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动物园马戏谢幕

    在广州经营了24年的动物园马戏表演在昨日画上句号。由于相关规定的约束及合同到期,马戏表演将告别广州动物园。

    最后一天:团长愁动物和人员安置

    昨日下午,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州动物园动物行为展示馆外面已经放出了告示牌:“我园‘动物行为展示馆’项目于2017年8月31日合同到期,并于2017年9月1日起停止营业。”落款为8月30日。

    这个动物行为展示馆项目是由拥有国家一级资质的安徽省广德县驯兽杂技团(以下简称马戏团)在此经营马戏表演。

    在昨天最后一天的表演现场,多数观众并没有留意到门口的告示牌,被骑单车、走钢丝的猴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而马戏团的负责人黄迎志坐在办公室内一脸苦闷,不断和陆续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吐苦水。

    24年前,黄迎志带着马戏团来到广州动物园,一干就是24年,门票从最开始的3元到5元到后来的20元。他说,在马戏团他能直观感受到马戏给广州市民带来的欢乐。

    如今,和广州动物园的合同到期,广州动物园不再和他续约,意味着这个团队的20个员工以及10个品种的60头(只)动物需要解决安置的问题,这些猴子、老虎怎么办成为他眼下亟须解决的难题。

    而黄迎志更长远的忧虑是,如果动物园都不接纳马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戏表演何去何从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最新规范:

    动物园不应将动物用于

    表演

    尽管合同到期是最终导致广州动物园和马戏分手的直接原因,但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便从保护动物福利的角度出发,不断下文禁止动物园开展动物表演,但屡禁不止。

    今年7月1日,住建部颁布并实施国家行业标准《动物园管理规范》,在总则中明确了动物福利的五大具体内涵,即:动物享有免受饥渴和营养不良困扰的自由;免受恐惧和悲痛的自由;免受身体不适和环境不适的自由;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享有表达自然天性的自由。同时,规范明确规定:动物园不应用野生动物进行表演,不应将野生动物作为道具用于商业活动。

    广州动物园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住建部下发相关通知之后,他们便对马戏表演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不允许有惩罚性的动物训练和动物表演的内容,也因此在2010年将动物表演项目更名为动物行 为 展示项目,训练 手 段 以 诱导为主。

    2012年9月,南都记者此前就广州动物园的马戏表演向中国动物园协会进行过采访,该协会负责人曾表示,有些动物园与企业在《意见》发布前合作签订了相应的合同,这些合同受到合同法保护,因此有些表演项目在合同终止之前,是允许存在的。但是《意见》发布后再签订此类合同则不被允许。

    对于何为“虐待动物行为”,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只有粗线条的规定。但是如猴子引爆气球、狗熊倒立等行为明显不属于动物自发性行为展示,而是属于虐待动物,是被禁止的。但是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来禁止虐待动物。

    黄迎志认为,《动物园管理规范》是行业标准没有法律效果,马戏表演行业水平有高有低,确实存在个别惩罚动物的现象,但不应否定整个行业,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而他认为,马戏团和动物园的结合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园区规划:取消收费项目 增加科普项目

    广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广州动物园已有一支动物外展队,由饲养员带着各种动物到全国各地展出和表演,每到一处都引起当地轰动。

    目前,广州动物园已响应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关于提升动物福利倡议,升级改造一批旧的动物笼舍,从2012年起,广州动物园围绕提升动物福利、模拟动物生存环境的设计理念,逐步对全园各动物笼舍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经过改造后的虎山、熊区、狼馆、飞禽大观、灵长动物区、鹿区取消了铁笼铁枝,展区更加生态,植物更加丰富,动物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近期,大象馆、大熊猫馆和狮子馆也即将完成改造。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动物园在动物训练方面的工作,不再是为了满足游客欢乐,而是通过饲养员与动物之间的长期沟通和行为训练,让动物能够主动配合接受治疗疾病、体检,从而减少使用麻醉药物、减少对动物的伤害。

    广州动物园表示,目前园内有三个在物价局备案并获得批准的收费项目,分别为动物行为展示项目(马戏表演)、锦鳞苑项目(捞鱼项目)和动物广场项目(游客与动物合影)。根据广州动物园最新的发展规划,下个月锦鳞苑项目到期,明年动物广场项目到期后都将不再续约,全都改成公益科普的项目免费对游客开放。

    采写:报社首席记者 刘军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实习生 陈嘉锐 王凯

文献来源:2017-09-01   南方都市报-AⅡ

作者:刘军 谭伟山 陈嘉锐 王凯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