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 0周年纪念日。“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1931年10月10日,一座举全国之力建设的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迄今为止,全球有300多座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仍是其中最大一座。
可谁又曾料到,就是这么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建筑,在修建之初也遭遇过“拆迁难”。遇到难题咋办?还是要靠钱开道。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提高一倍补偿费,才得以让工程顺利进行。
为求中轴 西移70米
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为寄托哀思,众国民倡议建堂。
1925年4月13日,胡汉民发表《致海外同志书》,明确提出筹建中山纪念堂的计划,号召“以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踊跃募捐。
胡汉民的建堂动议得到了海内外同胞的拥护和响应。但纪念堂是建在西瓜园还是建在旧总统府,社会各界都踊跃发表意见。
1926年6月,“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成立,专责筹办纪念堂、纪念碑事宜,并公开登报向海内外悬奖征求纪念堂纪念碑图案。到1926年8月26日,筹备委员会收到中外应征设计图26份。9月1日,专家评定吕彦直的设计图获首奖。
组委会评价,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山上筑碑、山下建堂,互为连贯,交相辉映,“纯中国式建筑,最能保存中国美术的特色”。
被选定后的吕彦直则提出意见:总统府旧址与越秀山上的孙中山纪念碑不在同一中轴线上。他建议堂址西移,使纪念堂与纪念碑在同一中轴线上,同时拓展大片绿地园林以壮其气势。
1928年4月,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堂址西移二十余丈(70余米)。
拆迁补偿 提高一倍
虽然仅仅是西移了70余米,可随之而来的难题却不少。组委会首先遇到的大难题就是拆迁。
“虽然纪念堂也算得上是个政治工程,可遇上拆迁这事,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很头疼,一样有居民请愿。”
纪念堂管理处文物博物馆馆员徐楠介绍,最开始,纪念堂组委会对纪念堂修建的预算经费是120万元。筹建经费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广东省政府的拨款,116万元。另外一部分是海内外人士发动的社会募捐,共募得30余万元。
但没想到的是,从1926年到1927年一年期间,光纪念堂的前期筹备工作就花掉了110多万元。“这其中就有拆迁的因素。”徐楠说,因为当时拆迁久居不下,政府只能在对居民原有的补偿价格上,把补偿提高一倍,才使拆迁得以顺利进行。也正因为如此,所耗费用大大超出了预算。
“到最后工程总体费用达到了300多万元。”徐楠说,后面的费用就全靠政府国库拨付。“当时的财政部自1927年1月起每月拨款5万元。后因时局不稳,经常因为款项不到位而停工。省政府为此提高了每月的拨款额度,每月续拨建筑费10万元,这才使纪念堂得以在1931年10月10日前顺利建成。”
中西合璧 无柱遮挡
中山纪念堂是“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代表之作。设计师吕彦直曾就读于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东、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他的脑海里交融。
要建造一座能容纳5000人的特大空间与体量的纪念堂,仅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木结构是不可能的。近代西方建筑技术的钢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力墙结构因而成为纪念堂的主体结构,使华丽的纪念堂变得坚如磐石。
按照建筑力学原理,隐蔽在墙壁间的8根柱子,支撑着巨大的钢桁架,承托起八角琉璃瓦顶,大堂跨度71米,中间无一柱遮挡视线。
核心材料 国外舶来
“中山纪念堂的中西合璧除了体现在设计理念上,还体现在它的用料上。”徐楠透露,纪念堂建造时,用材十分讲究,精选国内外最优质的建筑材料,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与工艺,以达到使纪念堂永久坚固的目的。
“首先一个,大堂建筑的钢材料就全部由美国慎昌洋行提供。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生产不了这样的钢材。”徐楠表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建筑本身很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实际国力水平。
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极为核心的钢材料,纪念堂地基所用的木桩,全部来自美国。屋顶采光玻璃由德国制造。外墙面大圆柱为紫红色水磨石,下配意大利云石柱座。堂内一、二楼扶梯栏杆是意大利云石所雕制。大门走廊由意大利云石铺地。就连仿照中国宫殿建筑的传统形式、修建的大宝顶,高3.79米,上面有36166块金箔玻璃马赛克贴面,金光四射,马赛克贴面全部来自法国。
以羊头为图案的柱头饰,令人联想到广州“五羊献穗”的美丽传说。
莲花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代表着纯净与圣洁。
大堂外三段石阶,上下段各九级,中段五级,暗合“九五”之数。
纪念堂的“山”字造型,一气呵成,暗喻孙中山的个人品格和革命事业如山一般巍然屹立。
大堂以蓝、白、红三色为主色调,青色彩绘、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白色穹顶象征白日;红色门窗、柱子象征满地红。“青天白日满地红”,代表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文献来源:2015-03-19   南方都市报-AII08
作者:尹来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