避风港的使命。

  “凡作为过湾商船避风港的内河涌,都与当时的商贸业有着直接的联系。”赵立人介绍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型商贸港口的选址一般需要几个条件:有深水道直通大洋,以航行巨艘;有广深港湾,以抵御风浪,以供轮船之湾泊,而保轮船之安全;有连接之陆地,以便陆上之交通;及有联络之河道,以便水上之运输;有充足地方,为现在设施,及将来发展之用;距离商业中心不远。而东西南濠在当时,就承载了这样一些港口的商船避风港功能。

文献来源:2010-03-25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陶达嫔 张晓敏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