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考古有重大发现!昨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信息称: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该所在广州太和岗一建筑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工作,发掘先秦至南汉时期墓葬38座,明清墓葬50余座。其中一座汉墓出土两枚印章,一枚为龟纽铜印章,印面文字“赵延康印”,应是墓主人姓名;另外一枚为螭虎纽玉印,但印面没有文字,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墓主人身份相当高,专家猜测,此人或与南越王赵佗有关。
此次发现包括春秋时期坑墓2座。此外,在一座唐墓填土中出土了夔纹陶片,这是目前发现距广州中心城区最近的先秦文化遗存,专家称研究价值重大。
考古专家还清理了两汉墓葬8座。1座为小型土坑墓,其余7座均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编号为M112的一座汉墓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专家易西兵介绍说,该汉墓为长方形竖穴双层分室的木椁墓,有墓道。墓坑长5.4米、宽2.8米、深3.26米。椁室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呈纵向长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置双棺,下层为器物室。墓内出土灶、囷、铜镜、俑、印章、石黛砚等。其中两件鎏金铜俑为广州地区第二次考古发现,首次是1956年出土的汉代鎏金侍女俑。
最令人关注的是,墓内随葬两枚印章,一枚为龟纽铜印章,印面文字“赵延康印”,专家认为应是墓主人姓名;另外一枚为螭虎纽玉印,但印面无文。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墓主人身份相当高。南越王乃赵姓,此座汉墓墓主与南越王的关系,令人浮想联翩。“虽然我们目前将这座墓葬的时期判断为西汉中期,但这位墓主人是否与南越王赵佗有亲戚关系,或在南越国当过官,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历史考证。”有考古专家说。
太和岗向来是“风水宝地”
考古专家称,太和岗位于广州传统城区东北,距今中山四路、北京路约4公里。这一带岗阜相连,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太和岗及周边的横枝岗、黄花岗、麻鹰岗等地发掘各时期古墓葬上千座,表明这一带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埋葬场所。此次考古出土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银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90件(套),“十分珍贵,意义重大”。
文献来源:2009-07-21   羊城晚报-A7
作者:张演钦、马建国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