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清平市场二期改造规划的优化方案获规委会全票通过。当时主持规委会的市长陈建华提出,改造后路面应该基本保留麻石,下一步新建的道路也用回麻石,既有老街韵味、又建新如故。
麻石街在清平市场改造中得以保留,多少让人振奋。因为,广州的麻石街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已经“买少见少”。记者走访越秀区大塘街、芳草街等街道发现,老城区的麻石街不少在重整后“元气大伤”,目前保存得较好的麻石街多数位于重新修整过的古村里,如海珠区黄埔古村、小洲村等。
不少街坊呼吁合理保留麻石街巷、合理利用麻石。而据持续关注广州麻石街状况的生命缘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萧应耀认为,麻石并非文物,只是一种建筑材料,这为保护带来难度。
重走麻石街
重铺后变“盲道”
地点:越秀区大塘街、芳草街
由大塘拔萃中英文幼儿园门口直到文明路,长约400米、宽约4米的大塘街,约1/3为麻石路,剩下的为灰色石砖路。路面的老麻石呈黄色,分三排纵向铺设,麻石之间还有水泥,“新麻石”则呈灰色。大塘街原主街道清一色为麻石路,不少街坊抱怨,旧麻石就像“盲道”一样。街坊冯叔说,该路段在去年因水利设施改造强拆了不少麻石,当时就遭到了街坊反对。
在大塘街周边的李家巷、金鱼塘也有部分麻石街,它们的命运和大堂街的一样,老麻石和新麻石间隔铺设。而在越秀区芳草街,靠近中山四路的一端已变成水泥街,北面部分仍是麻石街。有同样情况的,还有荔湾区的逢源中约。
因路况问题少量保存
地点:荔湾区多宝路耀华北约
文昌花苑随处可见纯木窗户、红漆趟栊门,唯独不见麻石街,文昌花苑的路面几乎均由花岗岩铺就。原来,麻石街被深藏于文昌花苑内的耀华北约街,巷内有一个十字路口,横巷为长约10米、宽约1米的麻石街,但与之垂直的则为水泥路。
修旧如旧,保存完整
地点:海珠区黄埔古村、小洲村、宝华正中横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黄埔古村,村内道路以麻石街为主。2010年,海珠区进行了黄埔古村保护开发工程,原来的井盖用特制的麻石井盖代替,改造后各种管线全部藏在麻石街下。现在,村内麻石街路面平整,整体保存较好,地下管线全面启用后,村内也看不到电线杆。
而在小洲村,村内街巷同样以麻石街为主。据悉,村内麻石街也在数年前进行过重新平整铺设,因此保存得较完整。临近小洲村河涌边的麻石街,由于走的人多,路面平滑,非常舒服。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些老街巷如状元坊、书坊街、七株榕、多宝路宝华正中横等的麻石街也保存完好。
问麻石
拆迁后麻石何处去?
对麻石街有着很深感情的萧应耀,每次看到有麻石街被破坏都倍感唏嘘,“随着城市发展,许多麻石街巷被拆后,麻石怎么处置?”
萧应耀与生命源志愿者在新浪微博账号@情缘麻石街 发起“随手拍解救麻石街”活动,但因麻石仅为一种建筑材料而非文物,“目前仍找不到相关部门可以对麻石进行保护。”
萧应耀认为,麻石街巷之中,存在着一些刻有街巷名字的麻石,有些还刻有制作时间,“这些麻石弥足珍贵,既承担着踏脚石的作用,又是历史的见证者。”其中,最早的是1828年的“大新街”石额。对此,萧应耀呼吁有关部门合理保留麻石街巷,合理利用麻石,配合城市发展。
细说广州麻石
适合岭南气候
麻石街巷一般由三五块麻石并列铺彻而成,五块的为“街”、三块的为“巷”。
麻石的好处是下雨不打滑,排水性能好。旧时广州的大街小巷均由麻石横着铺就,因为在民国前河涌从居民区流过,内街遍布排水渠,在渠面上横铺花岗石板才方便行走,麻石街便是起源于这种“石冚明渠”。解放后,内街排水系统改造,街面改造成水泥路面,横排麻石明渠便被改为竖排龟背路面,这就是今日大家见到的麻石街。
此外,广州天气时晴时雨,普通街砖易长青苔,但麻石不会。
街巷设置有讲究
旧时麻石街巷的出入口都有置设门楼、门牌,目前市区门楼已经很少了,在上九路南侧的“德宁新街”还能找到,其占地约10平方米,高约3米,宽约3米,由青砖砌成,现还有木质门板,还能开合,是德宁新街进出上九路的“门户”之一。还设有一阁楼,供守门人值班、睡觉之用。
门牌可以说是街巷居住人、创建人身份的象征,在旧时门楼、门牌均可高达10米。在状元坊附近就有个建于清代“福来新街”的门楼,高三层,气势非凡,显示当年这条街道的繁华。在东川路云香楼酒家附近,“东源大街”的门牌上面还可清楚看到民国当年制作的时间和制作人。
西汉已使用麻石
“麻石街巷是广州建筑特色,与许多大城市相比,广州现存的麻石街巷数量是较多和最长的,麻石街巷的存在远早于西关大屋和骑楼。”萧应耀介绍道,广州使用麻石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在莲花山的古采石场这一遗址就告诉我们,麻石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作为建筑材料”。
他认为,麻石街巷并不属于过去,现在一样可以发挥其所能,“麻石不会聚集灰尘,即便有灰尘,只要下一场雨,路面又整洁如初。”同时,麻石耐用,几百年也不会出现太多裂痕,而普通地砖过几年就要维护。
街坊谈麻石
老街坊 承载旧时童年回忆
60多岁的大塘街街坊冯叔说,老一辈广州人对麻石街很有感情,“以前经济条件差,穿不起鞋,家里也没风扇空调,小孩子赤脚走在麻石街上就能感到透心凉。夏天晚上拿一张席子、一个枕头就可天当棉被地作床了。”采访中,冯叔多次感叹大塘街麻石街的变化,“我的儿子、孙子一辈根本不会问我麻石街的事,要谈麻石街的情怀,也只能老一辈自己去追忆了。”他频频为麻石街叹息,“没了”,“没了”。
70岁的老街坊陈叔对麻石街的感情也多来自儿时生活。他说,小时候每天走在麻石巷,麻石被许多人走过后磨得很平滑,赤脚走上去很舒服,而旧时邻居最喜欢搬几块麻石板放在家门口,在麻石板上剁鱼劈柴,甚至晾晒东西。他动情地说道,麻石街年代久远,已无法追溯其年代和建造者了,但麻石却可以见证着周边住户们长大、老去,几代人走过依然光滑如新,“麻石被拆,对我们来说很揪心。”
宝华正中横老街坊潘伯也很有感触。他说,下雨天的麻石街最有“味道”,路面凹凸不平,水滴不停溅起小水花,“每逢下雨我们都会和同伴穿着雨衣踩着木屐出去踩水,夏天时也很喜欢穿着在鞋底打铁的木屐在麻石地上玩,木屐鞋底的贴片与麻石路摩擦,脚下就似带有火花,那是我不可多得的童年回忆。”
年轻人 不懂,但喜欢
“以前生活的地方没有麻石,对于麻石也一知半解,但我喜欢广州的麻石街巷,它们看起来很有味道。”走访中,十名受访的年轻街坊表示,自己对麻石街并无研究,也不懂麻石街的历史。不过,他们很喜欢麻石路。
80后街坊林小姐表示,她最喜欢荔枝湾涌一带,一条麻石街配上两侧的西关老屋,这就是她心中带有浓浓“老广州”味道的建筑风格。
麻石街的故事
恩宁路麻石险被迁移
2012年9月,有施工队开始对恩宁路部分街巷的麻石进行开挖,21日早上,当施工队准备挖走吉祥坊麻石时,被不少街坊叫停。 当时施工队相关负责人称麻石将用于荔枝湾广场建设。事后,荔湾区政府回应,已责成施工单位立即停工整改,恩宁路地块内麻石街巷将保留原风貌,因改造需要被挖起的麻石将按照规划要求在恩宁路地块内使用,不会用于其他地方。
大塘街水利施工“动”麻石
2014年11月,越秀区大塘街这条小巷因水利设施改造拆了街上不少麻石,对此引来不少街坊的声讨。当时针对街坊的疑问,越秀区市政和水利维护所相关负责人回应,施工按照修旧如旧方案,街上旧的麻石挖出来后都会再铺回去的,不存在强拆麻石街,而新铺在路面的石材也是麻石。
村落改造麻石被卖
2010年琶洲村旧村改造,开拆后很多老街巷的长条麻石被撬起,陆续被搬上货车。当时,麻石被以每米15元的价格出售,销路非常好。因缺乏对麻石的保护意识,麻石被卖的情况让不少居民和文物专家倍感可惜。
保留麻石
民间保护协会会长刘伟伦
麻石街整体应得到保留
广州文物民间保护协会会长刘伟伦介绍,广州的麻石街有很浓重的岭南特色,并且很适合这座城市,“麻石街很符合岭南的环境和文化,岭南天气湿热,麻石雨天不打滑,潮湿不长青苔。夏天时候麻石清凉,还吸湿。这对生活在广州的老街坊很重要”。
他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应该保留自己的印记,麻石街与西关大屋都是广州的名片,应尽最大力量保留。对于麻石街应该用何种方式保存,他认为,曾经的麻石如果因为磨损或者路面不平的原因,可以进行适当的修复以方便市民,但是整体原貌应该保留。
岭南文化专家饶原生
清平市场二期改造有示范作用
“听到清平市场二期改造能保留广州竹筒屋和麻石街,我觉得很欣慰。”岭南文化专家、资深传媒人饶原生表示,广州市现存的麻石街普遍在清末民初时铺设,短则近百年历史,长则数百年,“老广州人最喜欢的就是穿着木屐在麻石街上走,声音很清脆。”
绕原生认为,虽然广州提出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但并未细化到保护麻石街这个层面,目前对麻石街的保护也没有法律法规限定,也没有哪个部门可以管,“希望清平市场二期改造可以成为一个示范点,促成未来涉及麻石街巷的改造,尽量把麻石街保护下来。”
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
可放权给街道管辖
“大部分麻石街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因为下水道修整以及方便推车等问题,麻石被掀起修整过,所以现在广州许多麻石街都不再是原来‘横铺’的传统风格。”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表示,如今要在广州找到原汁原味的麻石街很困难,目前麻石街的破坏很大一部分是人为所致,“有人偷麻石去卖,因为省内对麻石的采集有限制,很多人只能去外省买,而麻石的价格不断上升。”
对于麻石街道的保护,汤国华表示,规划局可放权给街道进行管理,“他们(街道)知道辖区内街道小巷的详细情况,居民也可以群防群管,有人企图破坏麻石街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并保护。”但是他也提出了顾虑,“麻石街的保护,可能‘原住民’更有责任感,现在很多老城区都是外来人口,他们对传统保护意识可能没那么强。”
文献来源:2015-04-16   信息时报-A16
作者:张建林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