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街市井味里的亲切

    我来自毗邻的广西,三岁前一直住在骑楼里。我对这段生活并无记忆,只留下了一张在门前啼哭的旧照片,从中依稀可见那个陈旧的家。因为这样一段儿时经历,我一直觉得“骑楼”是一个亲切的名词。

    在我的家乡广西,约有一半地区深受广府文化影响,处处可见骑楼,人们也都说着各种口音的“白话”。我初来广州时,喜欢流连老城,荔湾的西关老屋、东山的别墅群、沙面的洋房、城中村的锅耳屋……这些老建筑都是我以前没怎么见过的,自然感到陌生,但街上那些骑楼就不同了,我可以远远地看,也可以走进临街的商铺,吃一碟肠粉,喝一碗芝麻糊,总之,就是亲切。
  
    记得第一次在广州见到骑楼,是在上下九步行街。一眼望不到头的路,熙熙攘攘,到处是人,两旁的骑楼建筑也没有过多的刻意翻新,还保留着灰色的砖面。不过,当年在这里盖起骑楼的多半是有钱人家吧,所以才会精心追求美感,有这么多线条繁复的装饰和彩色玻璃窗。
  
    这里的骑楼风格明显受西洋影响,和北京传统民宅的味道大不一样。北京的四合院,屋顶的瓦缝间总会长出一些小植物,灰墙,黑瓦,枯草,秃树,白雪,是它特别的风味,这样的风味,得读着老舍的《四世同堂》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才能领略。广州的骑楼大异其趣,因为家家户户都要敞开门做生意,所以它一年到头都充满了热腾腾的市井味道。
  
    骑楼街上种满了树,一过三月,整条街道满是新绿,仿佛每一片叶子都浸润着春日。这些生机盎然的街道总会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受,这里的树木一年年失去又养育出一丛丛叶子,这里的骑楼也一年年送走又迎来一批批过客。
  
    文明路一带的骑楼街与上下九又有不同。这里多的是美食店,曾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来这里,每次吃一家店,用了一年时间都没吃完。街上有家我曾帮衬过的濑粉店,据说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里的濑粉盛在一个大碗里,放了虾米和香菇,我原本吃不习惯,后来越吃越美味。濑粉店左边是糖水店,门脸非常不起眼,可墙上密密麻麻挂着餐牌,数一数,足有一百个品种;右边是粥店,招牌是咸肉粥,米磨得碎碎的,喝上去别有风味,附近还有一家肠粉店,自制的酱油尝起来居然有点甜,让人回味无穷。
  
    我来广州的时间,不多不少,正好六年。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但我总乐此不疲地往老城区里跑,看看那些骑楼,看看那些树,看看树下楼里的人,这里是我觉得最亲切的地方,看着它们,我就觉得自己离家不远。

文献来源:2015-04-23   广州日报-A20

作者:雷冰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