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伍朝枢墓
伍廷芳、伍朝枢墓位于孙中山纪念碑的东侧。墓园占地面积约1250平方米,两墓南北并列,坐西朝东,水泥批荡,墓上各建一座花岗岩石构筑的古罗马式墓亭。墓后数株老榕,绿树如盖,颇显庄严肃穆。
伍廷芳(1842—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后改名廷芳。广东新会人。他早年留学伦敦,成为第一个取得英国法律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香港第一位执业大律师、太平绅士和立法局议员。清光绪八年(1882年)起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任职,多次参加清政府的外交谈判,竭尽全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伍廷芳先后任清政府驻美国、日本、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公使、会办商务大臣、外务部右侍郞、刑部右侍郞、修订法律大臣等职。他在任公使期间,“保护华侨,力争国体”;在国内任职期间,对各国缔结条约、裁厘减税、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均有建树。他与沈家本等人翻译日本、德国的法律,修改《大清律例》为《大清现行刑律》,自此结束了中国法律“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历史;还奏请朝廷废除凌迟、枭首、戮尸三项酷刑,此奏请获准,为“中国刑法开新纪元”。
辛亥革命后,伍廷芳赞成共和。他在《致清庆邸书》中说:“大江南北,相继独立,其志在乎扫除专制积弊,而建共和政体。时局岌岌,不可终日,致辞君于尧舜之揖让于民,享共和之幸福。”他被南方起义各省推选为外交总代表和民军总代表,参加南北议和会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被委任为司法总长,继续担任南北议和总代表,他始终坚持“合南北,共建民国”的原则,最终取得和谈成功,实现了清帝退位,民国统一,从而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袁世凯篡位后,1917年6月,伍廷芳南下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军运动。当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伍廷芳被任命为外交部总长。1921年4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任命伍廷芳为外交部长。稍后,孙中山前往桂林指挥北伐,伍廷芳在广州代行总统职权,主持政事。1922年伍廷芳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是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时,伍廷芳因悲愤交集、心力交瘁,于6月23日病逝。12月17日在上海为伍廷芳举行追悼大会,孙中山主祭。孙中山还倡议为伍廷芳立铜像。
伍廷芳墓始建于1924年,在先烈中路一望岗,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相望。1988年迁葬于现址。墓园中立一古罗马式亭,平面结构为十字形,十字的横竖均宽2.97米,如回廊。十字两端南北宽5.12米、东西长6.14米,面积约13平方米。墓亭高6.77米,顶部为拱形,圆拱外的东、南、西、北四面各饰以等腰三角形,南、北、西三面各以四石柱、东面以六石柱支承上盖。亭中立孙中山撰的《伍廷芳墓表》碑。墓前有一座伍廷芳塑像,为广州雕塑工作室于1985年以水泥仿原像重塑的。原像铜质,塑于1934年,为我国近代著名雕塑家李金发设计,解放初被毁。塑像中的伍廷芳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交叉脚端坐于沙发上,双目炯炯有神,凝望远方。像基座的正面,镶嵌着撰写于1934年10月的《伍廷芳博士铜像志》:
博士讳廷芳,号秩庸,氏伍,广东新会人。留学英国,法学博士,官至国务总理。生于民国纪元前七十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六月廿三日,春秋八十有一。生平勋业道行彪炳中外。民国廿年国民政府发帑为之范像,像成,以今年十月十日开幕,千秋万世视此像也。
中华民国廿三年十月伍公纪念会同人立石 伍大光撰文 谭泽闿敬书
伍廷芳墓侧有其子伍朝枢(1887—1934年)之墓。伍朝枢1918年任广州外交次长兼总务厅厅长。次年,代表广州军政府参加巴黎和会。1923年任广东大元帅府外交部长。次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商民部长。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4年病逝于香港,年仅48岁。伍朝枢墓始建于1933年,与其父合葬于一望岗。1988年与其父墓一起迁至现址。墓亭平面呈均等4瓣花形,宽深各6.55米,两瓣之间各以一大两小石柱共12柱承托顶部。亭顶为拱形,圆拱外面有四方形的边栏装饰。墓亭内立墓碑。

文献资料来源:2004年   摘自《广州山水》

作者:程慧,曾新主编

索取号:K928.706.51/8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