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堂藏了多少秘密?

    对于广州人来说,中山纪念堂是一个特别熟悉的地方,它位于越秀区东风中路,交通方便,里面鲜花绿草,四季如春,不时有各种文艺演出,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位。可你知道吗,就是这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中山纪念堂,却藏有很多秘密。这一次,我们就来一趟“发现”之旅,换个角度看看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广州标志性建筑。
  
    选址秘密:差一点选在西瓜园

  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位置上,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孙中山逝世后,各界人士及当时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决定建一座纪念场所。

  关于纪念堂的选址,当时有两个,一个是西瓜园,即现在的广州日报社;一个是总统府旧址。后来综合考虑到西瓜园地段靠近西关,比较偏僻,也较少人居住,于是最终选址就落在了原总统府这个位置。关于选址问题,当时的报纸也做了报道。

  建筑秘密

  青年才俊设计师吕彦直方案入选

  1926年1月,当时政府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设计图案,设计师纷纷响应,共征集26份图案,最后经过筛选,设计师吕彦直的方案入选。他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外表下,巧妙地隐藏着现代建筑结构。

  吕彦直是安徽人,被称为“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可惜他在35岁时早逝,未能亲眼看到自己设计的这座纪念堂。

  直径71米的大空间内不设一根柱子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

  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座位共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壁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要建造这么一座特大空间,仅靠中国木建筑是不可能的,设计者采用西方近代建筑技术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作为中山纪念堂的主题结构,使华丽的纪念堂变得非常坚固。

  1928年3月22日,纪念堂动工。1931年,纪念堂落成,当时举行了盛大的完工典礼。

  1963年,纪念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地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

  配套秘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亚妮 

  图:@视觉中国 中山纪念堂、广州日报摄影记者邱伟荣

  铜像并非一开始就有

  孙中山铜像,并非一开始就有。1958年,我国著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的孙中山塑像搬上基座,1998年,按原样设计的中山纪念铜像正式矗立在中山纪念堂广场上,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雕像。

  云鹤华表高耸入云

  纪念堂广场开阔,绿草如茵,一对花岗岩雕成的云鹤华表,耸立其中,显得格外雄伟和庄严。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庄严肃穆。

  南门楼建于1933年

  南门楼位于整个园区的最南面,是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这里是中山纪念堂中轴线的设计起点,1933年建成。当时,广州逐步形成了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沿中山纪念堂,市府和署、中央公园、维新路至海珠桥的近代中轴线。

  古树名木环绕之

  广州市民都知道,纪念堂内有广州最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在纪念堂竣工时,曾栽下两棵白兰树。它们与纪念堂一起度过了几十年的坎坷岁月,现如今,亭亭如盖的碧绿树冠可荫地数百平方。

文献来源:2018-08-01   广州日报-A20

作者:李亚妮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