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口瓮城遗址”是广州仅存的明代城门,1999年被公布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而时至今日,瓮城遗址却杂草丛生,成片的野芋头格外茂盛,古城墙古城门埋没其中,这是何故?
幸好,记者日前获知:这处代表广州古代城市面貌的标志性遗址维修、保护和展示新计划,有望在近期出炉……
野芋埋没古瓮城
“西门口瓮城遗址”位于广州市繁华路段中山六路、中山七路和人民路交界处,是广州仅存的明代城门,1999年7月27日被广州市政府公布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遗址保护与道路、地铁出入口以及附近地块的开发有矛盾,市规划部门经过再三论证,2003年终于制定出在该遗址建设下沉式地下广场的两全方案。
然而,时至今日,瓮城遗址却杂草丛生,成片的野芋头格外茂盛,将本来残缺不全的古城墙古城门埋没其中。走近细看,记者发现门洞中有整齐的铺盖痕迹。而在马路对面,是和瓮城古城墙连为一体的长庚首约,沿“宝生大押”和华丽的长庚首约下阶梯,右手边便是古城墙,两面墙壁均被镶上漂亮的瓷砖,理由是“保护古城墙”以及“迎亚运”。
一边是古城墙“修旧如新”,一边是瓮城遗址任由风雨侵蚀。路边不时见有市民指点:“古迹?怎么像个乱葬岗!”“得个讲字(只会说说),要做事就掹猫尾(扯皮)……”闻此语见此景,真是情何以堪?
幸好,记者日前获知:这处代表广州古代城市面貌的标志性遗址新的维修、保护和展示新计划,有望在近期出炉,为即将举行亚运会的广州增添一处面貌一新的优质景点。
曾是守卫西关要冲
西门口瓮城遗址是在1996年配合城市基建工程时被发现的,瓮城平面呈“H”形,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面之下,南北两部分露于地面,被民居压着。
据明《广州府城郭图》记载,当时广州城墙共开7个城门,今大东门、西门口、大北门、小北门等地名就是由此而来的。发掘显露的瓮城遗址曾经清代和民国沿用,已经过修改。这是迄今发现的保存较好的明代西城门的瓮城基址。发掘后,城基原址保护,在城墙遗址南段植上花草,路面建起保护栏杆;北段大部分压在民宅下,仍未发掘。
在明清两代,这里曾是通向当时广州最繁盛之地———西关的城门。那时高高的城门上,驻守着戎装的士兵,架着火炮,堆着垒石,是闲人免进的军事重地。当战事发生时,这里是人吼马嘶、血雨腥风的最前沿。如今,无论是当年兵临城下的惊心动魄,还是远古的炮火与烟尘,已然随风而逝,只有墙垣石缝中冒出的嫩芽诉说岁月的沧桑。
旧方案保护不力
2003年,瓮城遗址被修葺成下沉式地下广场,在残存的城垣两旁栽种绿化衬托遗址,门洞、城垣在翠绿中清晰可见。游人登上悬空的木桥可俯视瓮城的风姿,这里曾一度成为广州古城旅游的热门景点。
但是,近期由于疏于管理和维护,植物过度生长,城门已被掩盖。加上遗址的护栏锈迹斑驳,如果不是有人介绍,游人恐怕很难想到这里是古迹。记者了解到,瓮城遗址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材质存在严重病害,包括生物侵蚀、表面风化、裂隙与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等。
新计划还原真实旧貌
记者了解到,新的修葺、保护和展示工程旨在解决文物本体目前存在的各类病害,并增强文物建筑的物理性能,提高其抵御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的能力。除了遗址本身的整修之外,旁边还计划修建一个与之连接的城市绿化广场。届时市民在休闲之余,可漫步到城垣之间,感受广州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按照新的计划,红砂岩城墙四周的杂草、垃圾、绿化植物,城墙表面生长的附生植物和城墙基础的泥土污染源、垃圾将被清除,然后进行清洁,并进一步对藻类、霉菌、地衣、苔藓等微小植物进行杀灭。
据介绍,在将进行的修缮中,原有建筑结构及外观将不作任何的改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状保护,以还原瓮城遗址的真实旧貌。
“瓮城”是什么?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文献来源:2010-03-10   羊城晚报-A19
作者:郑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