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荔湾区龙津西路逢源大街一带,青砖墙、麻石街、西关音,连社区的名字也冠以“西关大屋”。社区内,三分之二的面积已被纳入政府规划的建筑保护范围。
命名之初,与其他西关民居聚集地一样,西关大屋社区也是“脏、乱、差”之地,内街乱搭建,青砖房屋随意装修涂抹,满处杂乱。2002年,荔湾区进行社区合并优化调整。现任荔湾区政务办主任的刘允强当时刚刚调任昌华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正是他提出建议,随后的一年多里,荔湾区政府投资对这一古建筑社区进行连片整饬。
羊城晚报:当时是什么力量促使您去对这个社区做历史保护工作?
刘允强:其实我们对广州历史的传承和保护都有责任。你看上海新天地,在商业上算不算成功?很成功。但是在保护方面,又该怎么评价呢?如果历史建筑保护走进了商业运行模式,会变味。因为商业是逐利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很容易毁了我们的宝贝。我真的不愿意走到这个局面。
羊城晚报: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您有什么心得?
刘允强:因为这个区域被称为“旧建筑的保护区”,所以保护时要求“修旧如旧”。你看到的青砖墙、麻石巷,用的都是旧时的材料,地上的石头全是在地铁一号线长寿路等站拆建时,将旧石头搬来这里的,都是以前小巷用的。没有老青砖,就将一块敲开变成四五块,贴在外墙上,以保持旧的风味。此外,内街的牌坊,都要求做同一个模式。
羊城晚报:听说您算过一个数,该片区保护的投入和产出为“4:6”的关系?
刘允强:那只是一个约数。说的是如果改造投入1000万,看起来多,但盘活片区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是一个景点收了多少门票的问题,它对当地知名度的提升,带动旅游、住宿、饮食、人流和税收等,都是产出大过投入的。只想通过办景区、卖门票收钱,那是“小本经营益识”。政府应该这样算账,应该有这个胸怀,对有保护价值的片区,花点财力,买下来,好好保护。
羊城晚报:北京路文化核心区也在做历史传承及活化的工作,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刘允强:核心区内里有很多宝贝,目前最大问题是缺少一个主次关系,不要统统包,有舍才有得。我坚持认为有价值的一定是“珍珠项链”而不是“一颗珍珠”。
文献来源:2015-01-22   羊城晚报-A11
作者:汤铭明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