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岗掘出“南越国将军墓

    昨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重大考古新发现———日前,考古队在太和岗一带挖掘出一大型汉墓,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墓主人身份相当高,属于“帝王将相”级别的“腕儿”。专家们保守估计,墓主生前至少是一位“将军”,而且还不是西汉将军,而是南越国时期的将军。

  1

  贴金兵器随葬 墓主“有军事背景”

  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易西兵介绍,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双层分室的木椁墓,墓坑长5.4米、宽2.8米、深3.26米。墓室设计很费心机,仿造墓主生前的家居布局———有墓道,椁室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呈纵向长方形,还分了上下两层。上层置双棺,下层为器物室。墓内出土陶瓮、四耳壶、温壶、鼎、盂、井、灶、囷、铜镜、俑、印章、石黛砚等84件文物,数量很大,“害得考古人员一开始很头疼,没有立足之地,不知站哪挖掘好。”

  其中,让考古专家最先为之“眼前一亮”的,就是随葬的青铜贴金兵器,有佩剑、矛、环形刀等。因为年代久远,经历了南方酸性土的长期腐蚀,现在兵器上只残存斑驳的金箔,但刀刃却依旧锋利。

  什么人会把“刀”带进墓室随身葬呢?毫无疑问,墓主“有军事背景”———专家断定。

  2

  龟纽铜质印章 显示墓主非“汉人”

  由于该墓的年代为西汉中期,当时南越国已被灭,所以一开始,专家们还都认为其主应该是西汉汉武帝的朝臣。可是,后来随着一枚印章的出土,专家们都吓了一跳。

  这是一枚“龟纽铜印”,印面文字是“赵延康印”4个字,当是墓主人姓名。正是这“赵”字,让专家们惊喜不已,因为南越国王室宗亲都姓“赵”,这说明墓主是南越国的遗老;“现已发现的南越二代王赵昩的‘文帝行玺’,是游龙鎏金印;其‘左夫人印’是龟钮的鎏金铜印;由此可见,龟纽铜印的级别是相当高的,墓主应归入南越国帝王将相之列。”市考古所专家马建国保守估计,“墓主人身份还不能最后明确断定,但如果一定要给他的级别列个范围的话,他至少是位将军,南越国的将军。”

  3

  无字螭虎纽玉印 带来重重谜团

  正当专家们为挖掘到“龟纽铜印”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另一枚随后出土的印章,却带来了重重谜团。

  这枚印章就是“螭虎纽玉印”。在皇权的象征地位上,“螭虎”仅次于“龙”。目前“螭虎纽”在全国仅发现四枚,除了该枚外,其余三枚分别是:咸阳“皇后之玺”、广州“帝印”、河北中山靖王印。

  难道墓主的身份还不止“将军”级别?就在专家们想进一步“定性”的时候,却发现印面居然光滑无比,一个字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墓主生前快要晋升的时候,南越国就被汉武帝灭了,以至册封不成,只能含憾将无文螭虎纽玉印“留为纪念”?还是说墓主实有篡位夺权之野心,先将“螭虎纽”准备好了,等谋定后再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求万全?还是说墓主除了统筹千军外,还负责管理印章,死后全带进墓里?马建国说,这些猜测都是有可能的,但现在任何一个都不能妄下定论,它仍是一个亟待求证破解的谜团。

  4

  鎏金男铜佣 见证文化交流

  在出土的重量级文物中,还有两件鎏金男铜佣,这是广州第二次发现该类物品,第一次已是50年前了,是两件鎏金女铜佣。

  与女铜佣具有典型汉代南方女性装束明显不同的是,男铜佣在长相和着装上,都与“南方人”格格不入———除了长得比较粗犷:浓眉大眼大鼻子外,马建国还指出了一个“细节”———“在广州发现的陶俑,都是穿宽袖子的,因为南方天气热,已成了一个象征;但此次这两件男铜佣,都是穿紧袖长衣,而且还双手交握一起,像很冷正在取暖的样子———明显的北方佣像。”

  专家们一致认为,鎏金男铜佣是墓葬与北方来友交换礼品所得。记者看到,鎏金铜佣才15厘米长,有一件背后还有两个挂钩。专家们初步猜测,两件铜佣都应该是镇墓之物,其中有挂钩那件,非常有可能是墓主生前随身携带的挂饰。

  ■相关链接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它是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疆域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是秦朝灭亡后,由南海郡尉赵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建立的。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名义上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所灭。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本次在太和岗考古现场,与“南越国将军墓”一起被挖掘出来的,还有先秦至南汉时期墓葬37座,明清墓葬50余座。出土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银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90件。

  汉墓:再造“新家”阴间享用

  37座墓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多为夫妻合葬墓,规模较大,出土文物丰富,有铜镜、碗、铜钱,玛瑙、琉璃串珠、胭脂小罐等。不少墓的墓室呈现出一种“人间气象”———不但修葺了石质院落,精心建造了仓囷(粮仓)、龙头灶、水井等,还配备了鸡、鸭、猪、狗等陶制动物;此外还有铜镜、铜钱、玛瑙、琉璃串饰等随葬品。专家告诉记者,汉代有厚葬的习俗,墓主一般“视死如归”,尽可能会把生前所用之物都“搬”到墓穴中,供他们在阴间享用。

  唐墓:墓主死了都要“显富”

  唐墓26座,分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种。多座砖室两两并列,应为同茔异穴夫妻合葬墓。其中有一座为土坑墓,规模不大,但出土器物多达41件(套),在广州地区发掘的唐代墓葬中极为罕见。墓内出土26枚铜钱,部分可确认为“开元通宝”,明确了这座墓的年代。这些铜钱出土时分布在墓主的腰部位置,专家解释,墓主之所以死了都要“腰缠万贯”,是想显示其尊贵身份。该墓还出土一面铜镜,背面饰四匹奔马,马背部展现双翼,四角分别祥云,整个饰画面极具动感。

  南汉墓:与先人“骨灰盒”同葬

  2座南汉墓,均为砖室墓,保存较好。有一座墓壁、墓底均完整保留,还分前、后室。其中后室中部用砖砌有棺床,前室出土2件青釉盖罐,形制规整,相当精美。更重要的是,棺床出土一串铅钱,多达50枚,由此可明确该墓时代为南汉。这为广州南汉墓葬的发掘和断代提供了明确标尺,意义重大。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前室放置的两个青釉盖罐,也称为“魂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骨灰盒”,内藏墓主先人的骨灰。不过,南汉时期没有火化,怎么会有骨灰呢?据介绍,墓主死后,后人会将先人墓打开,将里面的尸骨取出,放入青釉盖罐内,与墓主并葬。唐代至南汉都有这样的墓葬习俗。

  太和岗一带

  一直是墓葬地

  ■专家说法

  

  太和岗一带

  一直是墓葬地

  太和岗位于广州传统城区东北,距今中山四路、北京路约4公里。这一带岗阜相连,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太和岗及周边的横枝岗、黄花岗、麻鹰岗等地发掘各时期古墓葬上千座,表明这一带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埋葬场所。

  据专家介绍,从1953年至今,市考古所已经从淘金坑周边不远范围内的黄花岗、太和岗、横枝岗、沙河顶等地,陆续发掘出2000多座历代古墓。明清以前,这片地带背靠白云山、面对珠江水,密布不少占据着山坡又南向珠江的岗阜,从目前出土的墓葬群数量看,专家推断这里是古代广州人择墓的“风水宝地”。

  根据历代墓葬发掘的范围,专家也对历代广州城生活区的变化作了相应推断:中山二路曾发掘出的古墓群离南越王宫署遗址(中山四路)不太远,足见南越国都城只是一座“小小城”;到了唐宋,广州城范围拓展到文明路、越华路、中山六路的范围;明清时期,广州城的范围也不过是到现在的人民路、越秀路,如今发掘出明清墓葬的淘金坑、横枝岗等地,明清时期距离广州城门步行大约不到20分钟,成为古人理想的棺葬地。

文献来源:2009-07-21   新快报-A04、A05

作者:陈淇铧 蔡莹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