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我要招摇不要孤独

    “你知道陈李济就在北京路吗?”昨天,在北京路步行街范围内的禺山路和惠福东路十字路口,羊城晚报记者询问来来往往的路人。结果多数外来游客和年轻的广州人都显得很惊讶:原来大名鼎鼎的中药老字号藏身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头!
  
    绝对有资本“招摇”的百年老字号,为何如此低调、隐藏得这么深?到底是什么遮蔽了百年打磨出来的幽光?广州的这些“老宝贝”究竟几时能真正显山露水?
  
    A
  
    一个悖论
  
    名头响当当 闹市中沉寂
  
    “它就在这栋骑楼上。”广州老街坊杨姨指着北京路与禺山路交界的一栋白色四层建筑说。建筑中间有一个大圆拱,楼顶上一块小小的标牌,刻着红字“陈李济”。“没变,圆拱和招牌都是以前的。”杨阿姨回忆。百年老字号,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步行街商圈中,显得如此低调。
  
    事实上,“陈李济”这个响当当的中药老字号享誉大江南北以及东南亚各国。陈李济是历史上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三足鼎立的南药代表,而且它比同仁堂和胡庆余堂历史更加悠久。
  
    “吃陈李济的药都吃出感情了。”街坊杨姨说,“就算现在去大医院开药,也要指定是陈李济的。”的确,在不少广州人心目中,陈李济是值得信赖的金漆招牌。
  
    由于北京路商圈发展需要,1998年,陈李济制药厂不得不从市中心北京路搬到现在洛溪桥脚。如今的老铺变成了陈李济中医门诊部,也是陈李济药厂的一个重要考虑。医馆自2011年成立以来只有不到4年的历史,但却是400年老铺的一个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
  
    B
  
    为何落寞?
  
    未成片开发 独木难成林
  
    虽然回归北京路,但“束之高阁无人知”的陈李济中医门诊部目前经营状况并不理想。相比地处杭州、同为南药代表的胡庆余堂创下一年单是开药方就赚了6000万元的老字号商业奇迹,广州的陈李济显得失落许多。
  
    “杭州胡庆余堂的成功,在于整栋建筑打包开发,并请名老中医坐堂问诊。广州陈李济只在北京路旧址四楼默默经营,这是肯定不够的。“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延忠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胡庆余堂所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的连片开发模式,也给药馆带来了共生共荣的影响。”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2000年3月27日,杭州市政府作出批复,将河坊街、大井巷一带正式定名为“清河坊历史街区”,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进入正轨。修复更新后的清河坊,于2002年10月开街,至今已成为古城特色街区的代表。2007年年初,清河坊历史街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商业步行街中的唯一。
  
    据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河坊已发展成为杭州乃至全国中医馆最为集中、中医药文化最为浓厚的区域。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构成了古街的文脉之源。依据规划,这条街上的医馆今年将陆续开张,计划打造成以中医医疗、技艺传承和产业研发为核心,中医养生保健、文化体验、医疗旅游等多功能的中医药特色产业街区,成为杭州旅游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
  
    “杭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仅仅关注单一个体,是发挥不出效果的。只有连片开发保护和活化,才能产生真正效果。”李延忠说。
  
    C
  
    活化思考
  
    盘活老建筑 别光靠情怀
  
    李延忠告诉记者,在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内,有139座历史建筑,其中相对集中的三个片区为:新河浦、华侨新村、旧南海县。
  
    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毗邻中共三大遗址。一排排老式红砖洋楼,带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独特的仿西洋式建筑风格,徜徉其中,浓荫掩映,幽静非常。最具代表性的为“五大侨园”:春园、逵园(中共三大会址旧址)、简园、明园、隅园。2000年,新河浦被列入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保护。
  
    2015年1月13日,新河浦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越秀区东山街文化站站长、新河浦历史文化展览馆策展人张安国告诉记者,新河浦目前保存下来的洋房有600多座,占广州市侨房的四分之一,是广州市现存规模最大、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民居街区,也是广州市侨房最集中的区域。
  
    今年60多岁的黄新穗女士,是在新河浦社区出生长大的老居民,1980年迁居海外,不定期还会回祖屋居住。黄新穗记得,现位于培正路12-14号的明园,为祖父黄跃民于上世纪40年代,利用在美国芝加哥做洗衣工积累30余年的资本回国建起来的。这是两栋楼高三层的红砖洋房,罗马柱、欧式铁窗、水刷石仍然完好保留着,小洋楼后面,还有一座专供佣人住宿及厨房所在的配楼,以廊道连接。“当年大把小洋楼比我这栋更考究,可惜很多都拆了建新房了”。
  
    如今,这所明园已出租给一家设计公司做办公室,屋内仍完好保留当年的水磨石米地、杉木门窗。租户张先生表示,知道当年能在此建房的华侨都有一定来头,至于故事,面对上门探访的摄影爱好者,他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如何讲述。
  
    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新河浦发现,虽然政府未对其连片开发,但不少时尚小店藏身于大片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群中,经营方式多以私人为主。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西侧不到100米处,就有一间名为“古粤东山”的国际青年旅舍。走进“古粤东山”国际青年旅舍,“小桥流水”的布景让人印象深刻,院子整体是个池塘,人走在玻璃地板上可看到鱼儿游动。黄色的墙壁、民国风的楼梯、雕花透窗和红砖外露的天台,无不让人感受到这栋广州老房的历史气息。因其置身于葵园、明园和华侨所建的老建筑群之中,让不少住客称赞其“古风古味”。
  
    另一处利用历史建筑开设了咖啡馆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以开店的形式活化历史建筑基本上全凭个人兴趣,“政府于去年新增的6000万元修缮基金,主要是针对文物单位的修缮,但历史建筑的改建,我还没听说可以申请政府资助的。在历史建筑里做商业,真的很考验个人实力,因为要以懂得历史建筑的方法改建、活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广州有一部分人有这样的情怀,但光靠情怀还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办法。政府是时候应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了。”
  
    对那些形单影只、龟缩城市角落的历史建筑,如何迎来活化的春天?媒体评论员耀琪认为,活化历史建筑,首要的是要活化街区,让历史风貌街区变得宜居,也很适合旅游人士驻留。当人气旺盛后,无论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都会逐渐形成定位和分工,而旅游者也不会非老房子不住。这种旅游生态的形成,先要政府配套完备,还要开发商实力雄厚,还有时尚风向的“催谷”。

文献来源:2015-01-22   羊城晚报-A11

作者:刘云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