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阵痛”,杨箕村最后两颗“钉”被拔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与明朝祠堂被拆推倒重建的杨箕村相比,泮塘村可以保护近半的古老建筑,可谓“同村不同命”。
坐拥近千年历史的泮塘古村落,至今仍保留有数百年来的格局肌理,石板路、石桥、古树、土地庙和私塾等。在未来泮塘村的改造中,官方更为强调历史建筑的保护。15处历史建筑线索和57处历史风貌建筑将被考虑保留。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李芃介绍,这些保留建筑选取,基于其在村落中的关系。例如三官庙和李氏敦本室旧址,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建筑和重要的宗祠性建筑,这是必须保留的。还有一些建筑风貌和形象是相对完整,建筑材料和安全技术相对较高的建筑,也被列入保留范围。
现场走访
村民建房 不高过仁威庙
昨日,南都记者走访这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位于泮塘五约直街、五约三巷、五约外街和涌边街的12间民居,大多保存完好。这些民居被认为建于清末民初,其中一半仍有原住民在居住,一半空置、出租或由政府征收。
民居当中8间为1层平房,青砖瓦房,大多保留有趟栊门,内高达4米。泮塘五约外街19号屋主李先生是原住民,房屋为家中祖屋。上世纪90年代,他曾对房屋做过翻修,换过老旧的瓦片和残旧的满洲窗,在正面墙壁外粘贴了瓷砖,但屋内格局基本未变。瓦顶设计为人字形,加之青砖构造,这些房屋大多冬暖夏凉。“夏天连吊扇都很少开”,他说。
据村民介绍,早期泮塘村建筑以平房居多,原因是村民房屋不可高过仁威庙。泮塘五约直街41号是为数不多的两层青砖房,保留有半米多高的水磨石墙,门口铺有麻石板。从门口可见,这栋房屋2楼阳台曾被改建,但整体格局仍完好。泮塘五约直街59号则为保留有完整趟栊门的两层红砖房。屋主介绍,房屋为父辈上世纪50年代所买。
昨日下午5时,泮塘村民元灼灼提一把青菜,从五约直街的石板路走过,沿途和手持蒲扇的街坊倾偈。夕阳斜照,她的白发泛出点点金光。据传,在有近千年历史的泮塘古村落,这条石板路是最早的村道。五约直街从河涌边发迹,通往仁威庙的方向。村民们沿路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元灼灼推开泮塘五约直街38号的木门,她和75岁的老伴李孙强居住于此。这栋建于清代的青砖平房,为李孙强的祖父所建,他的父亲和他均在此出生。街上生活的是几代人的街坊,隔壁家的舅父、表妹,都已与他们熟络。
李孙强不愿意搬走。“折腾”,他说。已成家的儿子在外租住,他和元灼灼留守于此,有时去到家附近的荔湾湖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早期的泮塘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村民新建房,高度不能高过仁威庙,村内的青砖瓦房以平房为主。泮塘五约直街41号和78号的两层楼房,是整条街最“阔气”的两栋建筑,已被拆卸的趟栊门前,铺有整条麻石板,墙脚的水磨石墙超过半米高。但78号未进入专家推荐的线索名录中。
目前,这两栋建筑都被搬空,泮溏五约三巷20号的这间青砖平房也已无人居住。隔邻18号的谭女士说,户主虽不常回家,但每次回来,都带着一大群亲朋好友。“估计是念旧,回来看看”。
专家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纳入文化保护当中。好像舞狮一样,要有存放舞狮狮头的地方,划龙舟要有能划龙舟的河道,能有收藏拜访龙舟的地方。
——— 原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邓炳权
将来应该有一部分原住民留下来,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外迁,因为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 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
文献来源:2013-08-08   南方都市报-AⅡ05
作者:张艳芬 郑雨楠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