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
朱执信(一八八五年至一九二0年),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大符,字执信。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禺。自幼勤奋好学,一九0四年考取北京大学,同时又应考日本法政学校,以第一名考取。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同年七月参加中国同盟会,后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当时正值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在这场关系到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的大论战中,朱执信以“蛰仲”、“悬解”等笔名,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了不少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谬论,力主采取革命手段实现共和。他旗帜鲜明,理精辞竣,从而声名崛起,成为革命派的主要理论家之一。
一九0六年一月,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扼要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内容。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个介绍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及其学说的专文,文中摘译了《共产党宣言》。
一九一0年,朱执信与赵声、倪映典等发动广州新军起义。一九一一年春他参加了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之役),他是担任突击的“先锋”,为了行动方便,毅然剪去身上所穿长衫的下半截,参加攻打两广总督署。在激战中右手和胸前负伤,仍奋勇作战。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广州发动民军起义。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又赴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后又加入中华革命党。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六年期间,他为《民国》杂志撰写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政的政论文章,同时在广东参与策划了一系列的讨袁武装斗争。在一九一七年的“护法”运动中,他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此后,他曾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和撰述工作。一九二0年九月二十一日,他冒着生命危险亲赴虎门策动要塞驻军反正,以配合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行动,不幸突遭狙击而被杀害,为民主革命献出了生命。遗著有《朱执信集》。为纪念朱执信,一九二一年十月创立了广州执信女子中学,现名为广州执信中学。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东省概况》

作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编

索取号:K296.5/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