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已批的地产项目要降低高度的工作如何开展?广州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近日,2016年度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庄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意将历史文化街区北京路一建设项目的约1.8万平方米建设量转移到天河区的东莞庄项目,进而使北京路项目的建筑高度可以降低38米。专家认为,容积率转移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手段,这一项目在规委会上获得通过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义重大。
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市长温国辉主持会议。
转移容积率避免历史街区再现超高建筑
港汇华庭项目位于北京南路西侧,天字码头北面,开发商是广州市汉国恒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用地面积9455平方米,地块距离江边最近105米。曾批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87078平方米,建筑高度最高158米。由于该项目为广州名城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审批项目,且项目位置对名城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8月19日,经第二届市规委会主任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建筑效果评估后,要求该项目建设量由87078平方米减少至71616平方米,减少了15462平方米,建筑高度由158米降低至120米,降低38米。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当时的会上议定:减少的建设面积按等值原则,转移为该公司东莞庄路住宅项目的建筑面积。而根据等价值转移的原则,东莞庄项目接受转移的住宅面积要达到18828.56平方米。
对于为了保护历史街区而进行的容积率转移,不少规委会专家都表示赞成。规委会委员、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就表示:“容积率转移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工作,是基石和基本制度。产权清晰才能运转,故而支持转移。”就这一具体案例,袁奇峰则认为,原来东莞庄项目批复的方案体量就过大,增加1.8万平方米后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相比原来审批的方案并没有更加不堪”。
近年来,“容积率转移”一词越来越多地被规划界的专家提起,尤其是在谈及老城保护的场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就提出学习国外经验,在全市范围设立容积率转移制度的办法,把老城区无法实现的开发量转移,既避免了老城区大拆大建,政府也能从中实现经济平衡。而2012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收回同样位于历史城区内、大元帅府旁地块,计划修建孙中山纪念馆时,按照当时的估算,政府至少需要补偿开发商7亿元地价。
转移区紧邻华工将建12栋高层住宅
拟承接建设量的东莞庄路项目,用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中段,是一个夹在华工南北区之间的狭长地带,总用地面积96503平方米,现场已平整。开发商同样是广州市汉国恒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也已经通过了相关的国土和规划审批。根据2012年原市规划局天河分局对该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批复,地块计容面积265768平方米,平均容积率3.32,建筑密度29.7%,绿地率30%。
因承接北京南路项目等值转移的建筑面积,项目地块总计容建筑面积由265768平方米修改为284596.56平方米,平均容积率由3.32修改为3.57,容积率增加了0.25。项目原修详规为建设15栋100米的高层和11栋低层住宅。本次规委会上提出了两个新的方案:方案一为,建15栋100米高层和11栋低层住宅;方案二为,建设12栋125米到150米高层,和11栋低层住宅。与会委员和专家大多倾向于栋数更少、高度更高的方案二,因为可以通过抽疏降低该地块的建筑密度,留出更多绿地和公共空间。
此外,根据测算,地块修规后居住人口将超过8000人,原方案中设置的6班幼儿园规模偏小,再加上全面二孩政策,将进一步增大幼儿园的入学需求,故修改后的方案二将幼儿园规模调整为9班。同时增加了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多项公建配套。
■延伸
容积率转移引交通承压担忧
专家建议建东莞庄隧道下穿华工北门,道宽是否为40米仍待论证
不过,在规委会上,也有专家指出,东莞庄地区交通是一个非常凸显的问题,早晚交通压力非常大,且该地区是地铁盲点,再增加建设量必须首先解决交通问题。为此,规划中也提出,结合市建委建设东莞庄路下穿华工北门的双向4车道隧道的计划,将该段道路宽度由26米外扩至36米;并结合现状公交总站设置区域循环巴士,在项目地块人行天桥处设置港湾式停靠站,方便公交与地铁接驳。
而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庄路属于猎德大道北延线的路网,原来提出50米道路宽度建议,后让建设部门现场勘查,建隧道最低不能低于40米,36米无法保证隧道落实。最终会议决定,规划和住建部门下来再论证实施,以确保隧道方案能够落地。天河区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天河区和住建委正在加紧研究猎德大道北延线的问题,路宽要预留足够,实施了可以解决天河北和黄埔大道拥堵的问题。
文献来源:2016-05-16   南方日报-AII02
作者:刘怀宇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