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鎏金铜俑仿如兵马俑

    “时隔半个世纪,广州城中考古第二次发现了鎏金铜俑。这或许是继上世纪80年代南越王墓重大考古发掘以后,广州市内城中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副主任易西兵很兴奋,昨天,他向媒体公布了近日在太和岗淘金家园工地完成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

  去年7月至今年4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片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工作,一共发掘了240平方米的范围,发掘出先秦至南汉时期墓葬38座、明清墓葬50余座。其中一尊西汉大墓的发现,让多年从事广州城中考古的专家们兴奋不已:大墓出土了两件鎏金铜俑。专家告诉记者,广州地区上一次发现类似的鎏金铜俑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情,因此弥足珍贵;另外还出土了两枚印章,其中一枚螭虎纽玉印,全国之前仅发现过3枚———都出土于王侯墓葬,而另一枚龟纽铜印章,刻有主人的姓氏为“赵”。考古专家由此推断,墓主身份极为尊贵,极有可能与南越王赵佗家族关系密切。

  昨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们公布了这些带着疑团的重要发现。

  猜想一鎏金铜俑模仿西汉侍卫?

  “这尊西汉大墓堪称数十年来太和岗一带发掘的数千座墓葬里,规格和档次最高的一座。”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马建国说。墓葬规模较大,长方形的竖穴分层分室木椁墓深3米多、长5米多。椁室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置有夫妻双棺,下层摆满了密密麻麻的陶器、珠宝等随葬用品。考古专家粗略统计了一下,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84件,除了陶瓮、四耳罐、直身罐、鼎,还出土了铜镜,以及仿照主人死前生活的陶器世界:陶井、陶灶、陶囷(圆形谷仓的模型)。

  最为珍贵的是墓中出土了两件鎏金铜俑,大概15公分高,身上的鎏金有些剥落,却依然金光闪闪。易西兵说,广州曾于1952年前在动物园附近的麻鹰岗发现过另外两件鎏金铜俑,轰动一时,当年出土鎏金铜俑的墓主是西汉贵族,由此可见此墓墓主生前身世显赫。

  时隔半个多世纪的这次发现,两个墓葬出土的鎏金铜俑却极不相同。麻鹰岗发现的鎏金铜俑是典型的南越国仕女造型,跪姿,宽筒衣袖,头后梳发髻;但是这次太和岗的西汉大墓出土的鎏金铜俑,却是紧口袖子,并且两只手合抄在袖筒里,与陕西兵马俑的长相竟有几分相似之处。“铜俑造型很可能模仿的就是西汉侍卫的造型。”马建国说。

  “这次出土的两个鎏金铜俑与越族人的形象相去甚远,也与南越国当时流行的服饰打扮有所不同,产地很可能是中原或者秦地。”马建国分析说,西汉时期南北方上层贵族交流已经相当频繁,产自中原的器物被偏南一隅的贵族们捧为“上品”。

  猜想二螭虎玉印身份王侯级别?

  大墓中出土的两枚印章,一枚为龟纽铜印章,上面印有文字“赵延康印”,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与南越王赵佗家族关系密切;另一枚螭虎纽玉印,印面却没有文字,留下待解之谜。

  马建国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西汉墓葬中出土的螭虎纽玉印之前仅有3例:分别是咸阳“皇后之玺”、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光板印,以及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帝印”。“之前发现的3例都是王侯级别,因此这个西汉大墓的墓主也极有可能是王侯。”为何这枚玉印上偏偏没有刻字?有人提出猜想,是否墓主生前曾经想称王,却最终没能成功,因此只留下一个空白玉印带入坟墓?

  考古专家称,这样的猜想目前仍未得到证实,但从这座西汉大墓中出土的一些器皿的年代断定,墓主下葬的年代应该是在南越国灭亡以后,因此,墓主很可能生前是南越国政权的皇室或贵族高官,死后只能将生前的“未竟”理想带入坟墓。

  有趣的是,考古专家在这座“超高档”的西汉大墓中还发现了墓主随葬的4件铜制兵器:一把青铜佩刀、一把环手铜刀以及两把铜矛。“青铜佩刀上面有一圈圈金箔环绕装饰,墓主生前很可能是南越国时期掌管军事的高级将军。”马建国说,由于“赵延康”的名字在史籍中没有发现,因此墓主的身份至今仍然是谜,但或许与南越国王室有密切关系,甚至是南越王赵佗的后裔。

  作为10多年来广州市城中考古发现的最大惊喜之一,相关人士表示,希望未来可以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相关

  太和岗是广州考古“富矿”

  唐墓墓主“腰缠万贯”

  在发现西汉大墓的同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和岗一带还发掘了诸多古墓葬,其中不乏重要发现。

  马建国告诉记者,太和岗自古就是广州人首选的下葬风水宝地。去年7月至今年4月,考古专家在这片区域发现了两座春秋时期的土坑墓,“从先秦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一直都有人下葬。”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太和岗位于广州传统城区东北部,1959年之前是一片墓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被开发建设。就在开发过程中,考古专家已发掘各个时期的古墓葬1000余座,太和岗被业内人士称为“墓葬富矿”。

  此次考古专家发现了两座春秋时期土坑墓。此外,在一座唐墓填土中出土了一块长方形的夔龙纹陶片,长6厘米左右,这也是目前发现的距广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文化遗存。马建国解释说,春秋时期太和岗一带已经有广州先民生存的痕迹,但是在之后经年累月的地形变化中,破损的陪葬残物被雨水冲刷至唐墓中。

  此次发掘唐墓多达26座,墓主以贵族或有钱人家为主,专家推测可能是晚唐时期一处家族墓地,分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种。土坑墓多带头龛,内置青釉盖罐。多座砖室墓并列,应为夫妻合葬。这些墓墓坑均较小,大部分都有被破坏或被盗的痕迹。

  仅存不多的唐墓中,有一座土坑墓,规模不大,但出土器物多达41件(套)。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墓内26枚铜钱部分被确认为“开元通宝”,出土时分布在墓主人的腰部位置,专家猜想可能是取“腰缠万贯”摆富之意。

  另外,此次发掘的两座南汉墓均为砖木合构墓,保存较好,尤其是顶部非常平整,基本没有损坏。在清理南汉墓时,考古专家发现了墓葬头部修有一个龛,其中一座头龛出土了两件完整的随葬物品。一件是青釉盖罐,体态圆和饱满,烧制精美;另一件形态瘦长,似浮屠佛塔层层环绕,被称为“魂瓶”。考古专家推测,“魂瓶”可能是古人下葬时将先前去世的夫妇遗骸收集起来,装入瓶中,即把灵魂装进去的意思。“这种习惯出现于晚唐时期,在宋代比较常见。”马建国说。另外,“魂瓶”还饰有莲花纹造型,与南汉时期崇尚佛教的习俗相映衬。

  本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潘月圆

  专题图片由广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文献来源:2009-07-21   南方日报-B03

作者:李培 潘月圆 广州市考古研究所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