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书院的创立及变迁
西湖书院在西湖街,即今日广州越秀区的西湖路上。其前身是南海义学,由南海知县宋伟于雍正元年(1723)捐资创建,雍正八年(1730)时知县刘庶亦捐廉修建。到了嘉庆八年(1803),广东布政使康基田大兴书院,捐资修建了羊石书院及禺山书院,同时也拨司库银扩建了南海义学,并将南海义学改名为西湖书院,西湖书院便于此时设立。
及至道光年间,西湖书院已渐见破旧,多处崩塌。南海县人冯侣笙、知县徐佩韦、广州知府锡镛等人倡导集资,再次扩建修复西湖书院。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动工,至三十年(1850)落成,费银6000余两,加建了东、西两厢及刻书室数间,移昭忠祠于西厢,崇祀广东历代殉难官绅;后又加筑先贤堂,用于祭祀宋朝周、程(二程)、朱、张五夫子,使西湖书院略具规模。入大门为书院外院,以石栏围绕,设置厨房水井;书院中为讲堂,两旁有生徒斋舍(宿舍)十数楹,可住生徒四五十人;讲堂后为东西两厢,是院长蓄书校文及住宿之地,亦作文士交游之用。
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湖书院改建为南海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三十二年又停,三十三年(1907)改为南海中学堂,不久南海中学堂又迁往城西的芦荻巷,西湖书院遂废。从1803至1905年,西湖书院共办学一百零二年。
西湖书院在西湖街,即今日广州越秀区的西湖路上。其前身是南海义学,由南海知县宋伟于雍正元年(1723)捐资创建,雍正八年(1730)时知县刘庶亦捐廉修建。到了嘉庆八年(1803),广东布政使康基田大兴书院,捐资修建了羊石书院及禺山书院,同时也拨司库银扩建了南海义学,并将南海义学改名为西湖书院,西湖书院便于此时设立。
及至道光年间,西湖书院已渐见破旧,多处崩塌。南海县人冯侣笙、知县徐佩韦、广州知府锡镛等人倡导集资,再次扩建修复西湖书院。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动工,至三十年(1850)落成,费银6000余两,加建了东、西两厢及刻书室数间,移昭忠祠于西厢,崇祀广东历代殉难官绅;后又加筑先贤堂,用于祭祀宋朝周、程(二程)、朱、张五夫子,使西湖书院略具规模。入大门为书院外院,以石栏围绕,设置厨房水井;书院中为讲堂,两旁有生徒斋舍(宿舍)十数楹,可住生徒四五十人;讲堂后为东西两厢,是院长蓄书校文及住宿之地,亦作文士交游之用。
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湖书院改建为南海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三十二年又停,三十三年(1907)改为南海中学堂,不久南海中学堂又迁往城西的芦荻巷,西湖书院遂废。从1803至1905年,西湖书院共办学一百零二年。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   摘自《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索取号:G649.299.651/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