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木壳岗下,南秀湖畔,有两座墓冢。一座坐西朝东、墓碑下面刻写着“明绍武君臣冢”并有“光绪癸未孟冬粤东绅士重修”等字款;另一座则坐东向西,墓碑刻有“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样。
“明绍武君臣冢”的墓侧各立一碑,一碑为民国十六年重修碑,另一碑为张嘉谋立的“绍武君臣冢记”碑。
明朝末年,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等的协助下,不断向南推进,带来了清朝野蛮残暴的统治,广大民众不甘于被迫害,纷纷起来反抗。1645年12月,以明朝宗室朱聿粤为首的反清力量在广州重建明朝政权,称绍武帝。同时以明朝宗室朱由榔为首的另一支抗清力量在肇庆重建明朝政权,称永历帝。这两个皇帝争持所谓“正统”,火并于三水。1646年1月,清军乘虚攻陷广州,绍武帝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15人被俘。他们都坚贞不屈,拒绝投降。慷慨就义后,君臣遗骸被草草丛葬于广州流花桥附近。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宁死不屈的坚贞气节,于1883年(清光绪癸未年)初冬为之修墓建碑,称“明绍武君臣冢”。
最初的绍武君臣冢仅是一块碑石和一杯黄土,1955年因兴建体育馆,才从流花桥附近迁到越秀山的木壳岗下,供后人凭吊。
王兴将军暨妻妾合葬墓封土呈馒头状,墓前侧立有墓志。
王兴(1615—1659),字电辉,原籍福建,寄籍广东恩平。1646年,王兴在恩平聚众起义,反抗到处疯狂屠杀、掠夺和破坏的清军,拥护南明政权,挂虎贲将军印。他骁勇善战,屡败清军,并多次拒绝清朝对他招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平南王尚可喜亲率10万军卒征讨,王兴困于恩平13个月,坚持至1659年10月2日,终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令妻妾自缢后,举火自焚,以身殉国,时年45岁。尚可喜感其忠烈,令其弟将其厚葬于广州河南箕村的槽山,墓碑旧刻“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但日久湮没。
1954年.因基建工程,该墓始被发现,墓上有一块没字碑。下面的墓坑放着一个一尺余径的大青缸,缸上有一块完整无缺的墓志,详细记载了王兴的事略。缸内贮存了王兴及他的妻妾共17人的骨灰,后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此处。
“明绍武君臣冢”的墓侧各立一碑,一碑为民国十六年重修碑,另一碑为张嘉谋立的“绍武君臣冢记”碑。
明朝末年,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等的协助下,不断向南推进,带来了清朝野蛮残暴的统治,广大民众不甘于被迫害,纷纷起来反抗。1645年12月,以明朝宗室朱聿粤为首的反清力量在广州重建明朝政权,称绍武帝。同时以明朝宗室朱由榔为首的另一支抗清力量在肇庆重建明朝政权,称永历帝。这两个皇帝争持所谓“正统”,火并于三水。1646年1月,清军乘虚攻陷广州,绍武帝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15人被俘。他们都坚贞不屈,拒绝投降。慷慨就义后,君臣遗骸被草草丛葬于广州流花桥附近。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宁死不屈的坚贞气节,于1883年(清光绪癸未年)初冬为之修墓建碑,称“明绍武君臣冢”。
最初的绍武君臣冢仅是一块碑石和一杯黄土,1955年因兴建体育馆,才从流花桥附近迁到越秀山的木壳岗下,供后人凭吊。
王兴将军暨妻妾合葬墓封土呈馒头状,墓前侧立有墓志。
王兴(1615—1659),字电辉,原籍福建,寄籍广东恩平。1646年,王兴在恩平聚众起义,反抗到处疯狂屠杀、掠夺和破坏的清军,拥护南明政权,挂虎贲将军印。他骁勇善战,屡败清军,并多次拒绝清朝对他招降。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平南王尚可喜亲率10万军卒征讨,王兴困于恩平13个月,坚持至1659年10月2日,终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令妻妾自缢后,举火自焚,以身殉国,时年45岁。尚可喜感其忠烈,令其弟将其厚葬于广州河南箕村的槽山,墓碑旧刻“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但日久湮没。
1954年.因基建工程,该墓始被发现,墓上有一块没字碑。下面的墓坑放着一个一尺余径的大青缸,缸上有一块完整无缺的墓志,详细记载了王兴的事略。缸内贮存了王兴及他的妻妾共17人的骨灰,后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此处。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越秀山》
作者:邱金华, 熊英主编
索取号:K928.3/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