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家租客“围困”庐江书院

    电影《72家租客》也有现实版,遗憾的是,他们竟挤在一座百年文物保护建筑里。记者日前扫街时发现,在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何家祠道院,居然恰好有72户直管公房老街坊住在大院里,相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庐江书院几十年,此事曾引起了人大代表的注意。

  走进喧闹的西湖路,从一个路口走入流水井社区,再经过一段幽静的小巷,转身就能见到“何家祠道”。从大门往里望,偌大的空地上摆着几个大的晒衣架和一个堆满废板凳等杂物的小竹亭。围绕在庐江书院正门的四面,是几栋两三层楼高的小阁楼,阁楼旁,锈迹斑驳的晒衣架上晾着各式各样的衣服,甚至有五颜六色的内衣内裤,而小巷上方则被随意搭建的棚架和晾晒的衣服遮住,完全看不到阳光。

  庐江书院旁边两条狭窄的巷子里一派繁忙和气的景象,一名中年妇女正在用公共水龙头洗衣服,另一侧相对的巷子里,一位阿婆正在晒衣服,刚买菜回来的何姨熟练地穿过何家祠道大门,阿婆见到后马上跟她打招呼:“今天怎么这么晚买菜啊?”

  晒衣服的阿婆告诉记者,从解放前开始她就一直住在这间房子,她祖籍是肇庆,“一家好几代人都住这里,解放前住下的公房,虽然房间小得像鸽子笼,但是租金一个月才几十块钱,都住惯了”。

 

  有代表建议在此片设文化产业运营区

  72家租客或将迁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庐江书院主体建筑被北京街道办事处租为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但是书院周边72家住户乱拉乱搭电线、乱挂衣物、乱堆杂物的行为非常普遍,越秀区北京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造成极大的消防和安全隐患,同时也给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带来影响,而另一方面,居民长期居住在不通风、不采光的狭小环境中,生活质量非常差。

  在日前召开的越秀区“两会”上,越秀区人大代表直指,大小马站书院群中书院规制保存最完整的庐江书院,其主祠周边书院房舍成了72家房客的大杂院。此外,药洲遗址庭院中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的历代碑刻石刻,也处于露空状态,庭院空置。代表建议,可立项建设药洲遗址、庐江书院、南方剧院广府文化产业运营区,使该运营区成为广府文化薪火相传的舞台和市民了解、感知、学习岭南文化精髓的平台。也就是说,一旦该立项获得通过,这72家住户或将面临被迁出的命运。

文献来源:2010-03-16   新快报-AII07

作者:李婷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