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风物”是一个关注广州历史文化的兴趣小组,致力于挖掘省城往事,包括工商百业、历史建筑、名人行迹、风俗民情等。“省城风物”注重学术上的实证方法,力图系统展示广州的辉煌往绩,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
发现经过
从冼锡鸿回忆 整理出东山名人故居
谈到广州东山的开发,不能不提培正元老张立才和冼锡鸿。从冼锡鸿自己写的系列回忆,我们顺藤摸瓜,系统整理东山名人资料,发现此前人们对东山的认识很不充分。民国政要戴季陶、陈铭枢、罗卓英先后在小东园卜居;1920-1940年代,王力、朱希祖、古直、吴鲁强、罗雄才、董爽秋几十位中山大学教授均寄寓东山核心地带。东山还出了马思聪等著名音乐家。
建 议
望将东山核心区域 纳入历史文化街区
东山不仅是教会的东山,华侨的东山,还是政治枢纽的东山,文化的东山。华侨不仅建设东山,还为沟通海内外做出了特殊贡献。梅花村、竹丝岗、小东园、新河浦,是政治人物的主要活动舞台。而东山在文化科技上的贡献,通过我们与《新快报》的紧密合作,将陆续呈现出来。目前仅有新河浦纳入历史文化街区,这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能将东起均益路、西至达道路的东山核心区域全部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
旧东山的保安前街、龟岗大马路、寺贝通津、均益路一带,华侨房密集。细究历史,几乎每个独立的院子包围的洋房里,都有一段与华侨相关的故事。华侨是东山开发进程中绕不开的生力军。
东山区均益路、保安前街上有两座红砖墙、琉璃瓦装饰带独立花园的华侨房子,前者是著名爱国侨领蚁美厚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居住留下的故居,后者则是美国归侨冼锡鸿在上世纪20年代自建的房子。
冼锡鸿创办的南华置业公司,第一个吸纳华侨、富人、军阀的资金商业开发东山房地产。他本人则首先在曾是菜地的保安前街建房,令大批华侨效仿其举动。泰国归侨蚁美厚在广州解放初期大力购置物资,打破国外经济封锁,其后又协助筹建东山的华侨新村。
这两位都是对东山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华侨代表。他们落户东山的时代,正好是华侨到东山投资置业的两大高潮期,分别是清末民初及建国初期。二人的故居,见证了他们和东山开发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广州的重要影响。
现 场 踏 勘
保安前街13号
南华置业公司董事会主席冼锡鸿故居
保安前街第一栋房子
两旁坐落着红砖洋房的保安前街,在1928年前,只是一片菜地。据《东山区华侨志》记载,1928年,冼锡鸿在菜地上建了一座2层独院式住宅后,鼓动了大批华侨接踵而至。保安前街、保安后街、保安北街、保安南街等住宅就是上世纪30年代建起的。
冼锡鸿是早期到东山定居的华侨之一。据冼锡鸿孙女冼文珊口述,冼锡鸿11岁到美国打工,民国初年(1912年前后)回到广州东山入读神学院,毕业后担任培正中学监学,教圣经课。
新快报记者陪同冼锡鸿的孙女冼文珊重访了冼锡鸿故居。
保安前街13号是靠近培正中学坐北向南的独院式两层红砖住宅,保存完好,历经近90多年,仍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气质。建筑分为左右两开间,左边是平面略微凸出的房间,右边一楼是门廊,二楼是阳台。
整座建筑的清水红砖墙、白色小窗檐、琉璃镂空花饰和马赛克地面都完好无缺。
现在,这里成了一家教钢琴的私人会所。踏入一楼的大门,冼文珊发现屋内间隔并无改变。
一楼分为三间房,两个客厅,一个洗手间和厨房,冼锡鸿的房间旁边是饭厅,一个白色的大拱券成了它最大的亮点。
“小时候家里客人络绎不绝,大多是冼锡鸿在东山堂的朋友,有诗人、画家,也有商人。就在这个客厅聚会。”冼文珊回忆道。
“二楼客厅一个红砖砌的壁炉,我们一到冬天就在里面烧柴,很暖和。”冼文珊回忆说。
三楼天台有两间小屋,冼文珊称,这和原来有出入,应该是把冼子隆原来的房间一分为二。
她说,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冼家分家,房子已被卖出。
均益路5号
爱国侨领蚁美厚故居
1949年入住,1994年5月病逝于此
均益路5号带有一个小花园,花园的外墙是绿色琉璃瓦加红色瓷片砌成的墙体。院子里一棵高大的白兰树像华盖一样撑开,遮蔽了半个院子。这个院子花园和建筑的面积都比附近这一带的大了近一倍。
据《广州侨务与侨界人物》及《广州文史名人故居专辑》记载,1949年底,泰国归侨蚁美厚从北京来到广州工作,居住在东山均益路5号。他是建国初期对广州有重要影响的爱国侨领,历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务。
院子的西南面是一座高两层半的红砖楼,一楼入口有一个约10平方米的门廊。门廊上方是一个阳台,门廊和阳台被一根方形砖柱分为大小不等的两间。阳台栏板、窗下墙和女儿墙都嵌有绿色琉璃瓦花饰。
房子现在出租给“帝芙造型机构”,新快报记者进内观察,里面的墙面洁白如新,客厅的拱券还在,二层以上的楼梯扶手栏杆都很精美,天花板上装上了吊灯,楼梯粉刷得亮白。
店员称“我们是从第一手业主那里租来的,但不知道是否姓蚁。”
“我们租好几年了,公司走欧美风,所以就没有改变房子间隔,就是墙上抹了灰,楼梯修整了下。”她介绍。
三楼除了楼梯间,还有一间玻璃屋,可能是后来加建的,房间外面的天台上摆了几张桌椅、几把阳伞,是一个露天咖啡厅。
《广州侨务与侨界人物》记载,1994年5月29日,蚁美厚病逝于此。
据《中外名人访谈录》载,蚁美厚南下广州工作时,广州刚解放,粮食和各种日用品紧缺,他受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负责人的重托,设法从国外购运几批大米投入广州市场。
1951年初,广东省组织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资成立“义益行”合资企业,由蚁美厚担任董事总经理。他从国外购买和运进被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物资,特别是抢运为恢复国民经济的物资,起到很大的社会作用。
1954年广州市政府在东山区内兴建了占地25万平方米的广州华侨新村。蚁美厚成为“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建华侨新村。
其后蚁美厚经历“文革”的打击,在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承担各项侨务工作,融通外资,落实侨务政策等。
华侨投资落户东山 三个时期两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后,华侨落叶归根
1911年辛亥革命后,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这一批华侨都有“落叶归根”的传统,他们在海外辛勤劳作,稍有积蓄后,便回国买田地、置产业,安置家眷。
大批华侨来到东山落户置业是在1916年后。当时东山地势平坦,可供开发的农地、荒地多,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教会在东山的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学校和慈善机构发展很快,生活设施也完善起来。
1921年,广州市实行市政改革,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兴起了房地产热。这时东山的优势有:一是环境优美,地价便宜;二是治安良好;三是学校多,教学质量高,利于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四是早期已经有不少祖籍广东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的四邑华侨在此安家落户,迎合了华侨重视乡土人情关系的心理特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政府筹建“模范住宅区”
华侨军阀入住,
俗称“有钱有势住东山”
华侨在东山的开发推动了市政建设向城东发展,当时国民政府打算“筹建住宅区,为全市之模范”。民国十七年(1928),梅花村一带被划定为第一个模范住宅区,以后又定马棚岗、竹丝岗为模范住宅区。此规划吸引了一大批华侨前来建房。
东山开发后,“不但华侨殷商迁居此地,而政界名流亦来此建筑官舍”,附近的农林上路、梅花村也成为华侨和军政要人大兴土木之地。渐渐地市民中就流传开“有钱有势住东山”的说法。这一热潮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
第二次高潮:新中国成立后 爱国华侨回国落户华侨新村
新中国成立后,华侨摆脱了“海外孤儿”的命运,不少华侨结束在海外经营多年的企业,变卖家产物业,带着家眷回国定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掀起了第二次回国的热潮。
1954年,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关于筹建广州华侨新村的决议”。在东山区内,划拨出风景区玉子岗、蚬壳岗、蟠龙岗、罗岗25万平方米的土地建广州华侨新村。
广州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华侨事务局、建设局等及归侨知名人士黄洁、蚁美厚、王源兴等组成了“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
华侨新村建成后吸引了很多华侨前来购房定居,被誉为“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到1965年建成了独院177座,公寓291套。
据1963年统计,东山区有归侨1021人,其中建国后回国的有770人(不包括在校的归侨学生),占75.4%的比例。
(据《广州侨务与侨界人物》《东山区侨务志》《东山区志》《东山区文史第2辑》《中国民主党派历史人物》《广州市志》等)
专 家 点 评
名人故居是历史建筑重要类型
两栋故居体现广州著名华侨城价值
名人故(旧)居是历史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名人故(旧)居既可以是豪宅大院,也可以是普通建筑。旧居能否列为历史建筑,主要是看该人物是否对全国或本地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或对科学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不单看该建筑质量和艺术价值。
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交流史,华侨在广州对外开放和交流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代华侨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的商业开发模式,推动了广州城的扩展,所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九大保护主题之一就是“全国著名华侨城市”。
蚁美厚、冼锡鸿两位侨商侨领对广州近现代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两栋旧居建筑都是保存完好的典型独院式住宅,也是华侨投资祖国开发东山的历史见证,建议纳入历史建筑保护。保护好侨商侨领旧居和其他史迹,既是对其个人的纪念,更是为了体现和传承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后 人 回 忆
保安前街13号住过冼家四代人
●冼文珊
(冼锡鸿孙女,冼子昌之女,1954年出生,广州市第一巴士公司退休员工)
我爷爷是第一个来保安前建房子的人,他来了之后陆陆续续有人跟着在这里建房。冼锡鸿喜欢这里靠近培正中学,才在这里建房子。这间屋住了我们家四代人。我爷爷、爸爸那一辈、我这一辈,我女儿也在这里出生。
“文革”时这间房子被没收做代管房,1977年我们办发还手续,拿回了房子。过了两年,我奶奶在这里去世。
到了1999年的时候,我们的产权人太多,不够住,想重建又报批不了,就想卖出分产了。
虽然这间屋现在不是我们的,但如果它评为历史建筑能保存下去,我们当然很希望能保留。
冼锡鸿:至善至正,对“文革”抄家毫无怨怼
冼锡鸿11岁去美国,回来以后在东山的教会学校读书。
我知道他办过嘉华银行、南华置业公司,在新亚大酒店也有股份。但我们懂事的时候,这些产业都公私合营了,后来只有大伯解放后还有些新亚酒店的股份。
我爷爷的为人真是没得说。他在家很和蔼、慈祥。我们长这么大,都没被爷爷骂过。他90多岁的时候,我们还和他斗快走路,要他拿起拐杖,然后和我们斗快。
他为培正付出了很多,培正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冼锡鸿为人用培正校训“至善至正”来概括。我很记得,“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被抄家。那时我13岁,见到家里的所有大人在门口站成一排,被人批斗。我看不太懂,但心里又气愤又难过。
我们家被连续抄了两天,第一天运走了14卡车的东西,包括钢琴。那时爷爷打击很大,但我们想不到,他看得很开,反过来安慰我们说:“这些是国家大事来的。”对我们家被贴大字报、拉横幅、抄家完全没有仇恨。90多岁的时候,他坐在家里,行动不便了,还说:“唉,好想去看看南京大桥啊。”
毛主席曾接见蚁美厚
●张恭泰
(蚁美厚女婿,曾任广东省侨联副主席)
1949年6月,岳父受南方局邀请,告别妻儿,冒险潜离泰国,取道香港、青岛,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毛主席接见岳父时说,你姓蚁,我姓毛,都是比较少见的姓。
岳父和廖公(廖承志)的交情最深。他觉得廖公是一个可亲可爱、敢负责任、通情达理的人。我们家和廖公家的来往密切。廖公很喜欢吃榴莲,但当时国内很少有榴莲。我岳母就从泰国让人捎上好的榴莲给廖公。因为榴莲味很浓,上飞机前岳母把榴莲层层叠叠地包好几层,再装在塑料盒里密封起来。从香港捎回广州,再送到北京。廖公经常舍不得吃,分给其他领导人共享。廖公每次来广州过春节,都会与岳父相聚。
文献来源:2014-05-15   新快报-A14 15
作者:梁肇思等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