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名退休老人呼吁:“请暂缓分拆革命馆”

    在广州市属8家博物馆中,拥有7家分馆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革命馆”),今年内将面临“分家”:根据广州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工作方案,包括黄埔军校旧址在内的革命馆下属5家分馆将根据各自所在地,分别下放到黄埔区、海珠区和越秀区。


  将分馆下放到区,在文博界并非新鲜事。1999年,革命馆管辖的邓世昌纪念馆下放到海珠区。今年的市属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分馆下放到区的市属主体馆,还有广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但惟有在整个革命馆激起不小的震动。


  近期,广州市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革命馆老馆长黎显衡等27个革命馆退休老人,上书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吁请暂缓分拆革命馆,信件已于去年8月16日寄出。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造成文博资源的浪费,而且将导致该馆在职及退休人员待遇下降。


  记者还了解到,自去年初革命馆馆长李明因受贿被带走,再加上该馆“分家”在即,部分在职人员人心惶惶,对前途不抱乐观,纷纷另找门路。


  7个分馆下放5个到区


  去年初广州市启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博物馆进行市、区分级管理改革是其中一项内容。这项改革的思路是,在保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8个市属主体馆的基础上,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14个博物馆(纪念馆、管理所)按人财物移交及属地管理的原则,分期分批下放区政府管理。


  在今年2月提出的“广州市文化局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中,有11个博物馆(纪念馆、管理所)计划从今年5月底至12月底陆续分批下放到区。其中,涉及到从革命馆分出去的有5家:下放到越秀区的有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下放到黄埔区的是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下放到海珠区的是琶洲文物保管所。仍保留在革命馆的,只剩下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和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


  据悉,革命馆也曾极力争取能留住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但未能如愿。


  一位多年从事文博管理工作的有关人士说,将博物馆从市下放到区管理,此举旨在调动区的积极性,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这同时在一定程度也减少市级财政“养文物”的负担。而有的区乐意接收下放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看中其有旅游开发的价值。


  老人担心重回“扶贫局面”


  革命馆的27位退休人员在上书朱小丹的信中说,革命馆自1959年成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将广州起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等纪念馆纳入,形成了一家革命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同时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积累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如果对革命馆实行分割下放,文物与人员分流,那么革命馆“将成为只保留招牌和部分内容的半空壳博物馆,这是对文博资源的一种浪费。”


  信中还强调,去年3月国家文物局、中宣部等10个部门作出了《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一精神,革命馆非但不该分拆,而应加强领导,将其做大做强,以充分体现广州市对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视。老人们在信中建议:应先行开展广州的革命文物工作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再制定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的工作方案。


  “我们都十分支持改革。”这些退休老人向记者表示,但是目前来看,将革命馆分拆下放的改革方案,不仅不利于革命馆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导致它未来生存都成难题。


  在这封信中,老人们也不避讳地表明:担忧这项改革措施会导致他们待遇下降。


  一位革命馆退休老干部说,革命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既没有宿舍,所谓的奖金也少得可怜,是市文化局的扶贫单位,直到1996年黄埔军校校本部重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才使革命馆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而“脱贫”。革命馆下属的7个分馆中,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起着“经济支柱”作用,门票收入支持各馆的业务活动,革命馆的干部职工、退休人员40%的生活补贴以及公费医疗超支项目也主要来自于此。“倘若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分割出去,革命馆又要回到‘扶贫’局面了。”


  据了解,目前,革命馆单退休人员就有40人左右,来自于该馆自筹支付的生活补贴费一年需要30多万。这几年该馆离退休人员平均每年医疗费用为48万元,大大超出广州市公费医疗定额,超支部分约有19.5万元,这笔钱也需要革命馆自己来解决。老人们担心,如果革命馆分家了,以后自筹收入必然大量减少,由此造成的经费缺口怎么补?据透露,市文化局目前给这些退休老人的答复是:会尽量争取。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记者调查


  双重震动 革命馆掉到谷底?


  有知情人士透露,过去革命馆的日子并不难过,与市属其他博物馆相比,因为创收不少,馆里一些中高层人员待遇相当不错。这一年来,在革命馆原馆长李明受贿案和分家的双重震动下,一时间人心惶惶,“感觉好像掉到谷底”。


  黄埔军校:经济效益最好


  去年初博物馆下放到区的消息后,革命馆曾极力争取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不下放,原因就在于在革命馆下属的7个馆中,该馆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一个。


  从2008年3月28日起,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实行全年免费开放。按相关规定,纪念馆由中央财政(20%)和地方财政(80%)共同补贴以补偿门票收入。据透露,根据往年门票收入的平均值计算,该馆一年能获得约300万元的财政补贴。而除了全免补贴外,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还有出租场地和青少年训练基地等经济来源。


  记者日前探访即将下放到越秀区的3处旧址———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因为观众寥寥,这些旧址虽然都有安排工作人员值守,却是常年关闭,只有预约或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据悉,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的外来游客已经算是其中较多的,但一年到头的门票收入也还不到一万元。


  目前确定保留的两个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和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同样也是观众稀少。有关人士介绍,去年为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广州市属各博物馆将5月19日-5月21日三天门票捐给灾区。这两个馆只收到门票98元,“其数目之少连市民政局的人都感到吃惊!”


  越秀三馆:出租场地仍有收入


  从门票收入看,位于越秀区的这三处分馆是亏的;但由于地处文明路、越秀南一带的老城区闹市,依靠出租场地,其实仍能带来经济效益。


  现在,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一楼有两处铺面:一处是书店,另一处以前是一家建材商店,目前已关闭;中共广东区委旧址一楼有两间文具店、一间发廊。而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的规模醒目一些,其大门右侧也有一家生活用品超市。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几处旧址铺面租金一年加起来,给革命馆带来约100万元的收入。有知情人士透露,革命馆的部分中高层人员收入不错,与李明任馆长时“工作有魄力、胆子比较大、又有经营意识”有关。


  在职人员:人心不安要求跳槽


  显而易见,分家后,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几个分馆下放后,革命馆的自筹收入一年将少数百万元。仅靠保留下来的、门庭冷落的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和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革命馆的未来生计是否就成了难题?


  据悉,目前博物馆、纪念馆下放到区已开出了各项任务推进的具体时间表,但涉及人员如何下放并未公布。革命馆目前在职人员约70人,有在职人员自己粗略估算,如果没有相关配套补贴方案,继续留在革命馆,个人一年收入可能会减少1万元左右。


  但也有人认为,这并不绝对。革命馆部分在职人员随分馆下放分流,留下约一半。如果能把保留的两个馆利用起来,并且盘活革命馆多年来形成的丰富的藏品资源,一样能找到出路。但从目前的僵滞局面来看,革命馆前途未卜。


  据悉,有些人员干脆在分家之前要求调离革命馆。知情人士透露,一时间要求跳槽的人不少,革命馆有领导甚至形容说“在闹起义”。

文献来源:2009-03-23   南方都市报-AⅡ04-05

作者:谭伟山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