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 广府修桥谋善治 京华灭祸挽狂澜

    叶剑英,开国元帅,新中国首任广州市长。他文韬武略,叱咤大江南北,最后选择长眠于广州。 

    索引 

    对于叶剑英来说,广州是一个和他“纠缠不清”的城市。他早年追随过孙中山,并保卫他从军阀陈炯明的炮火中脱险;参与了筹办黄埔军校,出任教授部副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新中国广州首任市长时,重修了海珠桥,改善了珠江两岸的交通;创办了南方大学…… 

    唯心 

    站在小人物心里的叶帅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叶帅。 

    我们在这里不谈丰功伟绩,而是试图从一些小故事、小片段里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叶帅。 

    在大多数人眼里,叶剑英是一位叱咤风云、戎马一生的大将军,但在他的秘书张廷栋眼里,叶帅却是一个多愁善感、伤春悲秋的诗人,他在整理叶帅的藏书室时发现,一本哲学书里夹着一片枫叶,他回忆起1963年11月的一个中午,叶剑英同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出外散步,他走到一棵枫树下,见到一片片鲜红的枫叶就摘了一片,一边散步,一边看着它,不知在想什么,散步回到办公室后,一首抒情诗《二号楼秋兴》即在鲜红的枫叶上展示出来了: 

    “翠柏围深院,红枫傍小楼。 

    书丛藏醉叶,留下一年秋。” 

    在士兵丁金栋眼里,叶帅是一个多才多艺,平易近人的人:1965年金秋,叶帅到黄海某处的一个小岛视察,当他得知这里交通不便,连队有时几个月看不上一场电影,战士的文化生活单调,便要求连队自编文艺节目,实行官兵同乐。叶帅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都会,他操起一把二胡,弓弦一动,一曲赏心悦耳的《步步高》从元帅指间飘出。官兵们被这曲调悠扬的音乐打动,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喝彩声中,叶帅又演奏了《旱天雷》、《光明行》等广东乐曲。最后,他还给守岛战士演奏了《长山岛好地方》等曲目。 

    在农讲所所长卜穗文眼里,叶帅是一个简朴、清廉的好将军,记者辗转联系到他时,他正躺在医院的床上,他回忆当时参加叶帅吊唁仪式时的情景,“当时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那天,我独自跑到农讲所给他鞠躬。当时吊唁的人好多,排了很久的队才轮到我……叶帅的灵堂太简朴了,简朴到我现在都记不得摆了啥、挂了啥……” 

    一张1986年的旧报纸记录了当时叶帅灵堂的模样:它设在农讲所的大成殿(礼堂)内,巨幅遗像前放着家属献的花圈,上方一幅黑底白字横额,写着“沉痛悼念叶剑英同志”,灵堂对面一条横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剑英同志永垂不朽”。 

    仅此而已。 

    人物志 

    少怀壮志图报国 

    叶剑英,族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雁堡人。7岁开始进入雁洋堡怀新学堂读书,1916年冬,他到南洋马来亚怡堡谋生,恰逢云南都督唐继尧派陈觉民在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叶剑英抱着学武报国之心,毅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叶剑英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广交朋友,常与友人纵论国家危亡匹夫有责之事,为表示其救国之志,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剑英”。 

    南征北战建奇功 

    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叶剑英参加了在孙中山领导下、由陈炯明指挥的援闽粤军,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保护孙中山从陈炯明的炮火中脱险,在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7月,叶剑英又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经过反复思虑,再三权衡,叶剑英选择了弃“宁”归“汉”,并亲拟电文,领衔通电反蒋,并于1927年7月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叶剑英被任命为工农红军指挥部副总指挥。1931年4月,结束了苏联留学生活的叶剑英进入中央苏区,被委派负责军委参谋部的工作,1932年又被调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叶剑英与战士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坚持与张国焘斗智斗勇。(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身居虎穴巧周旋 

    在战争年代,叶剑英经常身居国民党统治区,尽管环境十分恶劣,但他“坐于虎口,稳如泰山”。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学校,与滇军有同窗之谊,他身为粤籍人士,早年追随孙中山,与粤军中的军官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曾经指教黄埔,与国民党将领们有着“师生之情”……这样的社会经历和背景,使他在统战工作中如鱼得水。西安事变时,叶剑英化名“杨先生”潜伏在张学良的警卫营,他秘密地与张学良促膝畅谈,动之以同胞骨肉感情,晓之以民族利益大义,还成功地从张学良将军那里借到了10万银元,他带着这些银元乘坐汽车到洛川,然后骑马回到保安,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京华除害挽狂澜 

    “文革”期间,叶剑英多次公开演讲,反对红卫兵们打砸抢的行为,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叶剑英被毛泽东委以重任,担负起了军队建设的领导工作。1976年10月6日晚,叶剑英仅带上警卫参谋,提前来到怀仁堂正厅,同华国锋坐在高靠背沙发上,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按照通知前来“开会”的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被逮个正着,江青也在自己的住处春藕斋被捉,前后不过一个小时,没费一枪一弹,没流一滴血,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长眠广州圆夙愿 

    1986年10月22日,89岁的叶帅在北京逝世。10天之后的上午11时,移送叶帅灵骨的专机徐徐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场下了半旗。手捧骨灰盒的,是叶帅的儿子叶选平,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兆国在旁亲自护送。只装饰着黑纱和白花球的灵车,在五辆摩托车和一辆警车的引领下,缓缓驶向农讲所。从白云机场到农讲所,整一路,街道两旁,数以十万计的人群都在默默致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林若主持了“灵骨临时安放仪式”。之所以要临时安放,是因为当时墓园还没选好。叶帅灵堂在大成殿公开接受群众吊唁,七天内来了十万人。之后,在一个班战士的驻守下,叶帅的灵骨一直静静地躺在农讲所的接待室内,在农讲所里等待了一年之后,叶帅灵骨的墓址终于敲定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只有这里,才能一圆叶帅和弟兄们再聚的夙愿。 

    功德簿 

    建设广州 领导“橡胶大战” 

    广州解放之初,国民党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叶剑英作为新中国广州首任市长借鉴北平城市接管的成功经验,剿匪肃特,巩固治安,扫荡地下钱庄,开展土地改革……,使历尽沧桑的古城广州,逐渐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叶剑英在华南直接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橡胶大战”,被誉为“新中国橡胶事业的拓荒者”,他还提出了圩镇建设的理论,“圩镇是‘辫子’,农村是‘头发’,抓好了圩镇,就等于抓住了能控制全部‘头发’的‘辫子’。”改革开放30年,“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民正是依靠和推行了“小城镇战略”,将小城镇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实施。“面向海洋”是叶剑英在主政华南期间提出的又一战略,他在解放初期就成立了海岛管理局,强调要搞好广州黄埔港的建设,发展海洋运输和海上贸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向海洋”仍然是广东人民的奋斗目标之一,广东人民正为建设“海上广东”而不懈努力。 

    教育至上 亲任大学校长 

    叶剑英重视教育,广州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腾出人力、财力和物力创办了南方大学(今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叶剑英亲自担任南方大学的校长,他在南方大学成立典礼大会上讲道:“广东解放以后,需要大批的人才来进行建设。现在我们招收了4000多个学生:有高中的,有大学的,以及很多在旧社会做过事的青年们来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这个巨大的建设任务。看起来我们对这个学校,似乎是希望很大,要求很急的样子,因为我们一到广州,很多事都还没有做,这件事就先做了。的确,我们对同学们的希望是很大的,要求是很急的。” 

    人·迹 

    叶剑英虽然是新中国广州首任市长,但他在广州的住址却一直扑朔迷离。出于安全起见,叶帅不得不数易住地,先后住过农林上路宋子文、梅花村陈济棠、法政路薛岳、珠岛孙科等旧官员的官邸。 

    曾家祠 密商讨伐陈炯明 

    位于北京路步行街附近的西湖路小马站15号曾家祠曾经留下叶帅战斗的痕迹。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乱,孙中山蒙难,当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同叛军作战,因敌众我寡而失败。事后,叶剑英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同学张国森、梁国材等10余人在曾家祠第一进西侧房间,密商讨伐陈炯明,决定组织华侨陆军学生救国会,并草拟《致海外各埠同学》、《致海外华侨各团体》等电文。 

    曾家祠,原名崇圣公祠,是为纪念曾参(人称圣人曾子)而建的祠堂,这类普通祠堂建筑,在大、小马站中举目皆是,便于掩护活动。上世纪50年代初,厂州市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曾家祠。“文革”期间,房管部门在祠堂内增建了阁楼,改变了室内原状,但瓦顶和外墙尚保存原貌。记者找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时,发现它的四周已经被五月花广场、广百商城、光明广场等商场紧紧包围着,旁边的建筑工地上一座新的高楼大厦正酝酿着拔地而起,“叶剑英讨伐陈炯明草拟电文旧址”的纪念牌前一个斗大的“拆”字也清晰可见。 

    烈士陵园 长眠地矗立纪念碑 

    一生叱咤大江南北的叶帅最后选择长眠广州。其纪念碑位于广州中山二路92号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里。按照路标的指引,从广州起义纪念碑右边穿过一条小路,就可以找到一块高4.6米用天然花岗石雕琢而成的纪念碑,只见纪念碑的上面有叶剑英同志的半身浮雕像和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叶剑英”三个镀金大字,碑前的红褐色卧碑上刻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碑文。纪念碑绿树掩映、鲜花锦簇,来烈士陵园游玩的俊男靓女们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 

    人·后 

    叶剑英女儿叶向真: 

    “父亲一生以和为贵”(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叶剑英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养女,他们有的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担任要职,有的成了著名的导演、作家。记者辗转联系上了长子叶选平、次子叶选宁以及叶帅的警卫员范希贤的秘书,但他们为人处世都非常低调,不愿过多面对媒体。 

    叶剑英的女儿叶向真曾经在叶帅诞辰110周年和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时接受过南都记者许黎娜的专访,谈起父亲,她回忆说,叶帅为人是“以和为贵”,用北京的土话就是说他“人缘很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与他意见不同的人,甚至对方是错的,叶帅也从来没有说要对人家怎么样、或者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叶向真还曾经为新华网的网友们讲述与父亲沟通交流的往事,“我们家开玩笑都很文明,讲起话来也是,有的时候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二哥,我们在暑假的时候,50年代的时候,跟着我父亲在大连,我二哥那个时候是一个初中学生,看见人家那个地方有大的浴袍,就觉得特别新鲜,于是就穿着那个浴袍,我爸连看都不看就走过来,拉着我们跟他去吃早饭,说寒狗不知热天。我说什么叫寒狗不知热天。父亲说狗到了夏天都要退毛,但有一种狗不知道到了夏天要退毛。我二哥4岁的时候就开始描红和背古诗词,所以他的文化底蕴是最高的,他一听就听出来了。但是他对父亲又不能直接去反驳,他不说话,这是父子之间逗笑的事情。第二天,我父亲刚洗完澡,我二哥从那儿走过,然后对着我们说‘冷狗不知热天’。而且是第二天,抓住这个时机报复你一下,然后我二哥也不看他,对着我们说,好像吟诗一样。” 

    人·品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发言人:叶文益(广东省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叶剑英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叶剑英与毛泽东》、《叶剑英在广东的实践与理论》、《文韬武略一元戎——— 叶剑英》等书。) 

    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为宋朝相国——— 编者按) 

    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挺身而出,率部保卫蒙难广州的孙中山。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他通电反蒋,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初期,面对陈伯达、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搞乱党和国家的局面,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闹怀仁堂。“九·一三”事件后,叶剑英先是配合周恩来,后襄赞邓小平,经受了党内艰难的政治局势的考验。叶剑英曾在一首《题画竹》诗中说“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可视为他在大关节处最能彰显政治品格的生动写照。周恩来生前曾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称誉叶帅,大体也是这个意思。 

    人·事 

    刀劈日本教官 

    叶剑英在云南讲武学校读书时,学校有一名日本教官,为了炫耀自己的劈刺技术,常常主动找人比武,许多人都比不过他。叶剑英毅然接受了挑战,并暗中勤加练武数月。等到正式比武那一天,叶剑英以守为攻,沉着应战。战了十来个回合,叶剑英发现对方情绪焦躁,气势渐弱,立即抓住时机,转守为攻,大喝一声,举刀凌空而下,直劈对方胸部,日本教官只好认输,并把自己喜爱的一把战刀送给叶剑英,作为纪念。 

    笑对特务暗杀 

    叶剑英任广州市长时,明知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派人来暗杀,仍经常到群众和各方人士中去。一次,他乘车回东山,发现一辆可疑的卡车在路边,警卫让他低头时便飞来一串子弹。警卫还击后卡车逃走,叶剑英下车时指着车上的弹洞笑着说:“就凭这枪法,用不着大惊小怪嘛。应该想法通知毛人凤,再派特务来行刺,非带来一门美式榴弹炮才行。” 

文献来源:2010-08-12   南方都市报-AII12

作者:许琨 邹卫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