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黄花岗
走进黄花岗,俯仰于众多的陵墓和石碑之间,感慨不己--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墓园,能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这样,高度集中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或名垂千古或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林森、邹鲁、陈炯明、汪兆铭、程潜、方声涛等的一大批撰文、题书碑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文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第一烈士陵园。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其实,陵园本身就是一本史书。然而,由于种种的原因,长久没有人去认真翻动,更遑论研究,以致许多本来很明白的事实,如今都成了“历史之谜”。
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志士的墓冢会集中在先烈路两旁?
据黄花岗公园的导游词说,“黄花岗公园,位于先烈中路,占地12.9万平方米”。民国时期的报纸则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位于广州东郊外”,或“沙河马路旁”,是广仁善堂捐出的“一片义地”。为了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曾经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洒血!辛亥3.29广州之役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多方奔走,竭尽全力冒死收敛革命烈士,并说服广仁善堂捐出一片义地,安葬所收到的72具烈士尸体。
据笔者实地考证,这片“义地”的大小,与现在的黄花岗公园范围相当。而作为整体规划建设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的范围,则要比现在的黄花岗公园的范围大得多了。有原始碑刻为证--
在黄花岗内有一碑亭,中立一块石碑。碑上刻着1924年2月,大本营军政部部长程潜与广东省长廖仲恺共同签署的《大本营军政部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第11号》全文。该《布告》明确划定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的范围--
“黄花岗一带地方,东至二望岗,西至广州模范监狱及永泰村,南至东沙马路,北至墓后田塘,己划为七十二烈士坟园。嗣后应概行禁止在界内附葬。其在于界内之民间旧坟,亦限于布告后3个月内另行择地迁葬,以崇先烈,各宜凛遵毋得玩违干咎。”
这段碑文起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
1.1924年当局正式公告,要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扩大建设为一个范围广大的烈士墓园。
2.规划扩建的墓园范围内原有的“民间旧坟”,限3个月内迁出。
3.被划定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范围,“东至二望岗”--即今天的黄花岗剧院后方一带(七十二烈士墓墓塘所在地叫“下二望岗”);“西至广州模范监狱及永泰村”--即现在的华侨新村一带;“南至东沙马路”--即如今的执信中学一线;“北至墓后田塘”--约为现在的动物园西门外。
现在的人一般都不明白:沿先烈路两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革命志士的墓冢?细读上述《布告》就会得出答案--实际上,南自执信中学、北至动物园西门外;东自黄花岗剧院后方、西至华侨新村东线,这一广袤的地快,均为以廖仲恺、程潜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所规划建设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的园区。这一区域内的所有先烈陵墓,都是有规律地安置的。只因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开拓,才把一个本来广袤而完整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分割得支离破碎;把一个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压缩为一个不大的“公园”。
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陵园的设计师?
最早提议建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是胡善波。1911年11月19日,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军政府,组织广州各界人民群众公祭黄花岗先烈。这是广东光复独立后第一次祭悼黄花岗革命先烈的大型活动。次日,即1911年11月20日,胡善波在《震旦日报》上发表了《致各界同胞书》,建议对己葬诸烈士“务将刑具除去,从优改葬”。并说:“各志士所以不惜身命,实行革命事业者,岂有他哉?为四万万同胞谋自由幸福耳!今革命胜利,烈士之志己达,理应将黄花岗修建最华丽、最伟大之义冢,供人游览,以为万世纪念。”
1912年,参与“3.29”广州之役的胡汉民、陈炯明、议就在黄花岗原墓葬处,“崇大其墓,俾之景仰”。广东省议会决议拨款10万元修葺黄花岗。
1912年5月15日(阴历3月29日),黄花岗起义周年纪念。孙中山率官民公祭七十二烈士,并亲自撰文致祭,还饬令修建墓园。
然而,军阀龙济光当政期间,修建墓园事宜中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规划设计,大约始于1918年。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规划设计的原始资料。但据一些档案记载,黄花岗的设计者应为杨锡宗。1926年1月,杨锡宗应征设计越秀山顶的“总理遗嘱纪念碑”,获得首奖。接着,他又应征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图案。获二等奖(首奖获得者是吕彦直)。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也是杨锡宗规划设计的。1946-1947年间,杨锡宗还出任广州中山纪念堂管委会的总干事,负责领导中山纪念堂的修理及日常管理事务,是一资深的建筑设计师。有不明就里的编撰者,硬是说杨锡宗与一晚辈“共同设计了黄花岗的大牌坊”,不实也。
自由女神像为何几度易容?
大家都知道美国纽约港有一座93米高的自由女神像,其实广州也有自由女神像,高约3.4米,屹立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岗陵上的纪功坊顶端。很多老广州人都知道,这座女神像来之不易,她曾经几起几落、几度易容。
最早的自由女神像为华侨党员所捐献。“女神”高约2米多,其相貌西化,头戴7束光芒冠冕。左手挟着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法律书--《临时约法》;右手举槌,正对前方墓塘碑亭顶部的自由神,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须努力。当时的神像脚下,左右各蹲伏着一只石雕雄鹰,亟待向蓝天飞翔。
据说,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惧怕民主运动,某日到黄花岗看到自由女神像后,横骂了几句。随后,当局便将自由女神像拆除,改装上一个象征着青天白日的国民党党徽石块。可谁也说不清当时的细节和真实原由了。
解放后,青天白日党徽石块被拆除,自由女神像被重新竖立在纪功坊上,只是此时神像手上的槌子己不知去向,于是被塞上了一杆枪。
到了十年动乱期间,该自由女神像被推倒,砸碎了,在神像的座上,改竖起一支约两米长的水泥塑火炬。不到两年,又有人认为这支火炬同整个建筑的风格不调和,将它移走。于是,这里就只余下了光秃秃的一个座垫。
1981年黄花岗大维修时,广州雕塑家林毓豪、罗国强重塑了自由女神像。在雕塑家的心目中,这座雕塑不仅应当象征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也应该体现今日的一种开放的心态。时隔多年后,当自由神重新矗立在烈士纪功坊上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了这座用连州青石雕刻而成的女神,她的面孔不再西化,双手所持的东西又赋予了新意:只见她的面容沉着坚毅中略带忧郁,目光眺望远方,左手持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意味着自由将在法律的严格保护下。在艺术处理上,据说雕塑家林毓豪以自己的胞妹作“女神”模特,她在十年浩劫中的遭遇,赋予了雕像智慧、坚毅、朴实的内涵。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2月   摘自《羊城后视镜2》

作者:卢洁峰

索取号:K296.51/7/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