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濠涌整治建广州城中心“绿道”

  “我每天开窗从18楼望下去就可以看到东风路段的东濠涌,如果东濠涌整治后能实现规划愿景———沿东濠涌散步到珠江边,那是一件真正改善公众对广州中心城区环境印象的好事!”

  本报近期连续推出的“寻访东濠”系列报道引起读者和沿河涌居民的关注和热议。昨天上午,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教授在谈到东濠涌整治工程时说,作为在临东濠涌边居住了30多年的城市居民,对东濠涌的整治和改变十分关注。

  陈鸿宇教授认为,广州老城区治水不应为治而治,应该把治河涌与旧城再造相结合,把它当作一项振兴老城区的工程来做!他提议,在城市“蔓延“的进程中,作为承载了广州2220多年历史的老城区,已经面临着一系列“被弱化”的问题,广州的旧城再造迫在眉睫。

  “治理东濠涌就可以作为旧城再造的一个切入口,通过改善环境尤其如郊区般的连片绿地的建设,来推进产业特别是高端或新兴的服务业和人气的双重集聚,以重新恢复老城区的魅力,从而实现老城区的二次振兴”。

  把沿东濠涌建成城中心“绿道”

  “任何依水而建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文明让人们曾一度认为可以不要母亲河了,到了后工业化时期,人们才重新认识到,水资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陈鸿宇教授认为,治理水系和重新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是加重了城市的负担。相反,水资源的重新开发和利用,为重聚“产业”和“人气”提供了现实基础。

  陈鸿宇分析认为,当该区域的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时,在边际收益规律的影响下,产业和居民的双重扩散出现了,“扩散效应”渐渐取代了“极化效应”,100多年以前,英国大工业在城市的高度集聚,让住在工业城市里的英国人开始尝到空气污染、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的“苦头”。到郊区去、住上绿荫掩映的“house”,“郊区城市化”的浪潮很快席卷整个英国”,英国许多老工业城市从旧城区外迁,旧城从此走向萧条和衰落。十几年来,广州城市形态的“南拓”和“东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郊区城市化”这一客观发展趋势。

  因此,应该把治理东濠涌,作为振兴老城区的一个工程来做。陈鸿宇建议东濠涌的整治不能是为了治水而治水,应借沿东濠涌建设绿带的契机,同时推进相匹配的休闲、服、务业等,把沿东濠涌建成广州中心城区的“绿道”。以此带动老城区再次推进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陈鸿宇介绍说,“绿地—环境—‘人气’—产业,这一‘旧城再造发展模式链条已被伯明翰、格拉斯哥、卡迪夫的成功转型实践所证明。”

  从治理河涌切入旧城再造,重振广州传统中轴线

  陈鸿宇教授认为,解决老城区弱化问题不能只着眼于保护个别特色建筑,必须着眼于人口和产业的重新集聚,来推动旧城再造。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居住、产业环境的再造。而通过推动绿地的建设与养护,特别是如郊区般的连片绿地的建设,是重聚“人气”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的重要“抓手”。

  陈鸿宇教授建议,在把沿东濠涌打造成为广州城中心“绿道”基础上,应该继续考虑绿地的连片建设与养护。尤其对于“人脉、文脉、商脉、史脉、水脉、政脉”要素都集中的越秀区而言,更应该连片开发更多的绿地公园。

  陈鸿宇教授说他赞成雷铎教授的提议,将兰圃、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人民公园、北京路步行街、海珠广场连接为成片绿地,机动车从地下隧道通过。“通过‘绿道’和‘绿轴’的建设,重新发挥广州传统中轴线的作用,而提高越秀老城区的聚合和辐射功能。”

  中心城区大幅建设绿地,是否是赔本的生意?

  “这个问题一定是很多地方政府所考虑的问题”,陈鸿宇对此向记者介绍说纽约的中央公园一年就能吸引2500万人次。在天气热的时候,一天甚至能接待30万人次。这个公园原来是一个荒凉的地方。自从中央公园建成后,这里成为纽约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伦敦的“绿色公园”、“海德公园”和“肯辛顿公园”三园连接成老城区的“绿轴”,著名的牛津街商圈、白金汉宫、西敏寺就在“绿轴”的周边,体现了伦敦的“史脉”、“文脉”、“商脉”、“水脉”、“政脉”、“人脉”这“六脉”有机融合。威尔士的首府加的夫将原来的旧港口,改造成歌剧院和摇滚音乐露天广场,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可见,绿地建设不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赔本买卖,而是低成本高回报的长线投资。“欧洲一些老牌工业城市重新复兴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植入“绿道”和“绿轴”之后,新的产业也会应运而生。比如广州的河涌整治好之后,完全可以发展小型船艇观光旅游,使珠江夜游的形式更加丰富。”陈鸿宇建议。

文献来源:2010-03-18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陶达嫔 符超军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