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的维新百日运动中,发生了罢免礼部六位高级官员的事件,史称“罢斥礼部六部堂”事件。六部堂之一是礼部尚书许应骙。据说许应骙对于倡言新法者深恶痛绝,民国《番禺县续志》称,其时“新进之士倡言变法,所惮者惟奕骙”。他当然成为光绪推行百日维新时先要排去之障碍。但许应骙在奏章中针对关于他反对新法的弹劾,极力为自己辩护。针对御史宋伯鲁弹劾他“接见门生后学,辄痛诋西学;遇有通达时务之士,则疾之如仇”一节,辩称:“窃臣居粤峤,洋务夙所习闻,数十年讲求西法,物色通才。如熟习洋务之叶廷眷、精练枪队之方耀、善制大炮之赖长,均经先后奏保。”“方今时事多艰,需才愈亟,凡有偏长片技,堪资实用者,臣断不肯失之交臂。即平日接见门生后辈,无不虚衷之咨访,冀有所益,并勖以务求实济,无尚虚华,初何尝痛诋西学?”针对说他“深恶洋务”一节,他自陈主持工部时间有一年以上,“平日仰蒙召对,辄以商务、矿务、制船、制械等事,皆属当务之急,屡陈天听,请次第施行。臣是否室塞风气,亦难逃圣鉴”。对于指责他“仇视通达时务之士”一说,他认为似指其反对工部主事康有为而言。他说他反对康有为是因为“康有为与臣同乡,稔知其少即无行,迨通籍旋里,屡次构讼,为众论所不容,始行晋京,意图幸进,终日联络台谏,夤缘要津,托词西学,以耸听视。即臣寓所,己干谒再三,臣鄙其为人,概予谢绝”云云。许应骙的这段辩白,可见对其为人立身之评断也不能一概而论。
许应骙,字昌德,号筠庵,清番禺捕属(今属广州)人。从小聪慧过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翌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补朝考,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之后丁父忧,同治元年(1862)服满回都,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司经局洗马。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同治帝召对,谕以“认真办理”,自此更加振励。光绪元年(1875),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翌年授甘肃学政,升詹事府少詹事。之前陕西、甘肃乡试集中于西安一处考场,许应骙是甘肃省首位督学。他多方策勉,选拔各属高材生,肄业兰山书院,从优给予津贴奖学金,亲自考课,文教蔚兴。陕甘总督左宗棠称赞在他治下的甘肃是“曹邾小邦,得比邹鲁归美者”。
许应骙选升至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郞。光绪六年(1880),充会试副总裁。这是主管进士考试的官员之一。许应骙是担任此职的第一位广东人。光绪八年(1882),充浙江乡试正考官,转户部左侍郞。当时,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他为人严肃峻厉,僚属都是唯唯喏喏而已,许应骙并不如此,遇有不当者,必反复陈说,理足析明,阎敬铭也能听从其言而放弃初意。之后,任吏部右侍郞,转吏部左侍郞,督学顺天府。光绪十五年(1888)恩科,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光绪十六年(1890)恩科,充会试副总裁。光绪十七年(1891),管理仓场的两侍郞因仓场积弊被弹劾罢黜。光绪帝授许应骙为仓场侍郞,期望整顿仓场。仓场管理乱无头绪,一年比一年侵耗,亏数大且难以说清。许应骙到任以后,奏以采用“放代盘之法”,即令编内各纳税民户买粮补税还仓,既往宽贷,从此严格要求。税户既畏惧又感动,都认真地执行此法,此后,盘查南新仓颗料无亏,可见其法明显奏效。
光绪十八年(1892),许应骙得赏紫禁城骑马。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左都御史。翌年,升工部尚书。殿试读卷、阅卷等,都让他参与。主政的恭亲王奕、大学士李鸿藻对他尤为推重。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因其秉性刚方,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外交事务,是年转礼部尚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充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就在这年四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御史宋伯鲁上书请废八股,建议将经济科考与正科合并。许应骙极力反对,主张将经济科并归于八股。宋伯鲁、杨深秀则上疏弹劾许应骙“守旧迂谬,阻挠新政”,要求罢黜他。光绪帝诏令许应骙按所参各节回奏。许应骙在回奏中除极力为自己辩护外,攻击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居心尤不可测”,应将其驱逐回籍。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允许官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光绪,条陈时务,请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游历日本以增见识。许应骙与尚书怀塔布等认为“事不可行”,再三阻挡不了王照,只好代奏,但又弹劾王照“借端挟制”之罪。光绪帝将阻挠维新的许应骙、怀塔布等6人革职。“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许应骙以“首发康有为之奸”而超擢为闽浙总督,准予仍在紫禁城内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他在福建厉行整顿,对财政、兵备、外交、海防都刻意筹划。福建山多田少,时有缺粮之状。许应骙未雨绸缪,分派人近至江苏、芜湖,远至暹罗、西贡,采购粮食,扩大平粜,使粮食供应充裕。光绪二十五年(1899)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翌年,义和团运动起事,清廷向列强宣战,许应骙与两江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参加东南督抚联络“东南互保”。许应骙与死强订立了《福建互保协定》,以防止义和团运动向长江流域及东南蔓延。在中外交战之时,浙江刘加福乘机起事,聚众至数千人进攻福建浦城,福建全省震动。许应骙知总兵敖天印勇敢可任,授以精兵200名,泒他星夜赴剿。不到20天,刘加福就擒,余众解散。日本人在厦门办的教堂被烧,外国领事托词调兵,战舰云集,意要占据厦门。许应骙讲究策略,终由英、美两国出面调停,使外国军队退走。福州机器局旧址狭窄,许应骙将其扩建,委泒参将赖文华总理局务,所制造的小口径五响无烟快枪、重机关枪,与进口所购的没有两样。而全局都是中国人,技术精、费用省,为各省所仅见。
光绪二十七年(1901),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陈采用西法11条,电约许应骙会奏。许应骙托辞己有专折另奏,不与会奏。他自己另奏《时政八策》,却提出相反看法,认为“泰西政要足所中国所未逮者,厥目甚繁,特虑转移太骤,或未洽群情,奉行不善,或反滋流弊。须俟随时损益,择可以布之,循序以推之”云云。
许应骙督闽五年,用人、行政上谢绝私人请托,福建宦绅有积怨。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史李灼华弹劾他,朝廷令张之洞查复,奏言“所参各节,皆无实据”。但朝廷仍交部议,处以开缺回籍。此后杜门不出,翌年病卒。
许应骙,字昌德,号筠庵,清番禺捕属(今属广州)人。从小聪慧过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翌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补朝考,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之后丁父忧,同治元年(1862)服满回都,参加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授司经局洗马。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同治帝召对,谕以“认真办理”,自此更加振励。光绪元年(1875),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翌年授甘肃学政,升詹事府少詹事。之前陕西、甘肃乡试集中于西安一处考场,许应骙是甘肃省首位督学。他多方策勉,选拔各属高材生,肄业兰山书院,从优给予津贴奖学金,亲自考课,文教蔚兴。陕甘总督左宗棠称赞在他治下的甘肃是“曹邾小邦,得比邹鲁归美者”。
许应骙选升至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郞。光绪六年(1880),充会试副总裁。这是主管进士考试的官员之一。许应骙是担任此职的第一位广东人。光绪八年(1882),充浙江乡试正考官,转户部左侍郞。当时,阎敬铭担任户部尚书,他为人严肃峻厉,僚属都是唯唯喏喏而已,许应骙并不如此,遇有不当者,必反复陈说,理足析明,阎敬铭也能听从其言而放弃初意。之后,任吏部右侍郞,转吏部左侍郞,督学顺天府。光绪十五年(1888)恩科,充顺天乡试副考官。光绪十六年(1890)恩科,充会试副总裁。光绪十七年(1891),管理仓场的两侍郞因仓场积弊被弹劾罢黜。光绪帝授许应骙为仓场侍郞,期望整顿仓场。仓场管理乱无头绪,一年比一年侵耗,亏数大且难以说清。许应骙到任以后,奏以采用“放代盘之法”,即令编内各纳税民户买粮补税还仓,既往宽贷,从此严格要求。税户既畏惧又感动,都认真地执行此法,此后,盘查南新仓颗料无亏,可见其法明显奏效。
光绪十八年(1892),许应骙得赏紫禁城骑马。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左都御史。翌年,升工部尚书。殿试读卷、阅卷等,都让他参与。主政的恭亲王奕、大学士李鸿藻对他尤为推重。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因其秉性刚方,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外交事务,是年转礼部尚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充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就在这年四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御史宋伯鲁上书请废八股,建议将经济科考与正科合并。许应骙极力反对,主张将经济科并归于八股。宋伯鲁、杨深秀则上疏弹劾许应骙“守旧迂谬,阻挠新政”,要求罢黜他。光绪帝诏令许应骙按所参各节回奏。许应骙在回奏中除极力为自己辩护外,攻击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居心尤不可测”,应将其驱逐回籍。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允许官民直接上书言事,礼部主事王照上书光绪,条陈时务,请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游历日本以增见识。许应骙与尚书怀塔布等认为“事不可行”,再三阻挡不了王照,只好代奏,但又弹劾王照“借端挟制”之罪。光绪帝将阻挠维新的许应骙、怀塔布等6人革职。“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许应骙以“首发康有为之奸”而超擢为闽浙总督,准予仍在紫禁城内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他在福建厉行整顿,对财政、兵备、外交、海防都刻意筹划。福建山多田少,时有缺粮之状。许应骙未雨绸缪,分派人近至江苏、芜湖,远至暹罗、西贡,采购粮食,扩大平粜,使粮食供应充裕。光绪二十五年(1899)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翌年,义和团运动起事,清廷向列强宣战,许应骙与两江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参加东南督抚联络“东南互保”。许应骙与死强订立了《福建互保协定》,以防止义和团运动向长江流域及东南蔓延。在中外交战之时,浙江刘加福乘机起事,聚众至数千人进攻福建浦城,福建全省震动。许应骙知总兵敖天印勇敢可任,授以精兵200名,泒他星夜赴剿。不到20天,刘加福就擒,余众解散。日本人在厦门办的教堂被烧,外国领事托词调兵,战舰云集,意要占据厦门。许应骙讲究策略,终由英、美两国出面调停,使外国军队退走。福州机器局旧址狭窄,许应骙将其扩建,委泒参将赖文华总理局务,所制造的小口径五响无烟快枪、重机关枪,与进口所购的没有两样。而全局都是中国人,技术精、费用省,为各省所仅见。
光绪二十七年(1901),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陈采用西法11条,电约许应骙会奏。许应骙托辞己有专折另奏,不与会奏。他自己另奏《时政八策》,却提出相反看法,认为“泰西政要足所中国所未逮者,厥目甚繁,特虑转移太骤,或未洽群情,奉行不善,或反滋流弊。须俟随时损益,择可以布之,循序以推之”云云。
许应骙督闽五年,用人、行政上谢绝私人请托,福建宦绅有积怨。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史李灼华弹劾他,朝廷令张之洞查复,奏言“所参各节,皆无实据”。但朝廷仍交部议,处以开缺回籍。此后杜门不出,翌年病卒。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东历史名人传略续集》
作者:陈泽泓编著
索取号:K820.865/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