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人士捐资广州医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进军号角,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广州医学院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最早受惠于港澳同胞支持帮助的单位之一。早在1980年,该院就通过教职工亲友、校友的引介,引进外资540万港元,在第一附属医院开办了广州地区首家华侨港澳同胞医院,接着在第二附属医院开办了广州地区首家华侨港澳同胞保健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海外联谊工作的开展,该院得到越来越多港澳人士的关心和支持。目前,广州医学院已接受港澳同胞捐赠3500多万港元和一些设备。该院利用这些资助建设了神经科学研究院、图书馆和即将建成的何善衡脑科中心、体育馆,在呼吸疾病研究所和化学致癌研究所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成立了广州华人肝病研究基金会,改善了教学、医疗、科研条件,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较有特色的医学院校。1980年,经该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中治等人引介,原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陶开裕先生、香港雄伟洋行总经理吴逸之先生等热心人士,首批进入广州投资,与第一附院合办珠江华侨港澳同胞医院。吴先生了解到,当时的广州医学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百业待兴,急需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于是,吴先生于1984年给学院捐资近10万元港元和蓝鸟小汽车一辆,帮助装修了一间162平方米的学术交流馆。这是该院接受的首批捐赠。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离休老干部温坚,到广州看望老战友、原广东省人大副主任薛焰同志,谈及他有个弟弟温来祥博士,是香港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医学事业,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经过多次会大陆交流考察,深感祖国的神经科学落后于世界水平,多次表示在晚年帮助内地建立神经科学研究所,为发展祖国的医学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薛焰同志的夫人原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正纾同志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召集学院领导班子讨论,深感这一合作是发展本院医疗事业的大好机遇,又可帮助温博士实现报效祖国的夙愿。而且,这个项目,上海、天津有关单位也在积极争取。事不宜迟,机不可失,学院马上邀请温博士前来商谈。1985年春,广州医学院院长林道平教授、副院长蔡韶著名教授专程赴港请教温博士,并一再恳请他帮助广医发展。温博士十分高兴,决心帮助广医建立神经科学研究所,作为自己效力祖国医学事业的基地。
温祥来,祖籍广东省梅县。1923年5月11日生于印尼。1949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到加拿大、美国留学,专修神经外科,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及教学医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任教和任神经科医师。1956年,温祥来博士偕夫人冯丽嫦女士从荷兰取道香港,拟前往印尼执教。当时香港还没有神经外科医生,在冯女士的亲友挽留下,温博士终于留在香港发展,成为香港第一位具有专业知识技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他成为香港神经外科的发展立下了殊功。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冯女士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当了夫君的助手,每天为先生整理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温博士于1956年至1958年任香港政府医官,1956年至1959年任香港玛丽医院神经外科负责人,1959年出任香港广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并受聘为东华三院、养和医院、基督教会联合医院名誉顾问。1979年至1983年任亚台地区神经外科学会主席,1985年起任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第二副主席,又是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团体的成员。温祥来博士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一位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专家。他在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上多次作过学术报告,1956年至1984年已发表学术论著60多篇,至今仍继续发表论文,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神经外科界享有很高声誉。
温博士决定把神经科学研究所定点于广州医学院,一来他是经过在各地考察对比,认为广州靠近香港便于来往,将来也便于辐射东南亚;二来感到广医第二附属医院设备比较先进,基础设施较好,很有发展前途;三来更有感于广医领导的热情相邀。1985年3月,他欣然接受广州医学院的聘请,任该院名誉教授。接着,他向学院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设想,亲自起草建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建议书和发展规划。他指出,建立研究所的目的,一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年轻的神经科学专家;二是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三是为患者提供优良服务。在温祥来博士的倡导下,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广州医学院于1986年12月正式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温博士穿梭于港澳、海外同胞之间,利用一切机会向他的朋友、病人倾诉帮助祖国发展神经科学的心愿,为筹建研究所募捐集资。他的一片爱国热忱深深地感动了亲朋好友,纷纷解囊相助,短短两年就筹集到捐款及仪器设备共约650万港元。温博士还不辞辛劳奔波于穗港之间,对建所事宜亲自过问,督促落实,以至亲力亲为,一手操办购置仪器设备。
1988年10月9日,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院落成揭幕。这是一所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神经医学科研机构。全所分两部分;一是基础科学实验室部分(设在学院本部),建筑面积324平方米,设有细胞培养无菌室、电生理屏蔽室、同位素室等,拥有高压液相色谱仪、液体闪烁计数仪、R-计数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仪等设备,主要进行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病理、神经生理等方面的研究;二是临床神经科学部分(设在第二附属医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134张病床,设有神经外科三个病区、一个危重病人监护病区、四间手术室,和包括24小时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的电诊室。连同第二附院的CT、ECT、核磁共振、伽玛刀等先进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神经外科诊疗、研究体系。病房内设置了多功能病床、中心供氧、吸液系统。监护病房还设有中心监护、摄像系统,能自动检测病人的颅内压、血压、心跳、心电图、体温和血气分析等,并自动打印数据。当病人出现异常,检测系统即发出信号。所有这些,为危重病人提供了良好的抢救条件。
研究所建成后,温祥来博士仍马不停蹄地为研究所操劳:一是继续集资,改善设备和条件。到1993年共筹集资金达1100多万港元。其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有黄许佩冰女士、利荣达先生、蒙民伟先生、陈震夏慈善信托基金会等。1991年,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的夫人冯丽嫦及其姐姐冯丽华女士外家分得的遗产330万港元他也动员捐赠了。1992年底,他又征得香港恒生银行名誉董事长何善衡先生捐赠了1500万港元,准备将神经科学研究所扩建成何善衡脑科中心。二是培养人才,加强技术力量。他多次嘱咐研究所领导注意培养年青人。他深情地说:“我老了,只能当个开路人,今后要靠年青人的努力。我希望他们能够涌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先后推荐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神经科学专家12人担任该所的名誉教授或顾问。这些专家先后到研究所访问、作学术交流。他通过这些专家联系、赞助该所3为教授参加了国际会议。他还多放联系、资助研究所10名青年科研人员到境外进修。他们学成回所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努力促成学术交流。过去,温博士多次回国内讲学,联系和资助几十名国内的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建立研究所后,他及时提供国际上神经科学发展信息。他多次到该所指导实验、研讨科研设计和作手术示范。他协助该所与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机构建立联系。
经过几年努力,神经研究所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并稳步发展。全所现有科技人员14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91人。有5位学术带头人,其中3位在40岁以下。所长陆雪芬教授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他们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研。主攻方向是:脑血管疾病、癫痫、儿童神经病、大脑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市重点课题9项、与海外合作4项、自选课题22项。其中有10项成果获国家教委和省市级科技成果奖,有4项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所以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的论文155篇,其中国外期刊10篇、国际学术会议25篇、国家级期刊46篇。
在医疗方面能收治国内医院神经内外科所能收治的大部分病种,业务发展比较快,1994年与建所初期的1986年相比,门诊量达42000多人次,增加5陪多;住院人数近2000人,增加4倍;手术近1000例,增加8倍。该所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港澳、东南亚。在住院病人,外地人占一半以上,外地手术病人则占2/3以上。省内几家大医院向该所转送病人不断增加。
神经科学研究所由于科研、医疗、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4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6年被确定为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教委重点实验室。温祥来博士对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考虑得很周详。他考虑到,神经系统患病人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病人 往往留下后遗症,需要康复治疗。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相配套的,需建立一个康复医学中心。1991年,温博士的夫人冯丽嫦女士及其姐姐冯丽华女士,把她们外家分得的遗产330万港元捐献出来,在第二附属医院理疗科的基础上扩建成康复医学中心。该中心于1991年7月6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设有运动室、激光室、针灸室、水疗室、蜡疗室、光疗室、高低频电疗室等,装备了一批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配备了经专业培训的医疗人员,按照康复医学的基本康复治疗,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冯丽嫦女士,1996年72岁;冯丽华女士,1996年81岁,祖籍广东鹤山。1993年,广州市政府授予她们“荣誉市民”称号。
神经科学研究所已初具规模,但发展是无止境的。温祥来博士又在考虑研究所的发展。1992年,他向他的老朋友何善衡先生宣传他的宏愿,何先生得知温博士在他的家乡广州市海珠区办善事,欣然表示予以大力支持。
何善衡先生是广州市新滘镇石溪人,1996年已96岁高龄。1933年在香港创办恒生银行,历任香港恒生银行、香港大昌贸易公司董事长、名誉董事长等职,曾先后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授予荣誉博士、顾问称号。何先生一向关心祖国建设,十分注重乡情,乐善好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797年以来,为省、市、区、县、镇和家乡等50多个部门和单位捐资、赠物。1992年12月,何先生回应温博士的善举,捐资1500万港元,用于帮助广州医学院兴建神经科学研究所综合楼,使该所成为拥有病床300张、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之一。1993年7月9日,他委任其女儿何庆华女士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该大楼同时被命名为“何善衡脑科中心”,让人们永远铭记何老先生的浓浓故土情。在此之前,广州市政府授予何先生“荣誉市民”称号,1996年6月又授予他杰出贡献奖。
温祥来博士为神经科学研究所倾注了满腔热情,呕心沥血,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政府敬佩他。1986年7月,温博士受到中共广州市委和市政府表彰。1988年9月,被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广州医学院聘任他为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94年以来,由于温祥来博士年事已高,他把支持帮助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重担逐步移交给他联系推荐的年青有为的何国强博士。
何国强,男,1945年12月23日出生,美籍华人,祖籍广东中山县,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Reader,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科研、教学工作,成果丰硕,在香港及国际上享有盛誉。
何国强博士热爱祖国,十分关心支持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1986年受聘为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顾问后,积极支持参与温祥来博士在国内资助筹建神经科学研究所计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竭尽全力,帮助神经所精心设计并具体指导建立了基础实验室。他协助温祥来博士采购了大批质好价廉的仪器设备,使温博士筹建的捐款发挥最大的效益。他每年都自费来神经所了解情况,提出意见,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提供最新科研信息。他经常及时赠送急需的仪器、试剂,一个电话就派人送来,甚至亲自送来。他捐赠的仪器、试剂约值6万港元。
何国强博士非常重视神经所的科技人才培养。他利用供职于香港中文大学之便,积极联系并资助神经所的青年骨干到该校进修神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已先后选送了4人,每人进修一年。他为此筹集的学习研究费用及生活费用在100万港元以上。这些人员学到了原位杂交、PCR等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神经所的业务骨干。
何博士为了促进神经所的科研工作,还经常来所讲学,近两年与该所合作搞科研。目前合作的项目有“脆性X综合症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其应用”、“脑缺血的分子生物改变”等。1994年12月,何博士受聘为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他将为神研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科教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类似何国强博士这样热心帮助广州医学院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工作的,还有符必成教授。
符必成教授今年53岁,美籍华人,祖籍海南省。现任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生化毒理研究部副主任、亚洲毒理研究合作部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工程研究顾问。他20多年致力于化学致癌极力研究,成果颇丰,在美国学术界有很高声望,曾多次获美国政府奖励。1987年10月,符教授到北京中国预防医科院访问交流,并有意到广州访问。广州医学院化学致癌研究所所长吴中亮教授原在中国预防医科院工作过。他在老同事中得知这一消息,就促成学院出面热情招待了符教授,并请他作了学术报告。交流中,吴教授得知符教授是同行,就提出了希望对方能帮助本所培养人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的愿望。原来,符教授这次广州之行就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符教授其父为海南省人,母亲为清远人,对祖国特别是广东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很想成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作出贡献。符教授返美后,就积极联系并促进美国国家毒理研究中心与广州医学院建立了科研学术交流合作关系。1988年开始接受广医科技人员前往进修,至1996年已接受4批11人,其中有7人已学成回国,成为科研、教学工作的骨干。该中心对进修人员提供种种方便,免收进修费和住宿费,还提供生活费和在美国境内的交通费。生活费从最初每人每月550美元起,逐年增加,到1996年已增至1300美元。
到目前为止,符必成已先后4次自费到该院讲学和指导科研,每次都带来仪器、试剂和细胞株赠送给该院,估计共值近万美元。他经常用传真通报最新科研信息,较好地推动该院的科研发展。
1988年,符教授亲临广医,出席该院化学致癌研究所成立大会,并作了题为“研究化学致癌对人类健康之重大意义”的报告,协助研究所出版了化学致癌研究论文专辑,还为专辑提供了4篇论文。1993年,符教授又与研究所合作,在广州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他为此筹集资助了一万美元。符教授一片赤诚之心,为广州医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1993年广州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他为此留言:“感谢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我将竭尽所能,继续为广州市的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当今医学科技飞速发展,科研已进入分子水平,广州医学院的科研设备急需更新。1991年,原澳门东泰置业有限公司、地毯畜产公司董事长、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陶开裕先生患病,其夫人谭焕容女士向老同学、原广州医学院化学致癌研究所所长杜应秀教授求医。杜教授介绍其到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钟南山教授处就医。期间,陶先生夫妇了解到上述情况,当即表示尽力支持。当年,就给呼吸疾病研究所捐资20万港元,1992年给化学致癌研究所捐赠30多万港元,给第一附属医院捐赠丰田中巴一辆。广医这两个研究所利用捐款购置了关键设备PCR聚合酶链分析仪、固相液相闪烁计数仪等,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使该所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开展科研,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化学致癌研究所用这些设备完成的“肺癌病因研究”成果,1995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八五”基础性研究十大成就之一。呼吸疾病研究所开展的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病基理研究也获得广州市1995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所还发表了多篇论文。
已故的陶开裕先生,祖籍广州番禺市,一向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后捐资多项,惠及广州的医疗卫生、儿童教育、文化公益事业。1993年,广州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陶先生的夫人谭焕容女士,现年72岁,祖籍广东新会,现任澳门友联置业公司董事长、广州市政协常委,一贯积极支持和协助先生陶开裕先生在广州及各地投资办实业,先后捐资支持广州的妇儿福利、社会公益、医疗卫生等事业,于1996年也被广州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广州医学院建于1958年,改革开放前,教学、办公、生活设施破旧,缺口很大,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书馆建于1966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标准较低、质量较差,设备落后,只能藏书20万册,影响教学、科研工作。1990年,原广州市市长杨资元,在于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一次会面中谈及该院的现状,希望他能帮助改善该院的教学条件。曾先生欣然表示予以支持,向广州市教委捐资200万港元,用于兴建广州医学院图书馆。
曾宪梓先生原籍广东梅县,1934年2月2日出生,现任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委员。曾先生忠耿诚信,博学多才,有胆有识,历尽艰辛创建金利来公司,蜚声宇内,成为亚洲领带大王。曾先生鸿业有成,更饮水追源,情倾祖国,心系梓里,时刻记挂报效家乡的“滴水之恩”。10多年来,他先后捐赠巨资,从故乡到全国各地,资助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治安、路桥等公益事业项目上百个。尤以教育项目为最,遍布城乡大中小学。这次资助广州医学院图书馆只是其中之一。人们赞扬他功德无量,他公然表示,所有的捐赠“是回报,不是贡献”。
曾先生捐建图书馆项目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迅速批准立项兴建。1991年3月11日,广州市教委和广州医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曾先生了解到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后十分高兴,当即在仪式上宣布追加捐款100万港元。该馆设计新颖,楼高6层、阅览室、资料室、检索室、视听室、学术报告厅,配备了电脑管理、光盘检索、电子报警等设施,可藏书60万册,可容500人阅览。该馆的建成,改善了广医的办学条件,对提高教学、医疗、科研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纪念曾宪梓先生捐资兴教的功迹,该馆命名为“曾宪梓图书馆”,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了馆名。经市政府批准,广州医学院聘请曾宪梓先生为名誉院长。1991年广州市政府授予曾先生“荣誉市民”,1996年6月又授予他杰出贡献奖。
1993年,广州医学院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比较快。但校园面积很小,缺乏学生活动场地成了突出矛盾。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广医征用了附近的地段。经引介,香港金朝阳投资有限公司参与了合作开发。在合作过程中,该公司总经理傅金珠女士了解到,广医急需兴建体育馆,以解决学生活动场地和下雨天上体育课问题。同时,呼吸疾病研究所急需资金建设重点实验室。于是,主动提出捐款307万港元支持建设。其中220万港元用于建体育馆,27万港元用于研究所。
傅金珠女士,1996年53岁,祖籍福建,英籍华人。196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专业,为人随和,文质彬彬。但在生意场上却精明干练,经营着瑞龙和金朝阳两个公司,而对祖国对家乡又一往情深。多年来,她已在福建省和家乡捐资办学,年年都为当地教育基金捐款。这次给予广州医学院的帮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呼吸疾病研究所的设备和研究水平得到较大提高,1995年已被确定为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该院的体育馆也于1996年下半年动工兴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10多年来,广州医学院在港澳同胞和海外朋友的帮助下,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院师生员工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地工作,以办出成绩、办出特色报答港澳同胞的厚爱。最近几年,学院狠抓提高教学、医疗、科研质量,建立了一批省市重点课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有14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涌现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市级优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钟南山院长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中央领导保健小组专家,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哮喘防治战略”的研究规划工作,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医药卫生学部院士,这是广东省医卫界第一位院士。两所附属医院成为我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学院也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的先进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文史.第五十五辑》

作者:梁铁恩著,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K296.51/3/55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