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青话”
对于一个年已半百的人,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生活了,而我们青年时代的业余生活绝大部分是在青年话剧团度过的,可以说,我们是青年话剧团的铁杆分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青话”发烧友。
早在五十年代,青年话剧团已是广州市响当当的业余艺术团队了,在团市委和青年文化宫的领导下,它的活动能力和艺术影响力绝不亚于专业剧团。因此,能够成为青年话剧团的一员,是一件羡慕人的事。我们有幸在念中学的时候已成为了该团的一员,那别提是多自豪了。那时候,我们除了上课外,基本都把身心扑在“青话”上。不论是星期天还是课后的业余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暑热,只要是“青话”的活动,我们和大伙都一样积极参与。为了排戏、演出,或是制作道具、外出借服装,经常是加班加点,熬夜挨饿,只要台上演出能顺利完成,那是我们青话人最大的幸福和安慰。那时候,演出没有收入,个人没有演出费,但大家并无感到有什么不妥,反而有时候待单位请大家吃顿夜餐或发二三角夜餐费,每个人都像突然发了横财一样高兴。现在看来,真可谓不可思议!但当时正是有一班不计报酬,对话剧事业全情投入的发烧友,高举着青年话剧团的大旗几十年不倒。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魅力曾倾倒不少观众,也造就了不少人才。以我们“青话”来说,几十年来,曾经上演过不少经典名著。自创的《香飘四季》、《七十二家房客后传》等大型剧目演出亦曾轰动羊城;而我们到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学校等基层单位的演出,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青话”坚持几十年的活动,造就了一批人才,不少团友成为了各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骨干,内中有著名的作家、导演、文艺评论家,著名的话剧演员、电影电视演员、粤剧、相声演员,还有文化、艺术的领导干部,企业家等,真可谓是星光灿烂,熠熠生辉。我们现在亦分别担任广东电视台的编辑和广州相声艺术团的演员,老实说,我们的不少功夫都是在青话的艺术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的。
我们热爱“青话”,尽管现在话剧市场不景气,我们情系青话,尽管我们年龄已不算年青;我们始终将自己当作揖个“青话”人,只要有需要,我们渴望能重返“青话”舞台,为其添砖加瓦,再出绵力。
愿青话长盛不衰,永远年青!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青话四十年》

作者:杨泽湖 何宝文著

索取号:J809.265.1/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